吴晓丽
摘要:指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基于云南元江傣族传统民居土掌房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实施乡村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云南元江傣族传统民居土掌房的特性及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了对云南元江傣族传统民居土掌房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策略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云南元江傣族;传统民居;土掌房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03-0206-03
1 乡村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乡村民居是乡村风貌的显性标志,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最重要的资源。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民族传统民居更具特色,蕴含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实施好乡村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合理有效开发和利用传统民居资源。可为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提供重要动力,促进乡村生态振兴。同时,也是检验基层组织的有力证据,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1]。
1.1 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传统民居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特色,能够折射出该民族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民族审美、民族心理和发展历程。对乡村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归根结底是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保护。能坚定当地民族文化自信,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道路之一[2]。
1.2 促进乡村资源整合,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建设工作,是整体带动局部、局部促进整体发展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在工作进程中,势必要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将改善乡村居民生活和生产条件,为发展乡村旅游、农副产品产业提供物质保障,极大促进当地旅游、乡村产业的发展[3]。
1.3 保护和传承乡土风情,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要以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总要求为指导。对乡村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将摒弃传统民居建筑中不尽合理和破坏生态平衡的理念,继承和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建筑理念,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1.4 实施好乡村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是对基层组织的考验
基层组织是乡村工作的“领头羊”,基层组织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乡村振兴工作的成效。而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必定是矛盾重重、无比复杂的。对于基层组织来说,将面临人力、资金、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应协调好各种关系,发挥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做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工作[4]。
2 云南元江傣族传统民居土掌房的特点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1 云南元江傣族传统民居土掌房的特点
据元江傣族来源考证,元江傣族属于后期迁徙而来的民族,受当地原有的哈尼族、彝族传统建筑的影响,元江傣族传统民居有很多特点。
2.1.1 建筑选材适应当地资源及气候
元江傣族传统民居建筑以土木结构的土掌房为主,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粘土,经洒水捶冲,形成平台屋顶。有梁有柱,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上茅草或竹片、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粘土捶实而成,成为名副其实的“土掌房”。土掌房建筑所使用的石土和各种木制材料、竹子、茅草和稻草,全都来自当地现有的自然资源。而土掌房墙面厚实,日晒不热、寒风吹不人、雨水淋不透,所以冬暖夏凉,非常适应元江坝子干热的河谷地带气候[5]。
2.1.2 建筑结构适应当地生产和生活
元江傣族的土掌房一开始多为平层,部分为二层或三层。下层是猪牛的圈舍,上层是人居住和生活的区域,楼面和屋顶除了可做晒场和凉台外,还可以摆设酒宴、接待宾客。后来,很多人家逐渐把下层作为厨房和堂屋,住房、仓房设在第二层上。屋面天台既能够晒衣服和农作物,又能够进行很多家庭活动,满足了当地傣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2.1.3 村寨空间布局独具特色
过去元江傣族各村寨中各户的平顶屋基本都用木梯相连,从而构成了一个“空中交通系统”,寨内村民不必出自家门到邻居家或者其他家,只用通过平顶屋的木梯即可到达。每个村寨都有围墙,将居民的所有屋子圈在里面。围墙可以抵挡毒蛇猛兽对牲畜和村民的威胁,也可以抵御外来敌人的侵犯。这种古堡式的房屋建筑,体现了元江傣族人民的智慧,也折射出他们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6]。
2.1.4 选址沿水而居
元江傣族村寨多为临水而居,村落景色清幽,林木茂盛,秀丽多姿。元江傣族多分布在现在的桥头社区、大水平社区和龙潭社区,3个社区相距县城不到3km,都是平坦宽广的元江岸边的村寨。当然,这与元江傣族人民的稻作生产方式息息相关。
2.2 云南元江傣族传统民居土掌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2.1 自然性损毁和人为的开发性损毁严重,傣族传统民居数量剧减
元江傣族土掌房建筑材料天然,以土木结构为主,且房顶的茅草必须每年更新,否则就会出现漏雨和发霉等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性损毁比较严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影响,一些现代建筑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土掌房建筑。过去元江桥头社区和大水平社区的傣族村寨遍布土掌房建筑,可如今这两个社区的土掌建筑几乎消失殆尽,只剩龙潭社区的者嘎村寨的傣族民居保护的及时,开发较晚,目前算是元江县最具有代表性的傣族传统民居建筑[7]。
2.2.2 开发不合理,缺乏规划性和可持续性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元江政府和傣族村民对传统民居稀缺性认识不足、保护乏力,村民进行房屋修葺或重建非常随意,乡村建设缺乏统筹规划性和可持续性,盲目强调城镇化和“伪传统”,使传統村落丧失了文化底蕴,缺乏生态美,与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不协调,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