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琛 王静
〔摘要〕教学素材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选择适合的教学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序推进课堂教学以及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本文以学习心理辅导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素材的改编为例,提出了教学素材改编的原则:科学性、适切性和代表性。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教学素材;改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1-0050-02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确定好教學主题、制定好教学目标后,就进入教学过程的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如何选择合适的素材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的内在要求,显得尤为重要。某些情况下,对已有素材进行合理改编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是笔者在推进学习心理辅导课堂教学中对改编素材的探索与实践。
一、学习心理辅导的研究与推进
学习是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也是他们学校生活中的重要内容[1]。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何,不仅会对其自我评价、情绪调控等产生影响,还会对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产生影响。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学习是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晴雨表”。研究表明,学习问题是新时期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最集中表现的四个方面之一,占到了30%左右[2]。由此可见,对中小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势在必行。
虽然学习心理辅导如此重要,但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是以生活心理教育为主,如自我认识、人际交往等,对学习心理辅导的研究较为零碎,未成体系。究其原因,许多教师认为学习心理太难讲,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学习心理讲起来枯燥无味,学生们不喜欢;学习有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基于中小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现状,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许爱红组织部分市县教研员及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对学会学习课程进行了系统化、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的梳理,编写了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系列读本《学会学习活动手册》,笔者作为编者之一,参与了三年级上下册的编写工作。
二、素材活用,提升学习心理课堂吸引力
《学会学习活动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不仅适合学生自主阅读,解决学习困惑,同时也是教师开展学习心理辅导课堂教学的教材。但《手册》作为读本的编写体例,意味着心理教师不能照搬《手册》内容进行教学,要选择合适的素材来支撑课堂教学,由此开启了对素材进行创新性改编的尝试。
(一)合理剪辑视频,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2017年10月,山东省召开小学、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优秀课例观摩暨学科教学研讨会,笔者执教了三年级“‘不会怎么办”的公开课。该课例由笔者编写,教学重难点清晰明确,教学目标设定为:当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自己无法解决时,再选择向他人合理求助[3]。
课上,笔者用了动画片《Ormie》(中译名《一只吃不到曲奇的猪》)。该动画短片讲述了一只小猪面对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故事——小猪想尽各种办法想吃到冰箱上的曲奇,短片立意与本课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但短片中小猪最终没有吃到曲奇,如果直接播放整个短片,会让学生产生“努力没有用”的负面认知,偏离了课题的本意。因此,如何剪辑使用短片就成了首先要突破的难题。
笔者最先想到的办法是,将小猪拿到曲奇后被玻璃罩扣住头部的视频内容剪辑掉,如此一来, “遇到难题自己先动脑筋想办法”的教学目标就能实现。但是,“自己无法解决时,再选择向他人合理求助”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还需要再寻找教学素材,这样会使得整个课堂显得拖沓,前后不连贯。
经过多次试讲与思考,最终确定了将视频一剪为二,设置问题引导的策略。第一段视频剪辑至小猪拿到了曲奇,呈现问题:小猪为了吃到曲奇,它是怎么做的?给了你什么启示?第二段视频播放至最后,曲奇瓶子罩在了小猪头上,呈现问题:如果小猪想吃到饼干,它还可以怎么做?
这样将一个视频剪辑成两段、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策略,在公开课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很快悟出解决难题的正确做法,并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小组合作,顺利找到了解决学科中不懂的问题的有效方法,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巧妙改编素材,贴近学生学习实际
2018年,我市一位青年教师准备了一节四年级的学习心理辅导课“学习的苦与乐”,参加潍坊市小学学习心理辅导优秀课例展示活动。这节学习态度主题课,目的是帮助学生们明白“苦”与“乐”的关系,进而把学习中的“苦”转化为“乐”[4]。对学生来说,学习中的“乐”很好理解,如解决难题、考试取得好成绩等,但是学习中的“苦”指什么,如何让学生们理解,这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问题。经过研讨,我们明确了学习中的“苦”并不是由自然条件恶劣导致的,如刮风下雨去上学,而是学习过程中的受挫经历,如过多的作业、考试失利等,让学生感到痛苦的事情。
明确了“苦”的含义后,最终决定选用哲理漫画《背着十字架前行》来呈现。它的内涵与本节课的主题非常贴近:真正的快乐是奋战后的结果,没有经历深刻的痛苦,我们也就体会不到酣畅淋漓的快乐。
基于小学生的理解水平,我们对漫画语言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有时候,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就像背着一个十字架艰难而缓慢地前行。走着走着,忽然有一个同学停了下来,为什么呢?原来昨天的语文作业有点儿多,他写着写着不愿写了。怎么办呢,把它砍掉吧!砍完之后,轻松了很多,他又继续向前走。哎,他怎么又停下来了?原来这次是数学题没有搞懂,再砍掉一些吧,走起来更轻松了;途中,他又停下来很多次,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算了,接着砍吧……最后,他终于来到了悬崖边,翻过悬崖就是目的地了。可是,他的十字架太短了,怎么样也到不了悬崖的那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同学从他身后赶上来,翻过悬崖,到达了目的地。
通过这样贴近学生实际的改编,学生对“苦”的理解就非常深刻,也提升了后续讨论、分享的广度和深度,最终该课例获得了潍坊市一等奖第一名。
三、教学素材改编的再思考
以上两个改编素材的例子是我們在学习心理辅导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恰当地改编教学素材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主题的理解,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推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5]。
对教学素材进行改编时,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教学素材的改编要有坚实的理论依据作支撑,不能仅仅为了满足学生的娱乐心理而随意改编,需要心理教师以高度的专业素养来进行加工创作,必要时应征求业内专家学者的意见,确保改编后教学素材的科学性。
第二,适切性原则。改编后的教学素材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能够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来认识新事物。上文中对十字架漫画语言的创编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第三,代表性原则。改编的教学素材要恰到好处地为教学服务,具有典型、示范等作用,要谨慎使用弱势群体的例子,如残疾、贫穷、离异等的事例。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心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素材来支撑课堂教学,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创造性地改编素材,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基金项目:本文系潍坊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学专项课题“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 WF2019JY03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许爱红.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系列读本 学会学习活动手册(三年级上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7.
[4]许爱红.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系列读本 学会学习活动手册(四年级上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7.
[5]宋早红.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学素材选取的基本原则[J].大众心理学,2018(12):22-23.
(作者单位:1.山东诸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潍坊,262200;2.山东省龙口市南山双语学校,烟台,265700)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