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品德教学素材的精选妙用

2016-05-26 23:49陈晨
考试周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教学素材选择思想品德

陈晨

摘 要: 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打造灵动、高效的课堂必须重视教学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本文着重分析了思想品德教学素材选择和运用的要求,以回应思想品德新课改实践的呼唤。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教学素材 选择

笔者认为,思想品德教学素材是指与思想品德课程和教材内容相契合,为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科能力、激发情感触动的有效信息性资源。新课程提出:“思想品德课无论从学科本身的特点还是从学习目的来看,若把课程局限在校园内,把学生规定在刻板的课堂中,课程内容也就渐渐丧失生命力,课堂教育就会成为脱离生活的乌托邦教育。”传统的“我说你听、我写你记”的教学模式,书本是唯一的知识参考,缺乏新颖、“接地气”的教学案例的渗透和链接,课堂显得昏暗和呆板。而在新课改的背景要求下,打造灵动、活泼、有效的课堂,教学素材的选择和使用显得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教学素材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围绕教学目标,彰显价值引领。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掌握所要达到的质量和规格要求的规定。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并设置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构建与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衡量和评价课堂成效的重要指标,规定教与学的方向。教学素材的选用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并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例如,在讲解《难报三春晖》一课中,我播放了视频《天亮了》,并向同学们介绍了这首歌的背景故事。故事的分享和视频中歌声的渲染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家庭情感,大多数学生都沉浸在故事的感动中,更有甚者眼中带泪。这样一则比较陈旧、不算新颖的视频和案例,紧扣父母对孩子无私奉献的主题,而且这样真实的案例和情境,能帮助学生体会父母的付出,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从情感和行动上真正体谅和孝敬父母。这样的教学素材,承接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个教学目标的契机,发挥了素材的教育作用,也实现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和沉淀。素材的选择不仅是形式上的呈现,更是能为目标服务,真正实现教育功能的桥梁。

(二)把握时代气息,实现与时俱进。

思想品德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实时更新的新闻和消息能帮助学生准确了解时事动态,了解社会变化,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为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奠定信息基础。所以,恰当的政治时事素材和社会热点话题应当成为教学素材的有效组成部分。这是学生了解国家和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政治敏感度和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当然,时政素材的选取应当为教学服务,与教学内容的切合要自然、贴切,注意时政素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例如,当前的热点话题:2015年9月3日上午10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多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代表都参加了阅兵活动。整个阅兵过程,可以剪取其中的一部分或是精彩集锦,在上课过程中作为教学素材导入课堂,有针对性地和教学知识相关联。如九年级第三课《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第四课《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等都可联系此时事热点,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提高民族自信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贴近学生生活,营造轻松氛围。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学习总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接近,学习的兴趣和接纳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关注和熟悉的现实生活,将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尽可能呈现在课堂上,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当学生发现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惑都能在课堂上得以呈现和解决,自然觉得亲切、实用,易于理解和体悟。例如在设计一节七下法律知识复习课时,我选用学生比较熟悉和了解的生活现象:中国式过马路,并让学生结合图片和视频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我们有过这种行为吗?这是一种什么行为?

2.大家应该都不会赞成这种行为,试分析原因。

3.路人乱穿马路、闯红灯该不该罚款?罚款的依据是什么?

4.罚款能起到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由。

由于学生很了解该现象,因此讨论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联系教材、结合事例的分析很轻松地就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关键是学生可在案例分析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及时纠正,增强法律意识。

(四)关注本土资源,突出地域特征。

笔者认为,本土教学资源是指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态地理、传统文化、历史事件、生活经验等能够用于服务教学的有效资源。南京是富有历史韵味和时代气息的城市,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为增色思想品德课堂提供了丰富资源。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将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新课标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近几年南京市思想品德中考试题中,出现了很多本土材料。如2014年南京市思想品德中考卷,选择题第2题,考到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选择题第三题考到了在南京举行的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徽等。选择合理适宜的本土资源,突出教学素材的地域性,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

在实际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的教学资源有很多。但适宜的教学资源如何正确运用,应考虑以下要素。

(一)物尽其用,而非流于形式。

很多思品教师在备课时,为了使课堂更充实和丰满,便大费周折地挑选各种其认为适合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课堂就很容易变成了“幻灯片展示课”、“素材阅读课”,机械地向学生呈现“多样的素材”,而忽视对素材的加工、提炼和升华,这样盲目地堆叠,除了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杂乱无章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也很难有独立思考和分析的机会,知识得不到掌握,能力也得不到提高。课堂虽然满满内容,但全是粗糙的、未产生任何实际的教育价值,也未起到相应的教育功能,反而与教师花费的大量心血成反比。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有凡事用脑好好想一想的习惯,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将教学事例典型化[1]。合理挖掘素材的全部价值,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例如,我在讲解《学会合理消费》一框时,以小明国庆旅游为主线,设计了一系列在消费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整节课整体性很强,围绕一个热点话题,层层展开,逐步深入,学生对这种环环相扣的背景感到好奇,期待“故事的延续”。这种主线式的案例使用法,使课堂更合理、更具逻辑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效度,增强课堂实效性。

(二)抛砖引玉,而非全权把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出示了教学素材,提问了问题或者设置了相关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但事实上,学生没有思考多久,教师便急不可耐地抛出答案。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小组活动成了形式和摆设。教师仍然是课堂的“全权把控者”,学生探究的兴趣会在一次次的所谓“活动”中被抹杀,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再,探究欲望不再,教师案例的展示和问题的呈现,于学生而言,只是静坐等待答案。事实上,教学素材的呈现只是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目的在于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情境,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独立地或和其他同学合作讨论去思考、探索、求真。教师应当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如果我们把“教学素材”当做一种“点缀品”,当做活跃气氛的一种手段,那就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学会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作用。

(三)灵动多变,而非枯燥单调。

思想政治课是灵动的、动态生成的,其课程教学内容不应是抽象空洞的,不能平铺直叙,它应当是境域化的和情境化的[2]。在教学素材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上,我们应当做到多样化,避免枯燥单调。大多数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更好地把控课堂,更喜欢将教学素材以文本形式呈现,这样的方式当然有其优点,但不免单调。我们完全可以选择音乐、动漫、新闻视频等教学资源,也可以将文本材料改编成相声、小品、演讲、辩论等形式,丰富课堂,优化资源。当然形式丰富不仅仅是为了课堂热闹,更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其注意力吸引至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所以任何教学素材的选用都应当配合有效的设问和教师的引导,提高课堂效度。

在实际思想品德教学中,选择适宜有效的教学素材,并采用恰当的方式合理呈现,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春晖.教学事例的选与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4:20-21.

[2]谢树平.思想政治课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37.

猜你喜欢
教学素材选择思想品德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
刍议创造性使用语文教材对于作文教学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