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子
当代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呈日益增长的趋势,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有6.6%的人存在高抑郁风险,3.9%存在重度焦虑。然而,大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关注程度如何,当遇到心理问题或困惑时是否主动求助、向谁求助,他们更需要哪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服务,弄清这些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随机抽取南京市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20 份,回收有效问卷475 份,有效回收率为91.3%,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施测,问卷包括6 个方面的问题:对自我心理或情绪状态的关注程度,当觉察到自己有情绪困扰时的求助程度,经常采用的求助方式,经常求助的对象,关注的心理服务主题,以及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建议。
在本次调查中,总是和经常关注自我心理或情绪状态的学生有228 人,占总人数的48.0%,从不关注自我心理或情绪状态的学生有19人,占总人数的4.0%。
将关注程度的4 个选项进行赋值,“总是关注”为3 分,“经常关注”为2 分,“偶尔关注”为1分,“从不关注”为0 分,计算不同学生群体关注程度的平均数,运用T 检验和方差分析探索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独生子女情况、学生干部经历的群体间差异。统计结果显示(见表2、表3),大学生对自我心理或情绪状态的关注程度在年级、学生干部经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大一学生对自我心理或情绪状态的关注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对自我心理或情绪状态的关注程度显著高于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
表1 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
表2 大学生心理关注程度和求助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表3 大学生心理关注程度和求助状况的学生干部经历差异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觉察到心理情绪困扰时,总是主动求助、经常主动求助的学生共有203 人,占总人数的42.7%,47.8%的学生偶尔主动求助,9.5%的学生从不主动求助。
将是否主动求助的4 个选项进行赋值,“总是主动求助”为3 分,“经常主动求助”为2 分,“偶尔主动求助”为1 分,“从不主动求助”为0分,计算不同学生群体主动求助程度的平均数,运用T 检验和方差分析探索学生群体间的差异。表2 结果显示,大一学生主动求助程度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大四学生主动求助程度也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表3 结果显示,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主动求助程度显著高于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女生主动求助程度显著高于男生。
在遇到心理或情绪困扰时,大学生愿意采用的与心理相关的求助方式按照选择人数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序,结果依次为:上网查找心理资料(70.3%)、阅读心理书籍(49.1%)、接受心理咨询(31.4%)。
为进一步探索不同学生群体在求助方式上的差异,以不同群体学生在不同求助方式上的选择人数百分比为因变量,不同群体类别为自变量,进行卡方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女生在上网查找心理资料的求助方式上选择人数比率显著高于男生;大一学生选择阅读心理书籍方式的人数比率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大一、大四学生选择接受心理咨询方式的人数比率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理工专业学生选择上网查找心理资料方式的人数比率显著低于经管和艺术类专业学生。
将大学生在面对心理或情绪困扰时经常求助的对象按照选择人数百分比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结果依次为:朋友(82.1%)、自己(59.2%)、父母(50.7%)、同学(49.1%)、恋人(24.6%)、教师(12.4%)、咨询师(9.1%)。
为进一步探索不同学生群体在求助对象上的差异,以不同群体学生在不同求助对象上的选择人数百分比为因变量,不同群体类别为自变量,进行卡方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向自己求助的比率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向朋友求助的比率显著高于男生;大一学生向同学求助的比率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而向恋人求助的比率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艺术类专业学生向父母求助的比率显著低于理工和经管类专业学生,经管类专业学生向朋友求助的比率显著高于理工和艺术类专业学生;城镇学生向父母求助的比率显著高于农村学生;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向同学、咨询师求助的比率均显著高于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
将大学生关注的心理服务主题按照选择人数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序,结果依次为:人际交往(68.0%)、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66.7%)、情绪管理(60.2%)、生活适应(47.6%)、挫折与压力应对(46.5%)、职业生涯规划(46.1%)、学习心理指导(38.7%)、恋爱关系与性心理(28.2%)、心理疾病防治(25.9%)、亲子关系(16.8%)。
为进一步探索不同学生群体对心理服务主题的关注情况的差异,以不同群体学生对不同心理服务主题关注的选择人数百分比为因变量,不同群体类别为自变量,进行卡方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女生在情绪管理、挫折与压力应对这两个主题上的选择人数比率均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在生活适应主题上的选择人数比率显著高于女生;大一学生在生活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三个主题上的选择比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而大三学生在这三个主题上的选择比率最低;理工类专业学生在情绪管理主题上的选择比率显著低于经管、艺术类专业学生;城镇学生在生活适应主题上的选择人数比率显著高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在挫折与压力应对主题上的选择人数比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在情绪管理、恋爱关系与性心理、亲子关系三个主题上的选择人数比率均显著高于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
青年初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情绪、情感呈现两极波动的特点,而大学生经常关注自我心理、情绪状态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然。本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自我心理、情绪状态的关注较多,而主动求助意识相对较低,因此,积极主动地向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十分重要。大学生关注的心理服务主题多为心理发展性议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着重做好人际交往、自我认知与完善、情绪管理三方面的主题教育。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上网查找心理相关资料已经成为大学生首选的求助方式。因此,在宣传方式和渠道选择上也需要迎合大学生的需求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教育手段,开拓创新网络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
在对求助对象的选择上,大学生从心理距离远近和相似性原则出发,选择向朋友求助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求助对象,同时大学生也倾向于尝试自我调整解决,这一调查结果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心理自助、互助意识,提高自助、互助水平。而大学生向朋友求助比例最高,向心理咨询师求助比率较低,也提示我们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需要从发展朋辈心理互助、完善心理咨询工作方面着重考虑,特别是要加大对专业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此外,还需要积极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发挥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学生的心理支持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男生相对于女生而言主动求助比率较低,遇到心理或情绪困扰时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的比率也明显低于女生,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较少求助朋友,此结果提示我们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更多关注男生群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选择上,应考虑到男女生需求的不同,对于男生可以加强生活适应主题教育,对于女生则加强情绪管理、挫折与压力应对主题教育。
大一学生对自我心理和情绪状态的关注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大一、大四学生更趋向于主动求助,而大二、大三学生主动求助人数比率相对较低。这一调查结果提示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只重视大一、大四学生,在抓住学生入校、毕业这两个关键期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大二、大三这两个学生发展平稳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一、大二学生可侧重于人际交往、生活适应、情绪管理主题教育,对于大三、大四学生可侧重于自我认知与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主题教育。
从专业差异上看,艺术类专业学生主动求助比率最低,向父母、朋友求助比率较低,理工类专业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进行求助的比率最低,向朋友求助比率较低,此结果显示,艺术和理工类专业学生在心理求助上有一定被动性,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注意提高艺术和理工类专业学生的参与率,并加强对理工类专业学生的情绪管理主题教育。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可能出于更强烈的责任感和自我成长动力,对自我心理、情绪的关注程度高于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更愿意主动求助,向同学、咨询师求助的比率也更高,对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可加强情绪管理、挫折与压力应对、恋爱关系与性心理、亲子关系这几个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对于城镇学生可以加强生活适应主题教育,对于独生子女学生群体可以加强挫折与压力应对主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