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莉
在统编教材中,有把“关键语句”方面的学习列为语文要素的安排,对于关键词的学习并没有给予应有的突出。其实,学习关键词是学习关键语句的基础,而关键词的学习,一般以品析为主。所谓品析关键词是教师指导理解、分析、品味、欣赏、运用字词的阅读教学过程,是一种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文本研读的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鉴赏能力、鉴赏水平的学习活动,更是语文课堂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离不开的实践活动。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对关键词进行锤炼、品析,是深入学习的有效抓手。
一、在关键词聚焦中指向情感体会
文章都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产物,课文所选文章文质兼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更是适合学生感悟的正能量所在。因而,语文课堂上就要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体会文章的感情,引导学生受优秀作品的激励、感染而产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以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课《鹿角和鹿腿》为例。课文开始的第一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丛林中,住着一只漂亮的鹿。”其中的“漂亮”就是课文中的一个关键词。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聚焦这个关键词,细细研读课文,以体味情感的变化。“漂亮”的主体是鹿,丛林是鹿生存的范围,丛林中也有视鹿为猎物的天敌狮子。随着故事的发展,鹿对自己的漂亮有了自觉意识,那是从池塘里水中的倒影发现的,“精致的身段”之外更突出的是鹿角的“精美別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再与四条太细的腿比较,课文由此传达出的是一种赞美以鹿角为代表的“漂亮”外表。接着,出现危险时,尽管在鹿自己看来都觉得太细的四条腿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能够很快把狮子甩在后面,此时鹿还没有意识到并不漂亮的腿的功用,只有当鹿角惹祸被树枝挂住跑不了,狮子又不断逼近时,危险万分脱险之后,鹿才认识到“漂亮”对于丛林中的鹿来说,不能够增加安全保障,只有实用的腿才是安全的保障。这就是课文中作者寄托在“漂亮”这一关键词中的情感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出,有时候“漂亮”不仅无用反而有害,从而引导学生在对“漂亮”一词的聚焦中升华情感。
关键字词是作者情感的集中表现点。因此,学生内在情愫的激发在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析关键词的方式来完成阅读教学的过程。这其中,教师的责任在于引领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完成对关键词句的“情景描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读出词语的内涵,读出词语的情感,进而达到把词语的内涵及其暗藏的情感映射到学生的心田。
二、在关键词沉入中指向文化细节
在聚焦关键词的体会中,如果仅仅局限在词义层面,可能还达不到真正深入领悟关键词运用上的精妙,毕竟课文中的语言所体现的应是文化层面的意义,这是语文学习的更高层次。因此,要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词作为教学抓手,引导学生进入词语的世界中,从文字出发经历文学来到文化细节,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感悟汉语言的独特魅力。
以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例。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所介绍的《清明上河图》代表着中国画的巅峰,应该让学生能够从中知道画作的内容和意义。教学中,教师可提问:“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个词语能够突出《清明上河图》的特别所在?”学生通读课文后就能找出关键词“传神”,接着引导学生沉入“传神”中,研读“传神”的具体表现。一是画面内容传神,有众多人物且是各行各业的,有热闹街市即使小如黄豆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有情景再现且细节具体生动。二是内涵传神,画面所描绘的看上去是普通的市井生活,展现的却是当时社会发展的景象,那种繁荣的景象表现的是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三是画作的艺术传神,布局结构宏大与精妙相得益彰,人与物疏密有度。四是文化细节传神,如“留着长胡子的道士”“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在画面内容的介绍中,许多细节所透露的都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信息,服饰、交通工具、市容市貌等共同组成了那个时代的文明风尚。这就是从“传神”这个关键词中破译的文化密码,学生从中不仅能感受到画面上的艺术文化,而且感受到画面内的历史文化。
“文学即人学”这句话说出了语文的本质。语文的人文性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找准关键字词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融入细节,从而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言语生命发展。因此,教师要成为文章作者的“知音”,直面文章,找到该文本的关键字词,从而借助该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文化细节、追寻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三、在关键词开掘中指向文本拓展
关键词在课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聚焦、沉潜在关键词中,可以有效体悟关键词内在的情感、含义和理趣所在。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因为关键词还具有辐射的潜质,教学中可以根据关键词的潜质来拓展文本意蕴,力求把品析关键词和理解文本内涵与该课题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对接起来,使学生在关键词引领下阅读更多文本,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以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课《燕子》为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有“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地在纤细的电线上休憩……”,其中看上去很平常的“飞倦了”一词就是课文中的一个关键词。这个词与前面课文描写的燕子在春光中飞行的内容看上去明显相悖,那么这种“飞倦了”与整篇文章的风格是不是不协调呢?如果仅限于在课文内容中找,是难以获得满意的结果的,这样就把阅读指向了拓展。原来课文是从郑振铎先生的散文《海燕》中节选而来的,《海燕》表达的是一种游子思归的强烈感情,燕子“飞倦了”的休憩应对的正是这种感情。由此出发,再结合一些表达游子情感的古诗句,可以将“飞倦了”的游子思归之意深化在学生的心头。我们知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于文本中的精美句子,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应该做到从关键词句入手,引导学生细细品析体会该词句在文中的“点睛之用”,从而促使学生在有效的语用训练中透过关键词的品析,透视文本,深入学生内心,逐渐形成其积极主动向上的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句在文本中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用。因此,抓住关键词展开教学,也就是抓住了文章的要领。引导学生细细体味关键词内在的情、意、理、趣等特点,正是引导学生潜入文本,挖掘文本内涵,拓展文本外延的关键举措。只有这样,紧扣关键字词,帮助学生“触摸”主人公的心灵,从而引领学生升华体验,也延展了文本的内涵。
字词是阅读文本的关键,因此,对文本关键词的理解和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细细品悟,帮助学生不断深入文本,不断积累体验,真正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而在运用时做到信手拈来。可以说,小学语文课文中的关键词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词语意思的理解,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挖掘、聚焦、沉潜、拓展,让关键词在课文中真正发挥关键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北沟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