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白花
在语文教学中,响应国家号召,遵循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积极投入思政教育实践,尝试在小学低段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小学低段课程中没有专门的思政教育课程,语文教育教学恰好可以作为渗透思政教育的良好载体,在日常教学中,以课内外阅读、“经典诵读”和“传统节日学习和实践”活动渗透思政教育。
一、在语文教材中挖掘思政教育素材,捕捉思政教育契机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有明确的思政教育目标的课时中,穿插或拓展,适当投放一些渗透思政教育的知识。在设计完成课时教学目标的同时,寻找可以用来随机进行思政教育的素材,设计恰当的渗透环节。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10课《升国旗》一课,既是课文也是很明确的思政教育教材。在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拓展延伸,设计课后作业。
作业一,画国旗。通过画国旗,了解国旗的含义,进行爱国旗、保护国旗、爱祖国的教育。
作业二,学唱国歌。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通过学唱国歌,引导学生记住《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了解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国歌精神的来源与内涵。爱国、激昂、向上的音乐风格能够感染学生,从小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激发爱国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没有明确的思政教育目标的课时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挖掘一两点素材随机渗透思政教育。
以一年级上册第3课《江南》的教学为例。在完成第3个目标(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时,可穿插思政教育。
第一,课件出示。以传统水墨画配图为背景,配乐朗诵课文《江南》。随后,组织学生朗诵、学习、交流。引导学生感受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鱼儿嬉戏、美丽的姑娘撑着小船采莲的江南风光。
第二,教材拓展。教师进行以下点拔引导:
师:我看到江南美得就像一幅水墨画!请说一说你看到的江南是什么样子的。
生:小桥、流水、荷花、荷叶、鱼儿……
师:我国有美丽的江南,风景如画,是鱼米之乡。图上的美丽画面是一幅水墨画,也叫国画,是我国独有的。
师:今天学习的采莲诗歌叫“乐府诗”,是我国汉朝人所作,一直流传到现在,我们读出来特别好听。
教师通过简单的延伸和点拨,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我国有美丽的江南水乡、有独特的水墨画、有好听的乐府诗,自主感受它们的美,增加学生对祖国山河、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开始喜欢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以及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渗透思政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第八章“文学作品的阅读目标”中提道:“无论从精神熏陶、审美教育,还是从思维培养、语言学习角度,文学作品的阅读都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作用,甚至是不可替代的。”
1.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渗透思政教育。在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众多优秀文学作品中,国学经典以其丰富的艺术形式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优秀传统文化完整地流传并展示给后人。
(1)甄选推荐适合的国学经典给学生阅读。除了教材上已有的,笔者利用午读以及课外阅读的时段,指定或推荐一些加注拼音的、比较简单的文学经典供低段学生学习阅读。如,注音版《三字经》句子短小、排列整齐、句式流畅、押韵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具有歌谣的特点,非常易于儿童诵读和记忆。《三字经》取材广泛,包括传统文化中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现成的、极好的思政教育素材。
(2)阅读后交流、探究、总结。在学生自己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利用个别托管时间,针对阅读活动与学生进行谈话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读过的书,说说自己读书的感受、收获。相互交流后,教师相机点拨引导,进行思政教育。如《三字经》中的“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个别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在引导并与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这两句话的意思:“从小努力学本领,长大后学以致用。上为国家效力,下为老百姓做好事。”以此渗透“勤学、励志、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思政教育。
2.以正能量的“历史英雄故事,红色革命故事,时代新人、时代楷模故事,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渗透思政教育。在节日小长假或者寒暑假里,教师可给学生指定或推荐一两个故事或影视剧,学生在阅读或观看的过程中会被里面的情节和人物感动,激励自己,逐步培养学生爱国、正义、担当等品质。
例如,在和学生聊假期读书的感受时,一位女生说:“我最喜欢花木兰。”问为什么?她回答:“花木兰爱家,在家织布、做家务、孝顺父亲、爱护弟弟。花木兰爱国,打扮成男孩子去当兵打仗保卫国家,在战场上很勇敢,我长大了也要考军校保卫国家。”
全班同学给她鼓掌,幼小的她被花木兰感动了,心中有了爱家爱国的情感,也可以说从看动画片《花木兰》后,她的小心灵里滋生了稚嫩的家国情怀。
三、以中华传统节日为载体,进行思政教育
我國有春节、元宵节等一系列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每一个节日都有各自的独特魅力。教师通过对这些节日知识、内涵的讲解,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并弘扬传统文化,又可以进行思政教育。
例如,在端午节前鼓励学生收集、了解与端午节有关的习俗和活动,也可以小组合作收集,利用午读或托管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聊一聊端午节。
师:有关端午节大家了解些什么?请给同学们讲一讲。
生:吃粽子、挂香囊、赛龙舟、插艾叶等。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讨论着,兴致特别高。
师:我们中国的端午节可真有意思,有美食粽子、有漂亮的香囊、还可以去赛龙舟、去野外采艾草,我们中国的节日真好!
师:端午节有好吃的,有好玩的,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谁能说一说?
生:屈原投江自尽,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他的。
师:屈原为什么要投江自尽?
生:因为他热爱自己的国家。
生:他的国家被秦国占领了,他不想当亡国奴,就投江了。
通过了解端午节,参加节日有趣的活动,学生知道了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知道屈原是一个热爱国家、有民族气节的人,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中华传统节日也可用讲故事、朗诵、表演等课外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从小了解并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
新型语文教学,把阅读放在重要位置,《语文课程标准》中在低段有认识传统节日的目标,同时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观要求对学生从小进行思政教育。笔者把以上三个目标融合在一起,用一年的时间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学生的语文素养整体提升,思政素养也提高了,更加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已在他们的心中发芽、生长。
因此,小学低段语文教育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把相对枯燥的时政教育理论,融合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去逐步渗透、逐步积累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八一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