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2020-08-03 08:57王森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视听语言实践教学翻转课堂

摘要:《视听语言》作为一门戏剧影视类专业的基础类必修课程,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这样的问题,导致这门课程跟后续课程缺乏有效衔接。本文结合作者实际教学经历与经验,对《视听语言>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给出了个人的一些小建议。

关键词:视听语言;翻转课堂;戏剧影视;拉片;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0;J9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15-0171-02

一、前言

《视听语言》是戏剧影视类专业的基础类必修课程。以往这门课程的教学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重理论轻实践,这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机械记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理论和实践脱节,并未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这门课的知识点看似简单,但学问很深,想要学以致用颇有难度,需要大量的观摩分析和实操练习方能融会贯通,传统地单向输出的方式很难让学生灵活掌握。因此如何更新和改革教学方式就成了该课程面临的问题。

我认为在现阶段《视听语言》这门课程可以分基本知识讲授、完整影片分析,学生拉片练习、影片片段模仿、学生习作讲解、考试形式拓展等六个步骤进行。

二、基本知识讲授

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包括影像、声音、剪辑等方面内容。语言,必然有语法,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各种镜头调度的方法和各种音乐运用的技巧。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要将每个视听元素的概念讲准、讲细、讲透,同时还要将这些概念进行凝结提炼,并用最直接准确的表述及比方进行讲述。例如讲到视听语言中声画关系这个知识点时,我将声音与三种关系比作两条直线的三种关系:把声画同步比作两条直线平行,意思和节奏步调一致;把声画分离比作丽条直线既不平行也不相交,声音和画面自说自话,互不影响;把声画对位比作两条直线相交,声音和画面彼此交锋,甚至意义相反。通过这样的比方,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视听元素及相邻概念的区别。

除了打比方,还要截取影片的视听片段进行分析。以声画关系中声画对位的审美功能举例,影片《建国大业》中闻一多在街头进行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后,夜晚回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在小巷中暗杀。闻一多被暗杀的段落,声画关系进行了转换,画面内容是特务疯狂的机枪扫射巷子,画外声音是闻一多带领民众高喊“要民主,反内战”的呼声。将已经发生的事件的声音作为画外音,与正在发生的事件重叠,声画对位的处理方式扩展了视听表现的张力。这里传达的信息是,虽然国民党对付民主人士的手段很残暴血腥,但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对于社会正义的精神追求以及他们的人格和灵魂是无法被颠覆的。课堂授课以这样形式的举例来解释知识点,会便于学生理解吸收。

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讲授视听语言课程,首先要打开他们欣赏镜头语言的心灵大门,再引导他们逐步走上追寻和创造美的镜头路程。通过情感注入,提高学生在分析镜头语言的活动中进行自我学习,达到水道渠成的教学效果。视听语言课不像理科课那么理性和规范,它需要强烈的感受力来支撑,在这里,感情是着眼点,感受力是关键。情感因素是教学中应该关心的问题。用这种美好的事物方式提高自身的素质。作为基础课的视听语言教学重在扩宽学生对镜头语言的认知,提高判断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对视听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表现能力的掌握,使学生对视频作品的镜头、画面有一个综合评定的能力。

三、完整影片分析

除了对各知识点的讲授和举例,对完整影片的拉片分析教学同样有必要。每一个看似随意的镜头,都不是偶然的,甚至是别有意味的。读解影视作品时,要理解镜头,树立视听思维的理念,培养自己用镜头语言说话的习惯。在拉片训练中,不能只突出重点,还要注意影片的整体观。要将剧作、表演、台词、美术、服装、景别、角度、特技、快慢镜头、镜头组接,声画关系,灯光等视听元素和导演元素共同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仍以《建国大业》中闻一多演讲和遇害的一段为例,扮演闻一多的演员吴刚戴着圆框眼镜和红围巾在台上激情演讲,圆框眼镜表明了其学者的身份,红围巾表达了他对革命的支持。吴刚在表演这段即兴演讲时不同地在走动,表情和肢体动作都极为丰富,声音变化多样,抑扬顿挫,将闻一多当年演讲澎湃的状态展现出来。这段以多机位、多角度、多景别的方式,又有手持镜头的加持,使镜头语言更为丰富,配以快速的剪辑,和台上演讲者及台下学生的大幅度动作,让这场演讲看起来激情热烈!

在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至少要带学生完成一部完整影片的拉片。经过这样的分析,会使学生理解导演的各种技巧,为将来自己的创作提供帮助。

精细化的片例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需有广泛的阅片量,既熟悉经典作品,又能根据学生兴趣、口味变化添加相应素材。在片例选择上,教师还要考虑到影片内容,并能够结合‘育人案例”,比如播放《建国大业>这样兼具教育性、娱乐性、商业性的影片。

四、学生拉片练习

在带领学生进行拉片分析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己进行电影片段拉片练习,检验学生对电影语言的掌握程度。

要成为一个影视人,拉片无疑是最有效的基础学习,尤其是对于刚接触影视专业的同学来说,想要学到影视最有用、最难理解、最传统、最经久不衰的重要知识,拉片便是最快、最简洁的学习方式。

拉片是抽絲剥茧地读影片,拉片需要一格一格地反复看电影,同时分析纪录下你所看的,把每个镜头的内容、场面调度、运镜方式、景别、剪辑、声音、画面、节奏、表演、机位等都纪录下来,最后总结。

拉片和影评不同,“感觉”都建立在电影的基础之上——视听语言。

拉片很容易掉进两个坑,第一种坑是背离最初的拉片目的,看着看着就掉进剧情、演技、演员颜值等方面。第二种是过度分析,按照模板机械的分析,拉完片子之后觉得自己好用功啊,笔记好多啊,我真棒。结果这样拉了几次后反而会懵,因为已经成为拉片机器,没有思考镜头给你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为什么这么拍……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在课下先自行拉片,看完之后到课堂上分享你的拉片笔记。

某位学生在课上完成自己的拉片展示后,其他学生可以一起讨论,最后教师讲评,帮助学生提高。

好电影是值得反复看的,看好导演是怎样用视听来表达,影片是最好的老师,學习电影最好的方法就是拉片。

五、影片片段模仿

教师的职责,是把“难懂的知识”转换为学生“能懂的知识”。教师应该主动加以纠正,通过设计一些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的课堂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视听创作能力。

接下来,教师可向学生布置作业。作业内容为对指定电影的指定段落模仿拍摄,最大比例对原片进行还原。片段模仿考查的核心是学生对画面造型的基本元素及摄影的基本技能掌握情况。选择的片段最好不要有涉及使用轨道或其他复杂辅助器材的运动镜头。换言之,尽量选择以固定镜头为主的镜头或只涉及推、拉、摇的镜头。所选择的片段不强调对自,因为这个作业明显是要培养学生的镜头语言能力。这样的片段从叙事来说比较有意思,同时镜头语言相对更加丰富,能够达到考查的目的。

接下来,教师可向学生布置作业。作业内容为对指定电影的指定段落模仿拍摄,最大比例对原片进行还原。例如王家卫导演影片《阿飞正传》男女主人公初见的一段,周星驰、李力持导演影片《喜剧之王>男女主人公一夜情过后的一段,刘伟强、麦兆辉导演影片《无间道》天台对峙的一段,等等,这些片段学生都可以拿来模仿。

六、学生习作讲解

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完成自己的模仿片段后,将个人作品带到课堂。教师将课堂翻转,学生在课上讲解自己的影片并分享拍摄心得。

观看学生习作,重点考察学生作品中的视听语言,怎么将文字转化成影像。分析学生影片在故事结构、影像、剪辑、声音等手法是否得当合理。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学习、有举例、有作业、有翻转课堂,这样学生既有知识的接收,又有实践的操作。如此一番,学生将会吃透视听语言知识,为接下来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七、考试形式拓展

在传统的教学中,《视听语言》课程被定位为理论基础课,对该课程学习成果的考核往往采用的是书面考核方式,然而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实际拍摄与剪辑的技能却无法得到正确的评估。为改变这一弊端,我们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改善,将影片分析和学生拍摄作品方式作为平时作品的考核。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实践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并要将这些部分进行量化,占学生期末总成绩比例的40%。今后,我们争取适当减少理论知识的考核,实际操作考核所占比重应则逐步加大。

《视听语言》是戏剧影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通过《视听语言》等课的讲授,教师将带领学生完成了一种角色的转换:一种从欣赏者到创作者的转换,一种从屏幕前观众到摄影机背后手执导筒的人。这种位置带动视角,视角带动意识的转换会让学生行动起来,通过练习培养良好的视听思维习惯,并最终走上创作之路。理论和实践应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强调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践训练,才能真正发挥这门课程的作用。完善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实现高校教学理论与实践最大限度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邵清风,李骏,俞洁.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9.

[2]高美艳.觎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资讯,2018 (33).

[3]李晓彦.基于微短片创作的觎听语言》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J].东南传播,2018 (05).

[4]李娜,吴宝惠.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探索[J].新西部,2014 (06).

[5]张可隽,对视听语言课堂教学方法的一些思考[J].美术大观,2014(01).

[6]沈效洁.浅析视听语言课的教学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5 (16).

[7]唐婕.视听语言与分镜头设计课程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8(04).

作者简介:王森(1984-),男,天津人,辽宁传媒学院,三级编导,艺术学硕士,广播电视专业,研究方向:戏剧影视。

猜你喜欢
视听语言实践教学翻转课堂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