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萍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界定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教育部 2018:4-5)。能够借助图、表、符号,“看”知识、理解信息、表达意义既是策略又是能力。
阅读是学习者借助阅读技巧、策略及相关背景知识预测、处理、理解、接收信息,并在阅读过程中建构与主题相关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的过程(戴军熔 2012),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最直接的途径之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决定阅读教学的设计和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设计教学环节,并帮助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解读文本,理解、探究文本意义,构建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思维和能力。
《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善于利用多种工具和手段,如思维导图或信息结构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对信息的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内化与运用,教会他们在零散的信息和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归纳和提炼基于主题的新知识结构(教育部 2018:63)。下面概述图形组织器在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中的应用实践,并结合课例具体分析如何运用图形组织器辅助文本解读,开展阅读教学。
语篇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包括口头语篇和书面语篇(教育部 2018:26)。文本是一连串信息符号、语言符号构成的结合体(戴军熔 2012)。文本属于书面语篇。本文涉及的语篇是教材中的文本材料,因此暂且可以将文本与语篇等同起来。
语篇研读是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的解读(教育部2018:59)。戴军熔(2012)指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解读、分析文本,并搭建了文本解读框架(见表1)。
表1:文本解读框架
从《课程标准》对语篇解读内容的界定和表1的文本解读框架可以看出,文本解读首先应从文章总体出发,考虑文体特征,把握篇章结构,如解读文本标题、插图、图表、主题、文脉等,然后领会局部内涵,解读文本的语言特点,如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这样将整体解读与部分解读相结合,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1.图形组织器的定义
图形组织器(Graphic Organizer)是一种视觉化和图形化的表现方式,用以描述某一学习任务中事实之间、术语之间或观点之间的关系(Tracey Hall&Nicole Strangman 2002)。图形组织器用直观、形象和清晰的结构图示把信息、思维结构和思维过程表现出来,可以帮助学习者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刘朝霞 2010)。简而言之,图形组织器是知识、信息和思维的视觉化表征(邱婷、钟志贤 2009),既是工具又是策略。
2.图形组织器的分类及功能
图形组织器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矩阵图/表格、流程图、韦恩图、时间轴图、主题树、鱼骨图等(见表2),它也可以是在常见类型的基础上添加涂鸦和个性化元素。
表2:图形组织器的分类及功能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的语篇类型主要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其中,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2、3中的文本大多为记叙文和说明文,其文体特征分别为:记叙文大多以人物或事件为中心,按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展开,文章要素主要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明文一般是客观地介绍、说明和解释某一事物或现象,一般篇章结构比较鲜明。根据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2、3为阅读教学活动配套设计了很多图形组织器,供教学使用。
图形组织器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用于新单元Warming Up部分引入主题,为阅读课作铺垫;用于阅读课的读前、读中和读后环节中的各种学习任务。下面从主题背景、标题解读、文体结构解读、细节信息梳理等方面概述图形组织器在高中英语必修教材中的应用。
图形组织器用图形结构表征信息,可用于“头脑风暴”、分析信息等学习活动(邱婷、钟志贤2009)。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 1、2、3 Warming Up部分普遍应用图形组织器引入单元主题,有助于激活旧的图式和创设主题语境。如Book 1 Unit 3 Travel journal Warming Up部分使用矩阵图/表格,比较各种交通工具的优劣,与Reading部分阅读文本中提及的bike形成对比,通过交通工具的选择突出文中主人公的性格。又如,Book 2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 Warming Up部分使用矩阵图/表格,凸显了动物保护的严峻形势和必要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自主准备和展示该部分的学习任务,培养他们在特定情境中借助图形组织器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发展其语言技能。在初期的独立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不对矩阵图的功能作任何解释,在经过若干个单元教学,学生有了较充分的体验后,再让他们针对图形组织器的形状、矩阵图/表格可用于什么情景、语境(功能)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总结出:在阅读文章、解读文本时,可以借用表格/矩阵展示属性、相似性、差异性等方面的信息;在写文章时,也可以通过展现属性、比较/对比等引入话题。
标题通常是对文章主旨的高度概括。通过对标题关键词的“头脑风暴”,可以预测和延伸相似内容的单元教学。表3以星状图为例展示了对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2、3中阅读文本的解读情况。
表3:利用星状图解读文本标题
图形组织器是建构知识和组织信息的视图化方式,可以辅助提炼、概括、勾勒文本内容要点(邱婷、钟志贤 2009)。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2、3中说明类和记叙类文本后Comprehending部分主要使用矩阵图/表格查找topic sentence或概括段落main idea,辅助学生分析语篇结构,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Book 2 Unit 3,Unit 4 Comprehending部分还要求学生模仿例子概括supporting details中的关键词和提炼关键信息。main idea/topic sentence和supporting details是“总—分”关系,后者对前者进行解释说明,起支撑作用。尤其是说明类文本的篇章结构非常清晰,由若干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都围绕一个topic sentence/main idea展开,既独立,又彼此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说明类文本时,关注说明文的语篇特点、段落主题句、关键词,总结阅读策略。篇章结构教学是必修2的教学重点。
另外,除了有些阅读文本有明显的topic sentences外,很多阅读文本的段落大意还需要借助文本信息和文本语言进行概括,这对于普通学生来说难度不小,需要教师引导或小组讨论才能完成。以Book 3 Unit 4 Reading部分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为例,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发现核心名词universe,theory,earth,water,plants,animals 等到借助 began with,solid globe,violent,shape,fundamental等词汇和first,next,later等顺序标记语一段段、一步步解读文本概括出如下段落大意:
Para.1:A widely accepted theory about the formation of the universe.
Para.2:The formation of the earth.
Para.3:The importance of water for life.
Para.4:The development of plants and animals on the earth.
Para.5:The arrival of human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earth.
图形组织器有助于学习者将杂乱繁多或弥散的信息转换或精练为一种结构化的、便于阅读的图形化方式,用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复杂信息(邱婷、钟志贤 2009)。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2 Comprehending部分使用多种类型的图形组织器训练学生理解文本细节信息的能力(见表5)。
表5:利用图形组织器理解文本细节信息
从表5可以看出,以上四篇文本的体裁不同,涉及时间、事实、异同对比和原因分析等方面的信息。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应引导他们重点关注文本细节信息:时间、事件、异同、因果等,并组织他们思考阅读文本时应关注哪些细节信息,讨论哪些学过的文本细节信息比较丰富,可以用图形组织器分类梳理。另外,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的阅读文本大多为记叙文,其Comprehending部分大多使用时间轴图,说明细节信息获取和相关阅读策略是该册教材的教学重点。
除了使用教材提供的图形组织器外,对于有些涉及复杂段落的文本和典型单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设计图形组织器辅助梳理文本细节信息。如游记类文本Journey down the mekong和A trip on“the true north”(Book 3 Unit 5),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设计旅游线路信息图梳理文本细节信息。又如,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第 1 段,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Book 2 Unit 1)第1段,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第5段有很多细节描写。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梳理信息繁杂的段落时感到束手无措,于是引导他们发掘段落中的一个主线,然后借助图形组织器分类梳理信息。学生讨论后发现,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第1段可以借助strange things的地点/方位线索分类(见表6);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第1段可以根据amber room属性分类信息(见表7);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第5段可以根据段落中的顺序标记语first,next,later分类信息(见图 1)。
表6:运用地点/方位线索分类信息
表7:根据amber room的属性分类信息
图1:根据顺序标记语分类信息
下面,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Book 2 Unit 3 Computers Reading部分Who am I?阅读教学为例,具体分析如何运用图形组织器辅助文本解读,开展阅读教学。
Who am I?是一篇说明文,文本以第一人称的拟人手法介绍了计算机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旨在表达计算机的发展之快及生活用途之广。这篇文章结构非常典型、鲜明,由三个段落组成,每段的第一句都是主题句,其他句子则是围绕主题句展开说明。借助图形组织器帮助学生理解语篇结构和段落发展,即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其他部分说明主题句中的观点是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
1.导入
教师借用“苹果”品牌logo的来历与关于文本中提到的计算机之父阿兰·图灵(Alan Turing)的死亡之谜引入教学。
2.读前
通过文本标题和插图,学生能猜到I指电脑。加上通过对Warming Up部分图片的学习,学生能猜测出文本的主要内容是电脑的development。
3.读中
(1)Fast reading:让学生快速阅读文本,找出每段的主题句,完成主题树(见图2)。
图2:段落大意
(2)Careful reading:分段阅读。读后,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选取合适的图形组织器并完成关键信息的填写任务。为了降低难度,教师设置了一个tips环节,学生分组学习、理解表8包含的四幅分别表示时间、顺序、因果和并列关系的四个组织图形器。
表8
①阅读完第1段后,学生都能根据over time和文中的年份时间,从教师提供的几幅图形组织器中选出图3,但是关键信息把握不到位,无法完成填写任务。
图3:时间轴图
教师提示学生关注主题句中的关键词,他们能够找出关键词change。教师进一步提问:“What changed?”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发现计算机的名字、功能、形状等都变化了。教师板书总结他们的想法。
经过以上解读和梳理,学生对第1段的信息已经非常清晰。为了使段落信息更加清晰明了、有吸引力,教师分享图4所示的图形组织器。
图4
②阅读完第2段为其选取图形组织器时,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部分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能准确挑选出图5,并分析得出图5是一个复合型图形组织器,是提示图中第二幅顺序流程图和第三幅因果图的综合体。判断依据是文段中的first,then,as a result,so...that等顺序标记语和句式。但填写关键信息依然是学生的难点。教师提示学生找主题句中的关键词和两个关键名词。经过仔细阅读和讨论,学生确定了关键词improve,memory和shape,从而降低了填写难度。
图5:顺序、因果组合图
③教师为第3段提供的图形组织器是一个汉堡图(见图6)。学生能够根据主题句中的关键词applications梳理关键信息。本段中的supporting details三个句子都使用了“I have done/been...”句式,构成了一组排比。
图6
3.读后总结
教师设置了一个讨论任务:根据课文内容,讨论说明文段落写作时,如写/发展supporting details来论证观点。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文本内容结构总结出:可以通过时间、顺序线索介绍历史、发展,也可以通过因果关系逻辑论证,还可以通过使用排比句式论证。大多数学生需要依赖教师提供的matching练习(见图7)才能总结出来。
图 7:matching练习
教师还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在写说明类段落时,确定主题句后,可以根据时空顺序线介绍history,development,changes,如 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中的road就采用了时间线;也可以通过因果关系逻辑论证,在后面学到的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这篇包含、隐含很多因果关系句型的说明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还可以通过使用排比句式论证。这个环节既帮助学生建构了篇章知识,又启发了他们解读文本语言。
4.解读语言
Who am I?一文的语言具有很多特点,例如,文本标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电脑拟人化,文本就是以电脑的视角行文的;“Memory...like an elephant,I never forget...”运用了比喻、用典的修辞手法,将记忆比作大象,这个句子又是从谚语“An elephant never forgets.”化用而来的;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I have become...I have also been...I have even been...”层层递进,形成气势,论证有力。
针对排比句式,教师选用人教版高中《英语》Journey down the mekong第2段中的“Of course...interesting experience”进行信息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先确定主题句,再把supporting details改写成排比句式。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很快提炼出“My sister doesn’t care about details.”是主题句,然后将原句“So I told her that the source of the Mekong is in Qinghai Province.She gave me...”改为“So when I told her that the source of the Mekong is in Qinghai Province,she gave me...”,从而与后文形成“I told her...”的排比句式。其他学生也能通过讨论完成学习任务。
5.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如下课后作业:
从“Memory...like an elephant,I never forget.”和文本结尾“Anyhow,my goal is to provide humans with a life of high quality.I am now truly filled with happiness that I am a devoted friend and helper of the human race!”分别可以推断出什么?解读“Anyhow...”时应关注哪些关键词?
这个作业意在为下堂课通过文本信息解读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文化渗透作准备。
教师借助主题树、时间线索图、顺序因果组合图、汉堡图4个图形组织器设计了本堂阅读课。学生借助以上图形组织器,提炼了关于计算机发展史及其用途方面的信息知识,通过查找段落主题句,学习梳理文本的语篇结构;通过提炼关键词、话语标记语和排比句式把握文段的发展;通过深加工信息,建构语言知识。这篇科普类说明文内容较抽象,信息量大,且每个段落的写作特点非常鲜明,是典型范例,所以教师通过使用大量图形组织器辅助文本解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文本的要点信息和篇章结构,建构语篇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设计图形组织器,以检测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强化他们的深加工信息能力,使其实现深度学习,提升思维品质。
借助图形组织器开展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能够辅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语篇内容、文体结构及获取、梳理、分析和整合信息,建构结构化知识。图形组织器在阅读时是信息“压缩包”,在写作时是信息“解压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提取和提炼信息。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文本内容最明显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图形组织器辅助教学,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培养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