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20-08-03 03:47武玉红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8期
关键词:偏瘫肢体康复

武玉红

(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中西医结合二科 安阳455000)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具有“三高”特征,即高发病率、高病残率及高病死率[1]。 自医疗水平发展以来,脑卒中诊疗水平及患者存活率显著提高,但80%存活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 增加了其身心及家庭经济负担。 脑卒中恢复期偏瘫常规护理缺乏特异性及针对性,采取统一、被动性康复指导,肢体康复效果不佳。 脑卒中在中医学属“中风”范畴,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充分发挥护理效果。 本研究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采取中医康复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2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76 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 例。 对照组男25 例,女13 例;年龄45~72 岁,平均(53.28±6.19)岁;左侧偏瘫22 例,右侧偏瘫16 例;病程27~35 周,平均病程(28.49±6.73)周。 观察组男26 例,女12 例;年龄45~72 岁,平均(54.35±6.21)岁;左侧偏瘫24例, 右侧偏瘫14 例; 病程28~36 周, 平均病程(29.05±6.75) 周。 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1)临床表现及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2]中脑卒中诊断标准相符,伴肢体功能障碍;(2)病程6 个月以内;(3)患者或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脑卒中发病前合并肢体功能障碍;(2)伴认知功能障碍、心肺功能异常;(3)入组前曾使用影响肌力及肌张力药物;(4)近期曾行上下肢手术。 中途退出研究按脱落处理。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合理饮食、适宜的居住环境及生活起居等常规护理,并指导常规肢体康复训练。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中医康复护理。(1)中医情志干预。七情相胜法,锻炼及培养患者坚强、乐观的情绪,改变负性情绪,树立积极向上、愉快平静的心态;暗示疗法,对患者进行积极暗示,耐心倾听诉说,鼓励、支持患者;音乐疗法,每天于病房内播放舒缓、轻柔的音乐,根据兴趣爱好,播放《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等古典音乐,以此转换患者情绪。(2)中医食疗。脑卒中后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恢复期患者可适当食用血肉有情之品,旨在健脾益肾、滋肝补气、养血活血,如瘦肉、蛋白、奶类、禽类等食物;高血压者可以玉米须冲泡茶饮;高脂血症者饮食用牡蛎炖豆腐或荷叶、决明子等代茶饮。(3)中医针刺。上肢取合谷穴、外关穴、手三里穴、曲池穴、手五里穴及肩髃穴;下肢取中封穴、照海穴、太溪穴、足五里穴、三阴交穴、阴陵泉穴及血海穴。 毫针针刺,施以提插捻转手法,留针20 min,每天1 次,每周3 次,4 周为一个疗程。(4)肢体康复训练。被动训练:放松身体,由护理人员、家属协助患者活动瘫痪肢体的大小关节,如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等,每次4~5 min,每天3~4 次;肢体远端水肿者,由肢体远端按摩至近端,抬高患肢远端,促使水肿消退,每次10 min,每天2 次;平日床上坐姿应保持头部直立,以舒适、柔软的枕头垫在背部,使躯干保持正确伸展,或上肢伸展位于身前桌上;髋关节与床面维持垂直,膝下垫一软枕,双膝屈曲。 患者过度站立时, 指导在家属帮助下过渡到自己扶床栏杆、墙壁站立,待独立站立并保持躯体平衡后,逐渐练习行走,由家人搀扶,行走平稳、步态准确,避免身体倾斜至健侧。偏瘫难以恢复时,坚持自行被动运动、轮椅散步,姿势平衡,以期恢复患肢功能。

1.4 观察指标 (1)采用Fugl-Meyer 量表(FMA)[3]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6 个月后患侧肢体运动功能,该量表上肢66 分,下肢34 分,评分<50 分即为重度障碍,50~84 分为明显运动障碍,85~95 分为中度障碍,96~99 分为轻度障碍,100 分为正常。(2)采用Barthel 指数(BI)[4]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6 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 护理前两组FMA 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6 个月后两组FMA 评分较护理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分,±s)

表1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分,±s)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差值观察组对照组38 38 t P 36.81±5.82 37.24±6.01 0.317 0.376 76.95±10.58 61.36±10.36 6.490 0.000 40.14±4.76 24.12±4.35 15.315 0.000

2.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护理前两组BI 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护理6 个月后两组BI 评分较护理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s)

表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s)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差值观察组对照组38 38 t P 37.58±6.12 38.92±6.15 0.952 0.172 78.43±11.53 62.36±11.49 6.086 0.000 40.85±5.41 23.44±5.34 14.118 0.000

3 讨论

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后遗症, 也是困扰医学界的重要难题。 通常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需及时开展肢体运动锻炼,缓解血管肌肉痉挛,预防肢体肌肉萎缩[5]。 中医康复护理是基于脑卒中偏瘫基本病机开展的针对性康复护理。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属本虚标实之证, 脑卒中后肢体功能的恢复, 宜气血通畅,依赖于气之“煦”、血之“濡”,故应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本研究所应用的中医康复护理中, 重视情志干预,通过七情相胜法、暗示疗法、音乐疗法等措施,有利于消除患者负性情绪; 同时依据中医药基础理论给予中医食疗,可平衡机体阴阳、调节气机升降,达到调畅气血、 摄养神志的目的; 利用中医特色疗法——针灸,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增加脑部供血,有效修复受损脑细胞, 促使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另外通过肢体康复训练,可增强环绕缺血损伤区域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促使肢体功能恢复[6]。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FMA 评分、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采取中医康复护理, 由护理人员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基础上, 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运用中医音乐疗法、膳食调护、情志护理及肢体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寇静等[7]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后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为92.1%,高于对照组的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由此可知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接受中医康复护理,重视舒经活络、补血活血,可提高患者肌力,缓解血管肌肉痉挛,促进受损脑细胞修复,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采取中医康复护理, 有利于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偏瘫肢体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