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小敏
“短音频”“短视频”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内容上短而精、内容完整、符合碎片化的传播要求,有网络传播特点。
国内知名的广播媒介研究公司赛立信对短音频作品的定义是: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收听的、高频推送的音频内容。
短音频在内容上是丰富多样的,有生活趣事、公益宣传、教育教学、技能分享等,可以说是涵盖了方方面面。
短音频有三个特点:第一是“短”,整个作品只有几分钟。第二是主题鲜明,一件作品反映一个主题,简单明了,内容完整。第三是可对内容进行细分,可以单独成段,可以组成一个系列,也设立为一个独立的栏目,方便受众分类搜索。
上世纪70年代,碎片化的概念就被提出。1971年,经济学家郝伯特·西蒙表示,在信息丰富的年代,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每个人都有不程度的“注意力匮乏症”,往往都只会接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就导致了“碎片化”的产生。
在手机和移动终端平台日益发展的今天,晚上就寝前、上下班的路上、等人、上卫生间、起床、进食等时间都有用户使用手机,刷网站,使用APP,几乎覆盖了用户所有醒着的时间。非集中式、碎片化、零散式的信息接收方式已经成为当前受众接受信息的主要特点。
短音频在时间长度上只有几分钟、内容完整,可以点播、循环播放、收藏、分享等。这正好符合如今“碎片化”传播现状,也符合当前的受众需求。
近年来,网络、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日益发展,平台与用户互动频繁。这给“短音频”的传播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根据EMarketer统计数据和预测显示,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2017年的智能手机用户是24.5亿,2022年,用户数将在2017年的基础上增加8.7亿,预估达33.2亿,复合增长率达6.27%。
如今,手机用户市场上涌现了一大批的音频在线客户端,如喜马拉雅、蜻蜓、阿基米德、懒人听书等。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在《2019年H1中国在线音频用户收听直播内容调查》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有过半网民使用过在线音频APP,其中接近半数的网民常收听语音直播,人群比例为46.2%。
智能手机、网络、在线音频APP等都让短音频的传播实现了加速度。
广播节目的播出长度一般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一个单元,短音频作品的播出长度与之相比,约只占其10分之一左右,大多在3到10分钟。
“短”是短音频的一大特点。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要实现开篇、展开叙述、结语,有突出与侧重,保持结构完好。这就要求短音频并不是简单地做广播节目的微缩版,而是要在话题挑选、语言风格、内容呈现上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策划、采写、制作,对原有的广播素材进行重新加工,让短音频作品充分贴合网络传播的特点和受众的需求。
广东广播电视台城市之声频率在“粤听”音频平台上推出了短音频节目《筑梦天堑通衢——大国工匠林鸣》。这个短音频不到3分钟。其原音频是一个20多分钟广播专题节目。节目团队对原稿进行精编,挑选故事骨干、剔除细枝末节、选取重点音响后重新制作打磨。不到3分钟的短音频里,融合了多个大桥施工节点的重要环境音响,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的采访等。整个短音频节目听下来,平均几秒钟就有一段环境音响、录音采访。主持人解说、录音采访、衬乐浑然一体,在短时间内,给听众呈现了一个有担当、高效、严谨的大国工匠形象。
短音频如何在仅有的几分钟时间内吸引受众,那就需要音频的制作者花更多的心思。
麦克锡公司是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该公司就曾提出了30秒电梯法则。该法则是测试员工对客户提出的咨询问题解决方案了解程度,要求员工能在30秒之内有条理、精准地向你的客户(或是顾客或是投资者)进行方案的简要介绍,若不能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那就需要把你的工作理解清楚以后再去推销你的解决方案。
同理,我们在制作“短音频”作品时,也可适用这个30秒法则。要在短音频的前30秒时间里,对主题进行突出、强调,并且迅速、有效地进行展述。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作品中最能吸引受众,最精彩的采访录音、最能打动受众的语言等放在前30秒。
媒体要抓住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受众的注意力留住,让他们继续听下去。
短音频不同于传统广播的单向传播形式,听众处于被动状态,没有选择权,不可以主动地去选择自己喜欢听的节目。而随着网络而产生的短音频,受众可以通过平台实现选择,点播自己喜欢的短音频。
媒体在短音频的生产过程中,要树立一种新的传播理念,“受众是生产者,受众是传播的推动力。”短音频在内容上要贴合受众的需求,使其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尝试让受众从节目创意开始,参与到信息传播的环节中来,做到有的放矢。
艾媒咨询提供的《2019H1中国在线音频用户收听直播内容调查》显示,受访者喜欢利用平台进行阅读、朗读、互动交友。这些调查的结果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媒体对短音频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
另外,音频在线平台的管理后台有着各种的数据统计资料,比如点击量,阅读量或收听时长、次数、频率,用户的覆盖年龄段等基本信息,这些都可以十分直观地帮助我们寻找适合市场和目标受众的短音频作品。
目前,在广东广播电视台粤听APP上已经有多档的不同类型短音频节目。
广东广播电视台在2019年就举办了首届的《短音频大赛》。在这次大赛中,有讲述广州70年交通变化的《从柴油拖卡车到空调电动大巴:一位老司机眼中的公交车变迁》、介绍人类对月球科学研究的《“贝贝爸爸讲故事”之“月球的背面”》、讲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故事的微型广播剧《深潜》。这些短音频涉及时政、社会、新闻人物、少儿、科普等不同类型。这不仅使广播人能更多地交流,也更好地推动短音频创作和生产。
随着“二胎时代”到来,新生儿出生率逐渐增加,幼儿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学龄前的儿童认字不多,他们会更多地选择听书,这也为短音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习强国”APP上就有“听小喇叭”的栏目,栏目下就下设了“听故事”“听英语”“听儿歌”“听知识”的子栏目,内容上涵盖了儿童教育传播的各个方面内容,受众可以免费点击收听。
而传统广播媒体有着多年的打造少儿广播节目的经验,在开发少儿类短音频上可谓得心应手。广东广播电视台粤听APP推出了一系列由主持人担纲的高人气父女对话式短音频节目。这系列的短音频节目套用主持人东东的名字而命名,分别有《科学这东东》《粤语这东东》《成语这东东》和《声音凉茶铺》。其中,《粤语这东东》还是粤听APP首批获得广东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影响力贡献奖”专辑。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在付费收听上的意愿都很高,市场上的多家音频APP上除了有儿童类免费的短音频节目外,也有着付费类的教育性科普性的短音频节目。2019年6月,广东广播电视台粤听APP的《科学这东东》第一季完结,73集音频被转为付费产品,播放量超过15.5万。这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在线音频平台是以内容提供为主,音频作品的版权问题是个一直困扰着行业的问题。如何解决频发的版权纠纷,可以说是行业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某在线音频平台早在2014年就因未经授权,在网站上发布了同名小说改编的有声读物,播放次数超过百万,被知识产权拥有方告上法庭,索赔人民币15万元,并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此后,类似的版权纠纷不断。
此外,2019年6月28日,国家网信办集中开展了网络音频专项整治。依法依规对26款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淫秽色情内容的违法违规音频平台,分别采取了约谈、下架、关停服务等阶梯处罚,对音频行业进行全面集中整治。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一直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注重舆论导向,有着优秀的制作团队,拥有一大批资深的新闻记者、编辑,与各级政府、行政部门、各行业、各社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各级政府部门的宣传工作者、新闻通讯员都是我们的固定而可靠的消息来源,掌握着第一手的新闻信息来源,享有资源上的优势。
多年来,广播等传统媒体早已在受众中树立起公信力,拥有大批固定的粉丝。即使在新媒体的平台上,传统媒体打造的APP、网站等客户端都有着十分强的吸引力。特别是当受众要接收有关新闻、科技类、知识类节目的短音频信息时,由权威媒体生产的短音频产品更值得信赖。广播等传统媒体制作的短音频产品不仅严守着三级审查制度,还具有时效性、权威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这些都是传统媒体的制高地。
传统的广播媒体还有着比较明显的成本优势,可以把广播节目的精华部分进行剪辑或者对原始的素材进行精加工,在源头上保证短音频产品的供应量,也为日后的系列化、规模化奠定基础。
“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H1中国在线音频用户收听直播内容调查》显示,声音的音质是直播听众最关注的因素。
传统的广播媒体拥有一大批音质甜美、磁性、富有感染力的主持人,专业的录音棚和一流的录音师团队。因此,广播媒体在制作短音频时,完全可以把其做得十分精致,展示声音的魅力。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高速发展对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产生了影响,加强短音频的生产与培育已经成为传统的广播媒体创新发展的客观需求与趋势。因此,广播无论在内容上、还是传播思维方面都要及时转变,抓住优势,发挥特长,让短音频制作品质与传播质量得到提升,从而增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