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秋
摘要:《黔西南日报》副刊多年来一直秉承“与新闻同步,为时代鼓呼”的方针,围绕主旋律,推出大量与时俱进的作品,形成独具一格的副刊矩阵,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不失为一则党报副刊探索创新的生动实践。
关键词:党报副刊 创新 实践
《黔西南日报》多年来一直秉承“与新闻同步,为时代鼓呼”的方针,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精心策划、积极整合,围绕主旋律,奏响时代最强音,推出大量时代感的正能量新闻报道,为广大读者呈现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兼而有之的精神佳肴。特别是副刊专版、专栏,形成独具一格的副刊矩阵,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一、30余载打造副刊矩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举行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党报是党的喉舌,党报副刊是党报思想性和文艺性高度结合的宣传阵地,在建设和谐社会、陶冶人们情操、匡正社会风气、提升精神境界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塑造大批新时代先进人物事件典型,引领时代潮流,营造推崇高尚事物的良好舆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为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好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创刊于1985年的《黔西南日报》,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全力做好新闻宣传的同时,历来十分重视副刊工作,从原来只有一周一期文学副刊“盘江潮”开始,不断探索创新,先后推出“人生百味”“百姓故事”“文化周刊”“悦读”“纪实”“连载”等副刊版面,整合成为如今的副刊矩阵——从周日到周六,天天有副刊。版面繁多、内容丰富、组合完整。各个副刊专版,从用稿取向到版式语言,各有风格和侧重,相互呼应,相对固定出版日期及版次,引导读者形成期待“悦”读习惯,逐步树起了品牌效应。
二、“盘江潮”——老树发新芽
创刊伊始的《黔西南日报》,一周只有一个副刊版“盘江潮”,主发散文、小小说、随笔、诗歌等文学作品和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作品,作为全州唯一公开发行的文学专版,曾经一度是全州文学爱好者的乐园,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对发展和繁荣黔西南文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贵州文化名人卢惠龙、袁欣、枕木等,以及黔西南日报社历任社长董朝阳、袁兵等,都曾经是“盘江潮”的编辑,为这个独领文学风潮的版面,付出了很多心血。
随着作者群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顺应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盘江潮”改版为每周两期,且两期各有侧重,一期“百花齐放”,有老作者写的新作品,也有“新人展示”平台,不再采用书法、绘画等类别,使版式更加整洁,更有文艺范;一期为个人专版,选取一些有一定造诣的作者,配发作者肖像、简介,进行集中而立体的展示,在扩大作者影响力的同时,也提升了版面的影响力。版式一改以前比较僵化的面孔,显得清新大气,很有视觉冲击力,老副刊焕发了新活力。
三、“人生百味”——新型副刊的成功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以及一批70后新人的加入,他们思维新潮、敏捷,及时捕捉到“新型副刊”的兴起,所发作品不再局限体裁、篇幅,文章更注重讲述故事,版式新颖独特,与传统副刊形成鲜明对比,深受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怎样才能够创办一个既符合党报的主旋律,又符合读者的精神需求的副刊栏目呢?这个栏目一旦推出,要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及时吸引读者,至关重要。所以,从定位、版式到稿件的编发等,各个环节都要突出一个字:“新”。
2005年4月中旬,《中国记者》刊登了一篇“魔鬼发行”创始人谭军波谈新型副刊的文章,列举了《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和《重庆商报》先后创办的三个类似的副刊栏目,“均为富有真情实感的小短文和小漫画构成”,提倡“老百姓写、写老百姓、老百姓读”,这种定位“是对传统报纸副刊的一种颠覆”。这类栏目的文章易读易写,于无形中降低了读者和作者进入的门槛,最大限度地拓展了读者面和作者面,具有很大的普适性,地方党报也是需要的。
在此启发下,黔西南日报在继续办好传统副刊“盘江潮”的同时,于2004年4月底创办了第一个新型副刊专版——“人生百味”,一周一期,由70后编辑独立担纲筹划、编辑,定位是“我手写我心,写自己真正想写的文字”。
“人生百味”一面世,就因其清新的版式、短小的文章、通俗易读的文字,令人耳目一新,引起不小轰动,不少读者、作者纷纷点赞,说她是“午后的一杯新茶”“盛夏的一缕清风”,读者“悦”读,就连作者也有了写作的冲动。
“人生百味”表述的是“心事”“往事”“家事”“趣事”“乐事”“险事”“意外事”“开心事”“难忘事”“烦恼事”“尴尬事”“亲情故事”“友情故事”“爱情故事”等,只要是“感悟人生”“追寻真谛”“启迪智慧”“点穴世象”,都可以发表。“人生百味”发出来的稿子大致有三个特点:一是易读,文章短且精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心理,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短平快”的信息易于接受;二是好读,故事多为作者所见所闻,真情流露,读者感同身受,极易引起共鸣;三是易写,文字不用长,语言清晰,讲好一件事,表达一种情绪、一种趣味即可。很快,“人生百味”专版的稿件纷至沓来,作者层次丰富——作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员工、教师、医生……还有退休干部,大、中、小学学生,打工者,农民等,很多人从创刊之初一直写到现在,笔耕不辍,所发作品已经汇集成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黔西南州很多后来成为作家、记者、通讯员的人,最初都是从写“人生百味”专版文章起步的,由短而长,由浅而深,由副刊而新闻,一步一步,逐渐成长起来,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笔杆子”,他们都把“人生百味”称为自己写作的处女地和试金石,怀有深深的感情。
“人生百味”创刊至今已有16年之久,历经几次改版,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版式风格,成为黔西南日报唯一固定版式的版面,一期发稿5-7篇千字以内的短文——小故事、小感悟、小见闻分别归集在“最最难忘”“人间真情”“非常感受”“点滴人生”“原來如此”“有此一说”“哭笑不得”“权且当真”“城市笔记”“乡村走笔”等子栏目中,文章立足“点到为止,以小见大,通俗易懂”,不怕短,就怕没故事,曾经发过一百多字的“超短文”;子栏目“镜头人生”刊发一副照片,配以几句言简意赅的文字,画里有话,相得益彰;一段启迪人生智慧的“妙语”(多摘自网络),很多读者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座右铭。有不少读者将其辑录起来,装订成册,进行收藏。还有的作者,把自己在这个栏目发表过的文章汇集成书,公开出版。
“人生百味”栏目编辑的用稿可谓费尽心思,对不同的作者“区别对待”——对造诣高的,如作家,要求很高、把关很严,不轻易上稿;对一些新手,如刚开始写作的工薪阶层、大学生,就适当放宽尺度,精心修改,争取上稿;对文化层次较低的,如小学生,则以鼓励为主,最大限度地放低门槛,只要文章有点价值,就尽最大努力编辑,尽量上稿,并在文章末尾注明学生所在学校、班级,以资鼓励。并且,编辑在编稿过程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不遗余力留下“修订”痕迹,不论发或不发,都发给作者本人,与作者进行深度交流,相互探讨,共同进步。
“人生百味”刊发的稿子,介于新闻与文学中间,说是新闻又似文学,说是文学又似新闻,这正是“新型副刊”的重要特征性。基于这一特征,该专版适时做好主题策划,配合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用新闻策划手法,紧随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推出各类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专版。如2008年雪凌灾害、2010年特大旱灾期间,“人生百味”就围绕抗灾救灾、奉献爱心、重建家园等主题,策划了多个专版,上接天线,下通地气,备受好评。每年的春节、元宵节、植树节等重要节庆,都推出相应的专版,紧扣重大主题,不同作者从各自的视角、立场撰写文章,别出心裁,丰富多彩,令读者耳目一新。同时,专版编辑严格把关,甄选稿件时,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保证所发文图主旋律高昂,充分发挥党报副刊正能量作用。
“人生百味”已成为《黔西南日报》的招牌栏目。在媒体形式丰富多样、阅读习惯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快餐式阅读成为趋势的今天,“人生百味”,依然拥有一席之地,依旧是众多读者“精神的家园”。“人生百味”在新闻和文学的夹缝中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人生百味”的成功实践,先后被核心期刊《青年记者》和《中国报业》隆重推介。
四、“百姓故事”——为老百姓立传
“百姓故事”创办于2006年,是《黔西南日报》又一个副刊专版。宛如“放大版”的“人生百味”。借鉴《杭州日报》“小人物史记”专版的成功经验,推出“百姓故事”。起初,“百姓故事”的定位是“为老百姓立传”,一期一篇,一个人的故事,展现其最具个性的一面,兼具文学性、故事性和可读性。
第一期刊发的《行者老枪》,讲述一个QQ名叫“老枪”,特别喜欢野外探险的男子,从安徽到兴义后,爱上了这座城市,在这里定居下来,四处徒步、攀援、探险,在兴义掀起了一阵时尚健康生活方式的新风潮,引领很多年轻人利用节假日,走出家门,拥抱大自然,并无偿参与救援、救灾、寻找水源等公益活动,受到广泛认可和赞誉。文章发表后,很多人都想与“老枪”结识,加入他的队伍,在娱乐自己的同时,帮助他人。
分两期(篇幅过长,分上、下)刊发的《奶瓶七七的救灾微博》,讲述的是微博名为“奶瓶七七”姑娘,跟随蓝天救援队在望谟救灾期间,把灾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及所做的各项救援工作点滴,在微博上不断更新,文图并茂。经过编辑辑录、整理,在报纸上原汁原味的呈现,生动展示一个90后姑娘,以及蓝天救援队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格。
《“人民网友”杨再昌》的刊发,起因是兴仁县水利局一名职工杨再昌邮寄了两本书给编辑,一本《一语惊坛》——辑录了他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发表的6000多条帖子之中的一部分;一本《访谈实录》——辑录了他与数十名国内外领导、专家对话的一部分。编辑被杨再昌的无限忠诚深深打动,遂从两本书近30万字中,辑录这位人民网“强国论坛”十大“惊坛红人”所发表的6000多条帖子中的一部分,计5000余字刊发,紧扣时代脉搏,为国计民生鼓与呼,或深刻思考、或诤言直谏、或热切追问、或深情祝福,均有理有据、寓意深远、掷地有声,其拳拳报国之志“一语惊坛”。一经刊出,令广大读者无不为之动容。
五、副刊“正”办——发挥不可替代的宣传引导作用
“文化周刊”专版,刊发的文章,都以深度开掘黔西南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俗民情为重,深受读者好评,如《兴义地名溯源》《弯塘河上的桥》等,被大量读者点赞和转载。
“纪实”专版的开辟,主要是刊发策划重大主题纪实文学作品,包括报告文学、工作日记、书信、新闻纪实等,先后举办了“‘联恒金融·黔西南好人微型报告文学大赛”“黔西南好人暨脱贫攻坚群英谱纪实文学征文大赛”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征文大赛”“康养黔西南·四季花园城文学大赛”和“见证——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大赛”,推出一大批“有温度、有深度、有思想、有品质、有灵魂”的优秀作品,共计约500篇、150万字。用文学的手法,或讲述、或记录,用小故事反映大时代,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说经历、谈见闻、讲感受,生动再现全州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取材各行各业和脱贫攻坚一线,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真实感人,内容健康向上。构思精巧,视角独到,手法新颖;文笔流畅,语言生动,可读性强。生动讲述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敬岗爱业的先进人物,以及他们可歌可泣的生活和工作故事,充满正能量和感召力,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树立了一大批时代典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满满的正能量,富有吸引力、感召力!
“连载”版主要刊发作者新著的小说和长篇报告文学,先后连载了《让石头开花的追梦人》《永康堡》《玫瑰与废墟》《人间奇迹》等,得到广大读者认同。
“悦读”版刊发读书笔记、新书推介等,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
党报副刊是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宣传使命,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与亲和力,更能生动阐释人物、事件的精神实质与情操境界,更能通过对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的传神刻画,传递温度,感染读者,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在建设和谐社会、匡正社会风气、提升精神境界等方面,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主题宣传上,发揮了不可替代的宣传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陶昌武.夹缝中开辟新天地——《黔西南日报》副刊“人生百味”的成功实践[J].中国报业,2013(15).
[2]周红颖.以党报副刊提升读者精神境界[J].新闻世界,2011(3).
[3]张晓敏.对办好党报文学副刊的几点思考[J].新闻论坛,2013(5).
(作者单位 :黔西南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