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祥
摘要:经过几年实践的验证,媒体融合发展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在央级、省级融媒体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地市级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走得并不顺畅,本文旨在找出现今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析其发展出路。
关键词: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 新媒体
早在6年前中央就提出了主流媒体要走融合发展的道路。这几年来,全国各级主流媒体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使得央级和部分省级传统媒体在转型发展中找到了出路。事实证明,媒体融合发展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是一场涅槃式的自我革命,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到了今天依然有很多的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的效果并不好,更谈不上发展。
要找出地市級主流媒体融合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我们必须先弄明白“媒体融合”究竟是什么。“媒体融合”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提出,简单的理解就是指将很多不同种类的媒介融合在一起,由量变引起质变,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媒体,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融媒体”。但实际上“媒体融合”概念范围是非常广阔的,它不仅仅是媒介的简单融合,而是和媒介有关的一切因素都要结合起来,融合在一起,这其中就包含了媒介形态的融合、媒介功能融合、传播手段融合、单位所有权融合、组织结构融合等等。放到现实中理解,我们可以认为“媒体融合”就是把过去我们常见的媒体,诸如电台、电视台、报纸等传统媒体,与现在大家常用的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有效结合起来,让所有媒体共享资源,集中处理,再衍生出一种新型的媒体形式,然后服务受众。媒体融合既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也是对传统媒体的资源再整合、合理再利用、有效再分配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的共融互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有效整合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以央级媒体为例,近年来,《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这三家央媒在媒体融合过程中,都不是简单粗暴的叠加,而是充分的“融合”,让各家媒体的能力都得到了最大化的释放,在每个不同的传播平台开发出各具特色的信息产品,实现了成功转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在央级媒体取得成功的同时,地市级主流媒体的融合之路就反映出许多问题。
一、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大多数地市级主流媒体都认识到了媒体应该和互联网有所互动, “互联网+媒体”模式也逐渐建立。但是,一些地方只是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作了一个简单的拼装,看起来是有了网络信息平台的形式,但平台上的内容呢?依旧是广播、电视、报纸原本的那些内容,不过就是将其用ctrl+c和ctrl+v搬到了网络平台上了,这样将不适合新媒体的产品硬栽到新媒体上的做法,实在算不上真正的“媒体融合”。
事实上,如果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没有更新相应的管理机制、生产流程、产品形态等,就算是披上了“互联网+”外衣,市场也并不会买账。反而会形成媒体聚集越多,人心越涣散的局面,这样溃不成军的队伍何谈发展?
(一)传统媒体合而非融,管理理念未改变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 、合而为一 ”的要求。但是,很多地方传统媒体在融合过程中却恰恰忽略了总书记强调的这个“融”,并没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融合。就以贵州地市级广播与电视合并为例,各地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在2012年前后就完成了合并,但到现在尚未形成真正的 “融合”之境。报道内容、信息渠道、管理模式、资源分配媒体融合发展的特征不明显、效果也不显著。 而贵州地市级广播、电视在融合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仅仅只是全国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很多地方的传统媒体融合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些问题。
(二)视新媒体为副产品,发展理念因循守旧
如今,地市级广播电视台的收听率、收视率严重下降,报纸发行量锐减,经营收入“断崖式”下滑、受众流失严重,大家也都认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纷纷开始重视新媒体的发展,入驻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这样的趋势几乎成为了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标配。但实际上,新媒体发布的消息往往是传统媒体率先发布过的,“炒冷饭、吃剩饭”导致新媒体的信息发布严重滞后,没有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传播力量,新媒体的采编力量薄弱,没有真正服务新媒体的采编团队,导致出来的产品并不适合新媒体发布,这样的发展理念很难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真正融合。
(三)人才资源流失加剧,体制机制不适应新时代
大部分地市级传统媒体在人力资源和薪酬机制的模式上,依旧还在参照行政单位的模式,无论是专业技术人才还是普通后勤人员入编,都参加事业单位统考,这就导致人力资源的配置很难助力发展,薪酬机制很难保障发展需求,有的传统媒体甚至出现一种很滑稽的现象,大量后勤人员占着事业编制,享受着优厚的事业单位待遇,一线的技术人才却大多是聘用来的,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薪酬。由于体制束缚、机制僵化,导致原本拥有的人才流失严重,新招揽的人才职业素养又不够,难以有效为融媒体发展注入人才活力。
二、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出路
我们必须看到融媒体并不是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简单叠加,而应该是一种新媒介的衍生过程。在全媒体时代,专业媒体的生存日趋艰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选择,市场决定了媒体发展的方向,要用科学的决策推动媒体融合。
总结融媒体发展的经验教训,要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有两个关键层面必须准确把握:
第一,媒体融合的基本条件是“互联网+”。发展必须顺应互联网的趋势,让媒体产品最大限度实现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制度、资源、技术等等与媒体相关的元素都要进行深度融合,让其更好地服务于媒体融合的局面,形成一种新的“融合文化”,才能推动发展。
第二,媒体融合的生命之源是内容创新。内容创新永远都是媒体生存的根本。比如时下很多的央级、省级的前沿媒体创建的“中央厨房”工作机制,就是用全新的方式来重构产品的内容,产出适宜于各种传播媒介的新产品,得到市场的青睐,这就是成功的例子。
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关键在“融”
首先是机构融合。这是一个传统媒体管理模式再造的过程,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用精巧的顶层设计和高位统筹布局来制定融合方案。议事、决策、协调等机制都要服务发展,重新建章立制,用制度保障发展。要打破原有的生产关系,重构新的融合格局。一方面是原有的广播、电視、报纸三大主流传统媒体的机构必须重新设计、重新整合,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形成一体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在新媒体部门的建设上,机构设置、资源配置等必须和其它传统媒体部门同等级别、同等对待,让其与传统媒体形成并驾齐驱的合力。
其次是人的融合。通过管理先行,将人才队伍整体转型为融媒体领导团队、融媒体采编团队、融媒体播音主持团队、融媒体后勤服务团队,让融合走向纵深。搭建统一平台,实现素材统一收集、统一生产、统一分发的采编流程,从而让各种媒体的优势充分展现,形成统一合力。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内容的融合。这个融合并非是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而应该是整个融媒体所有平台产出的内容主体思想统一、舆论导向一致,但产品样式必须根据不同媒体受众需求进行调整,使之符合各自媒体的特点,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素材分发流程、制度,将每种媒体的传播优势发挥到极致。
(二)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须不忘“本”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媒体的发展趋势改变了,一切都在变革中,随着变化越来越多,媒体生产内容的重要性似乎有所下降,最近几年,“内容为王”的媒体则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质疑,不少媒体也按照所谓的转型的需要,转向将“渠道”“产品”“技术”等要素作为了发展的基础。
实际上,因为传媒产品的特殊性,如何以优质的内容吸引受众依然是包括新媒体在内所有媒体最重要的生存之道。就以我国发生的两个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为例,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时,全国新媒体、自媒体市场占比相当有限,当时由于全国各级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缺乏应对经验,让我们第一次体验了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自媒体将民间传言搬上网络,让很多原本和非典病毒无任何联系的东西都被抢购一空,什么“鞭炮响,病毒散”“喝白醋,防非典”“板蓝根对非典有特效治疗作用”等等;新媒体上天天散布着“北京封城了”“广东又死了xx人了”等等谣言,一时间全国很多地方不停地被谣言袭扰,主流媒体忙于报道疫情真实情况的同时,还不停抽身为民众解释谣言。到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此时我国的新媒体、自媒体已经早就不是2003年时小敲小打的“小作坊”了,市场占有量已非常庞大,我们也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一次各色花式谣言的质量和传播速度比当年又高出了不知道多少个段位,但是这一次,我们的主流媒体早已有了应对之法,变被动为主动,权威消息一个接一个发布,专家言论、深度报道、实地调查等优质信息遍布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谣言虽在传,但是它的威力大不如前,这就是媒体优质内容带来的巨大正面影响。在我国,新闻事业肩负着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满足公众新闻需求的责任,良好的社会威望和公信力是作为媒体存在的根基所在。当前,公众能够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过剩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创造了很多的机遇,毕竟公众最终的选择依然会以产品质量来衡量,所以内容终为王应该是传媒推进媒体大融合的不变宗旨。
媒体融合的大背景给“内容为王”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为媒体坚持“内容为王”创造了更宽广的空间。融媒体时代是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渠道”“技术”等一些因素固然可以在短时期内使媒体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从宏观角度和长期角度而言,内容依旧是“王者”,是应对新媒体冲击和媒体融合寻求战略突围的一个突破口。只有不断进行内容创新,继续推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品质、有温度的好内容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挑战。
(三)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基础是“人”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竞争,传统媒体要融合、要发展,基础还得靠人才筑牢,人才建设是一切建设的主体。
传统媒体从来不缺做内容的人才,缺的是跨界型、复合型的人才。目前,媒体发展的形式对融媒体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的策划、采集、生产和传播,都需要更多一专多能的人才。移动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传播趋势,更离不开相应的技术人才来保驾护航。此时,融媒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就至关重要了,应着力建设一支既理解新闻传播规律,又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都放心的融媒体人才队伍。总体来讲,我认为当前融媒体的人才队伍中需要的是以下三种人才:一是对媒体传播有着前沿理念的领导型人才;二是对新媒体技术能够熟练掌握,并有着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三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要精准“增量”,人才引进是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人才增量必须要能服务发展。要根据媒体融合的发展进程,拟定不同时期的人才引进战略。要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更灵活的人才引进策略,广泛吸引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拓宽引才渠道,打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生态系统,形成人才洼地,聚集一大批急需人才。要在尊重人才的大背景下,利用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人力资源,促进融媒体综合效益提升和发展活力。
要赋能“存量”,对现有的人才队伍要实施优化、改造策略,提升优化现有人才队伍职业技能,让现有人才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优化他们的素质结构,实现由单一型人才向多元型、全媒型、专家型人才的转变。通过引进与培养双管齐下,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程文静.深刻认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N].光明日报,2019.
[2]人民日报评论部。让主流媒体成为“全媒体”——回答好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课题[N].人民日报,2019.
[3]李嘉宝.做好媒体融合 讲好中国故事——海外热议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
(作者单位:遵义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