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2020年2月28日,《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官网发布《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获奖名单,在“案例选登”版块的88人“入围案例”名单中,沈阳市于洪区两位教师的名字映入眼帘,在“案例摘录”版块的226人“入围案例”名单中又出现了另外两位教师的名字。于洪区共有四名教师获奖,在辽宁省21名获奖选手中占了四席之位,于洪区教育研究中心获得“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优秀组织奖”。这个成绩对于我们来说是始料未及的,带给我们欣喜的同时也让我们倍感欣慰,将近两个月的辛勤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从统筹规划到职责分工,从线下专题培训到线上反复研磨,从区内选拔到最终颁奖,教师们从“案例小白”变成了“写作小咖”。一路走来,这其中的收获和感悟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
一、统筹规划,明确分工
2019年10月获悉《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正在面向全国体育教师征集教育教学案例,之后又得到锦州市太和区体育教研员王勇老师转过来的《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规程》和相关资料。作为教研员的笔者觉得应该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因为撰写教育教学案例的过程也是体育教师们深入研究教学、提炼反思的过程,对提升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很想组织于洪区的体育教师们参加。于是,笔者把自己的想法向主管领导进行了汇报,主管领导非常支持,希望以此项活动为契机,提升体育教师学习意识,并对如何组织开展培训和评优提出建设性意见。得到领导支持后,笔者马上制订活动方案,设计活动流程。最后确定参与人员以“山水体育名师工作室”成员为核心,以全区体育“种子教师”为主要人选,并鼓励全区体育教师积极参加,做到点、线、面结合。研训方面采取线上线下分层培训指导、工作室名师与“种子教师”结对子分组交流改进的方式,以提高教育教学案例的撰写质量。
二、专业引领,专题培训
要想写出规范的教育教学案例,一定少不了对体育教师的专题培训。因为之前已经给全区的体育教师开展过主题为“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与教育叙事的区别”的专题培训,大多数体育教师对教育教学案例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所以这次改变了以往教研员“一言堂”的培训模式,将7名“山水体育名师工作室”名师和27名“种子教师”分成7组,首先由教研员对本届案例征集活动规程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从日常素材的发现、教育教学案例的行文格式、案例反思的思考视角等方面,对如何撰写教育教学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然后结合培训的内容提出类似于“日常教学中有哪些事件可以成为撰写教育教学案例的素材?”“素材背后都反映出哪些问题?”等开放性话题,组织参训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研讨。因为教育教学事件每天都在课堂上发生,所以教师们讲起来都饶有兴致,研讨氛围特别浓厚。通过这种形式的培训,体育教师们觉得撰写教育教学案例也不是那么难的一件事情。
为了调动于洪区所有体育教师积极性,在进行重点参与对象培训的同时,我们又把相关活动及培训资料下发到全区体育教师微信群里,向大家传递信息,发出倡议,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广泛征集稿件。
图2 专题讨论
三、师徒结对,互助提升
在集中培训后,工作室的每位名师都有了自己的具体任务。名师们除了自己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之外,还要负责3~4位“种子教师”的第一轮案例指导和修改工作。工作室也把这项工作作为对工作室名师的考核内容之一,看看最后谁指导的教育教学案例入选得最多。任务下达后,工作室名师们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除了收集资料加强自身学习外,还各自组建了小的微信群,方便师徒在撰写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事实证明,师徒结对子的方法不但使指导和交流更加细致,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师徒还在研讨过程中,形成了默契,做到了互帮互学、共同成长。师徒们撰写教育教学案例的能力都有各自不同程度的提升,真正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四、线上指导,答疑解惑
通过师徒共同反复修改的教育教学案例上交后,我们发现大家的案例格式和内容都没问题,但是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如标题的立意不够新,反思的角度比较窄,分析得不够深入和透彻,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微信群进行了集中指导,从案例描述部分的语言表述,再到案例分析中阐述观点的要点提炼等和体育教师一起进行了推敲、梳理与再构。同时还把一些优秀案例发到群里,同大家一起剖析案例的写作技巧,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教师思考案例描述的教学事件背后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拓宽教师的思路,并重点强调撰写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经过耐心细致的指导,于洪区体育教师们不仅懂得了如何完善自己的案例,思想上也发生了变化。有的体育教师最初只是被动地想参与一下而已,但有了对案例反复推敲打磨的经历后,居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渴望写好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原来一提笔就头疼的体育教师们变得愿意写了,觉得有东西可写了。体育教师们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提升的心路历程,充分诠释了研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五、选拔择优,区内表彰
为了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积极性,于洪区开展了区内教育教学案例评比活动。第一轮对全区报上来的所有教育教学案例进行初选,淘汰掉不符合要求的案例后,再以匿名的方式进行第二轮等级评选。通过两轮评选,有11人获得区一等奖,12人获得区二等奖,于洪区教育研究中心在期末为获奖教师颁发了奖状,并对名师工作室的成员进行了表扬。
最后,采用集体报名的方式,将获奖的23篇教育教学案例报送到《中国学校体育》专用邮箱。
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得到此次获优秀组织奖的消息后,于洪区教育研究中心一把手主任亲自过问此事,对体育学科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向中心工作群发送了喜报,号召中心各部门向教师进修学校体卫艺部室学习。应中心领导要求,体卫艺部主任还把获奖与“入围”情况通报给相关学校校长,希望基层学校更加关注体育教师的成长。
这是于洪区第一次以集体报名的方式参加这样的活动,没有想过会获奖,只是把它当作一次学习的机会,希望能在提升体育教师写作水平的同时,促进大家更加深入研究教学。获奖后,体育教师们更加有信心了,纷纷表示还要继续参加这样的活动。
我们深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成绩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是因为有了点滴的积累和沉淀,才有了今天的些许成绩。我们会继续努力,抓住一切可以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是上得课堂、写得文章,带得训练、搞得科研的業务精良的体育教师。
感谢《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给全国的体育教师们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我们也会继续努力,积极准备参加下一届的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让我们第五届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