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滨 陈珂琦 陈世雄 高琬鑫
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修订并送审通过的人教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科书把原实验教科书中第一章第二节《全面发展体能与科学锻炼》扩展为完整的一章《科学发展体能》。笔者将通过分析该教材的特点,帮助广大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其育人价值和作用,通过理清教材编写思路,并给出教学实施的参考性建议,为体育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提供参考。
一、体能教材的育人价值和作用
“体能”是一个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逐渐广泛使用的术语,在日常交流和不同学科领域的定义和内涵都有着相应的特点和针对性。在学校体育领域,体能概念和体能教材的育人价值也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一至六年级)体育与健康(七至十二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使用了“体能”这一术语,在身体健康领域采用发展体能的目标取代了促进身体素质发展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并强调“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其体能状况紧密相关”。2017年颁布的《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设立专门的体能必修必学模块,并将体能状况作为学科核心素养在运动能力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把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作为学科核心素养在健康行为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在课程目标设置上,《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高中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发展体能”,以及“高中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重点是锻炼习惯”。从体能教材的发展变化以及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当前对体能教材育人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正在不断加强和逐步得到更充分的重视,并呈现出综合性和多维度的特点。
在高中阶段,体能教材对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展体能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
健康的身体需要以一定的体能为基础,通过体育锻炼来保持良好的体能,对于人们保持和增进健康水平、提高学习效率、过积极有活力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图1说明有规律的健身锻炼可以发展和增强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形成积极进行身体活动的生活方式,增进健康,同时这一过程还受到行为生活方式,身体和社会环境条件,个人特征以及遗传特征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目标的重要基础。但是,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2014年全国学生體质与健康监测结果显示:中小学生速度、柔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稳中向好趋势;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同时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超重与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成年人、老年人体质的突出问题;我国成年人的力量呈持续下滑趋势。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身体活动不足、肥胖和超重等已经成为当前影响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原因。加强体育锻炼,发展青少年学生和全体国民的体能水平是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高中阶段,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锻炼原理与方法,发展体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不仅是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更为高中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健康状况,乃至终身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体能是提高运动能力的基础和重要因素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并把运动能力作为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运动能力是指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和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关系密切,二者的着眼点都在于日常的生活、劳动和运动,都强调要能够满足日常活动的需要;而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所需要的能力,速度、爆发力、灵敏、反应时等体能与专项运动能力密切相关。因此,体能状况是运动能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之一。
同时,体能与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密切相关,是发展、运用和发挥技战术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对运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起着间接促进作用。诸多技术动作的完美表现和发挥,都与体能基础有着密切关系。例如,跳远的空中动作常见的有蹲踞式、挺身式和走步式等3种,这3种动作技术的难度依次加大,所需要的体能基础也是依次相应加大的。对中学生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下肢爆发力、核心力量以及协调性为基础,是难以学会挺身式或走步式跳远空中动作的。由此可见,发展体能对于增强运动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总之,良好的体能,不仅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而且还将有助于运动技能在体育锻炼、展示和比赛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发展体能是塑造体育品德的途径之一
通过体育锻炼来发展体能,不仅要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还要能持之以恒,坚持有规律地进行锻炼,根据自身锻炼情况,依据超负荷原则,逐步加大锻炼负荷,打破原有的平衡,产生新的适应,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坚持不懈、积极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这也是磨炼意志、塑造体育品德的重要途径。在体能模块学业质量水平中专门有一条就是针对体育品德方面的评价,其中水平二的质量描述为:“在体能练习过程中情绪比较稳定,努力克服困难,坚持到底,能主动与同伴合作学习,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充分体现了发展体能对于体育品德的塑造作用。
二、“科学发展体能”教材的编写思路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包括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中必修必学是对全体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共同要求,包括体能和健康教育两个模块。本教材第二章《科学发展体能》的内容就是针对体能模块进行设计和编写的,在编写时特别重视准确把握体能模块的教学要求和实际需要。
《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体能模块的组成有明确规定,并提出了11个方面的内容要求。规定为:“体能模块包括体能发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测量与评价体能水平的方法、体能锻炼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方法、有效控制体重与改善体形的方法等内容。”在构建新教材时,我们根据这些规定和内容要求,结合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充分考虑发展体能对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价值来进行教材的设计和编写。
体能模块的学习,既不是单纯的体能练习,也并非仅仅是体能知识的学习,而是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能锻炼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习、体验和掌握发展体能的练习方法和评价方法;要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特点制订体能锻炼计划并坚持实施;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多种体能练习,不断提高体能水平,改善或保持良好的体形,提高《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成绩。因此,在编写体能教材时,我们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练习相结合,使学生学会方法、积极锻炼、提高体能。
三、“科学发展体能”教材的内容特点
(一)全面而有重点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第二章《科学发展体能》中,共有六节内容,涵盖了《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规定的各项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节《认识体能》的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中体能内容要求1.1的规定来编写的。首先,结合体能锻炼原则,介绍了体能的分类和各项体能的名称及其锻炼价值,使学生初步了解体能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然后介绍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是每名高中学生都必须参加的测试,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一测试标准来评价自身体能水平;最后介绍了体能锻炼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使学生知道从锻炼方式、频次、强度、持续时间等方面来设计和安排体能锻炼计划,并采用“案例分析”栏目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
第二节《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是根据课程标准中体能内容要求1.5和1.9的规定来编写的。首先从肌肉的特点、力量练习的强度控制和锻炼效果之间的关系、力量练习的要素等方面介绍通过力量练习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的原理,然后按照身体部位分别介绍相应部位的力量练习方法,最后介绍了核心力量的练习方法。
第三节《发展心肺耐力与改善身体成分》是根据课程标准中体能内容要求1.2和1.3的规定来编写的。由于发展心肺耐力和传统的改善身体成分的体育锻炼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将这两项内容合并在一节中综合介绍,此外,还介绍了高强度间歇性练习。
第四节《发展柔韧性》是根据课程标准中体能内容要求1.4的规定来编写的。首先介绍了柔韧性与增进健康和发展运动能力的关系,然后对比介紹了静态拉伸和动态拉伸两类练习方法。
第五节《发展反应、平衡、协调、灵敏和速度》是根据课程标准中体能内容要求1.6至1.8,以及1.10和1.11的规定来编写的。分别介绍了反应时、平衡能力、协调性、灵敏性和速度等体能的发展原理和练习方法,还介绍了超等长练习的锻炼方法。这一节的内容既给出基本的原理,同时也介绍了具有典型性的练习或测试内容。
第六节《形体练习与健身》是按照教材审查意见,以及课程标准中有关编写改善体形的练习方法等要求进行编写的。首先介绍了形体练习的价值和作用,然后介绍了形体姿态组合练习、扶把拉伸练习、弹力带阻抗练习等具体的锻炼方法。
这六节的内容全面覆盖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11项体能的内容及有关原理和锻炼方法,但在各项内容的安排和分量上则有所不同。考虑到体能发展对学生健康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密切联系,对于与健康有关的体能,特别是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心肺耐力、身体成分和柔韧性,以及体能锻炼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等内容在本章中予以详细介绍。而对于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大多与运动技术的学习、练习和掌握密切相关,因此,主要是将有关原理和锻炼的原则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了典型的练习方法,更多的练习方法留待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系列的选项学习时结合专项体能的练习再进一步地提高和发展。
(二)既给出原理性知识,又注重实践锻炼的方法
体能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对于不同的体能,由于所涉及的器官、系统不一样,对应的发展体能的原理和方法也就各具特点,在进行锻炼时需要遵循相应的科学锻炼的要求和规律。因此,体能模块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各项体能的特点和发展原理,掌握具体的锻炼方法,用原理来指导实践锻炼,而且在学生学习具体的锻炼方法和进行实践锻炼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感悟和加深对原理的认识,从而提高发展体能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让学生懂原理、会锻炼,在本教材中针对每一项体能都给出了相应的原理知识和具体的锻炼方法。以第二节为例,由于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三项体能在相关原理和锻炼方式上都有相似之处,因此,被归为一节,从锻炼原理和锻炼方法两个层面共同进行介绍。
1.从两个层面介绍相关原理
(1)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肌肉收缩的机能是发展肌肉力量的基础,以及力量增强与肌纤维的募集、动员与壮大之间的关系,阐明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与肌肉机能之间的关系,说明发展这三项体能的共同基础。
(2)给出力量练习对强度、每组次数、组数和间歇时间的具体要求,并将发展最大力量、发展爆发力、发展肌肉耐力的锻炼要求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在明确锻炼目标的前提下,合理选择锻炼的方式、频率、强度、持续时间,以取得预期的锻炼效果,阐明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所对应的锻炼要求,说明发展这三项体能的不同特点。
2.提供大量可用于实践锻炼的技术动作
教材按照身体的部位精选了进行力量练习的各项技术动作,供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练习。这些内容是学生用来进行身体锻炼的直接手段,也是体能模块中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应通过讲解、示范进行教学,学生应根据教材的提示和教师的讲解示范进行模仿练习,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纠正。学生在实践练习过程中不仅要认真感受相应部位肌肉用力的情况,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同时还要根据相关原理知识,感受不同强度、不同次数所产生的不同锻炼效果,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相关原理知识。
(三)吸收借鉴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成果
在第二章《科学发展体能》中,不仅按照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项内容和要求编写了具体内容,而且还根据体能训练领域新的发展成果精选了相应的内容充实到相应的章节中。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关于核心区练习的内容
核心力量练习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腹部肌肉的力量练习。核心区是人体的中间环节,是连接上肢和下肢的枢纽。在身体活动过程中,核心区承担着稳定胸廓和骨盆、保持脊柱强度的作用。在肢体发力的瞬間,核心区深层肌肉共同收缩提高腹压,有利于完成技术动作,还可保护内脏器官和腰椎。实际上,核心力量练习最初是作为一种康复锻炼手段应用于医疗和健身,但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发现核心力量练习对于运动技能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运动时,核心区作为人体活动动力链中重要的一环,起到了将力量传递到肢体末端,并不断加速发力的作用。例如,对于推铅球、网球发球等技术动作,强劲的核心区不仅能将下肢蹬地的力量传导到上肢,同时通过躯干的拧转还能发挥持续加速发力等作用。此外,由于核心区可以加强稳定性,可被视为四肢完成游泳划水、排球跳起后扣球等技术动作的发力平台和发力源。由此可见,发展核心区力量和稳定性对于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健康品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教材首次将核心力量纳入到高中体能锻炼的教材中,既介绍了相关的原理知识,也给出了一些相对简便易行的练习方法,主要包括静力性稳态练习、动力性练习以及在不稳定状态下的练习等三方面,使学生通过相应内容的练习来提高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
2.高强度间歇性练习
超重和肥胖对人体生理功能和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有着多种危害,是导致过早死亡和很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会降低整体生活质量,而且还有可能导致自卑、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社会心理问题。因此,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让学生通过合理饮食和体育锻炼来控制体重、改善体形。传统的研究认为强度过大的体育练习会抑制脂肪分解代谢,不利于减轻肥胖,而且还会增加运动伤害的可能性。长期以来,控制体重、减少肥胖的锻炼方法主要采用长时间、中低强度的持续性体育锻炼。但这类锻炼方法由于花费的时间较多,因此,需要锻炼者有较强的意志力来坚持。
目前,大量研究发现,高强度间歇性练习(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作为一种更加省时高效的运动形式,对健身减肥同样有着较好的效果,并逐步广泛应用在大众健身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等领域。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IIT同样也能有效地提高青少年有氧运动能力和改善身体成分;HIIT与青少年日常体育活动的间歇性进行和强度的迅速变化等特点相吻合,可以更好地反映青少年的习惯性体育活动模式;青少年可以比成年人更快地从高强度运动中恢复[2];HIIT的锻炼方法还具有多样性、团体性、渐进性、兴趣性等特点,有利于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和运用。
基于这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本教材不仅介绍了有关改善身体成分的饮食控制要求,以及传统的中低强度持续性练习的锻炼方法,还增加了HIIT锻炼方法的介绍。囿于版面限制,教材没有给出具体的成套的锻炼动作,而是重点介绍了开展高强度间歇性练习锻炼方案的设计和流程的安排,并特别强调了安全注意事项的要求,使学生在掌握原理的基础上,通过体育课堂学习、体验和掌握具体的锻炼方法,学会根据自身情况开展锻炼,改善身体成分,塑造良好体形。
四、“科学发展体能”教材的教学实施建议
将体能单独作为一个模块进行教学,这是当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变化,对于广大体育教师来说也是一项挑战,本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广大体育教师和学生精选了该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有关内容及要求,按照课程标准中给出的6条体能模块教学提示,把握体能模块的教育价值,切实开展好体能模块的教学。在设计体能模块和实施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第二章《科学发展体能》的教材内容中,分别对体能发展的原理和各项体能的锻炼方法进行了介绍。这些内容对于发展体能、提高运动能力有着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对实现健康行为目标中“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存和生活的能力”以及对体育品德目标中“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依据本章内容设计体能模块和实施教学时应针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这三方面目标分别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采用适宜的教法,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高中学生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在运动能力素养、健康行为素养和体育品德素养等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把提高体能与掌握原理和方法相结合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阅读教材和进行体能锻炼的实践练习,不仅要了解相关的原理和锻炼方法,更要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练习掌握相应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发展和提高体能水平,还要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指导自身和他人的锻炼实践,不断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
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在进行体能模块教学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发展体能的基本原理、评价方法以及锻炼计划的制订等内容。针对每一项体能,要让学生通过教材的阅读和课堂教学,知道为什么要发展这些体能、发展这些体能的原理是什么,了解发展体能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并通过课上的体验和学习掌握练习的方法、课下的反复练习来不断提高体能水平,使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巩固理论,继而举一反三,不断发展。例如,通过第三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发展心肺耐力练习在强度、持续时间、频率和运动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了解心率与运动强度的关系,掌握通过心率来调控运动强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使学生在课上对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学习和体验,并尝试运用,在课后将这些知识和方法用于指导自身锻炼。
(三)全面而有重点地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能模块总共18课时,通常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上半学期进行。本教材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11项内容要求撰写了六节内容。各项体能在增进健康和发展运动能力的作用上各有侧重,如身体成分主要与健康有关,爆发力主要与运动表现有关;有些体能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如灵敏性也常常被视作是反应、速度、协调和爆发力的综合体现。在进行体能模块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全面、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体能全面协调发展,为学生增进健康和掌握运动技能奠定良好基础。在安排具体内容时,应重点安排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尤其是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心肺耐力、柔韧性的原理和练习方法。对于与技能有关的体能,要让学生掌握方法,并尝试结合专项运动进行练习。
同时还要注意合理安排一节课中的体能练习内容,以及练习的强度、密度和顺序。例如,可以利用准备活动和整理放松环节进行发展柔韧性的学习和练习,将平衡练习与下肢力量、核心区练习相结合;在一节课中先采用游戏和竞争性活动的方式进行灵敏、反应、协调、速度的练习,再安排发展心肺耐力或改善身体成分的练习。
参考文献:
[1]Bouchard,C.,Blair,S.N.,&Haskell,W.L.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2nd ed.)[M].Champaign,IL,US: Human Kinetics,2012.
[2]Ratel S.,WilliamsC.A.Neuromuscular fatigue[M].In N.Armstrong&W.vanMechelen (Eds.),Oxford textbook of childrens sport and exercise medicine.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12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