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宁

2020-08-02 10:55宋朝
财经 2020年14期
关键词:译制片广宁

宋朝

配音表演艺术家,2020年6月25日逝世,享年81岁

2020年6月25日凌晨,著名配音演员刘广宁在上海去世,享年81岁。从1960年起,她为超过200部中外影剧配音:她是《魂断蓝桥》中的玛拉,《生死恋》中的夏子,《叶塞尼亚》中的路易莎,《悲惨世界》里的方汀,《大篷车》里的妮莎……正如《那些难忘的声音》作者张稼峰所说,“对她的声音,我唯一能找到的形容词是:晶莹。”

“漏音棚”里诞生的夏子

1976年,刘广宁曾在《生死恋》中为栗原小卷饰演的夏子配音。其时,上海电影译制厂尚未从万航渡路618号搬走,录音棚相当简陋,被刘广宁戏称为“漏音棚”。《生死恋》当时属于内参片,直到三年后的1979年才在中国大陆公映。

今天的专业录音棚有控制室、大型混响室和若干隔音室组成。相比之下,当年的“上译厂”录音棚则简陋得多:它的隔音墙是用麻布片包稻草做的,放映间则由旧汽车棚改造而成。1963年,刘广宁为英国悬疑犯罪片《探长来访》(1954年,又译《罪恶之家》)配音,这是她的事业转折点,“晶莹之声”的雏形就此形成。时年24岁,在上译厂女配音演员中,她的声音最年轻,用张稼峰的话说,“那声音的质感又如同一串水晶葡萄。”12年后,她为《魂断蓝桥》女主角玛拉(费雯·丽饰演)配音,水晶葡萄的质感依然不减。值得一提的是,和英语作为一种听说语言不同,作为读写语言的中文对吐字清晰的要求其实更高,与此同时,配音演员需对原片人物的语言气质和规定情绪有充分把握。为此她把自己比作一个驾辕人,银幕上的角色是马车,“让它自如地按照我根据原片安排的逻辑路子稳步行驶”。

话虽如此,配音某种程度上也是个再创造过程。以1971年的墨西哥电影《叶塞尼亚》为例,刘广宁为路易莎配音,片中有句台词:“你瞧,他骑在马上的这副样子,就知道他有多傲慢了,他脸上的那个神气简直就像一只大灰狼。”但凡看过这部经典译制片的观众,回头再去看西班牙语原声版,会发现,刘广宁的声音已经根植于我们的头脑,以至于很难将墨西哥演员艾尔玛·洛扎诺的声音与路易莎画等号。就像刘广宁后来说的那样,路易莎“是个天真善良、温柔开朗的姑娘,她的声音轻快而流畅”——在这里,被转化的不仅是语言,就连情感也被部分中国化了。反而更容易被中国观众接受。

上译厂本身是个奇迹,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时代,刘广宁等配音演员为中国观众带来一群“讲中国话的外国人”。如今,当BBC三台和Hulu视频播放电视剧《正常人》(Normal People)时,中国有些年轻观众几乎可以与英美观众达到同步。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这种事根本不可想象。译制片的价值正在于此,就像刘广宁说的,“十年浩劫的文化禁锢,通过译制片的公映,打开了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她曾为1977年BBC版《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吉蒂配音。作为一部上译厂与中央电视台合译的作品,1982年春节期间,这部10集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当年给很多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至于背后的付出,只有刘广宁等工作人员知道:《安娜·卡列尼娜》没有国际声(即为了方便一部电影在世界各国被译制而制作的一轨声音),制作难度很大。刘广宁曾在一篇《关于像外国人讲话》的文章中写道:“口型的开闭是合上拍了,台词也正确无误,但总让人感到声音出自画面以外,不像从这个人物嘴里说出来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同时也为帮助配音演员理解这部托尔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译制过程中,特意请来翻译家草婴现场为刘广宁等配音演员讲解。

配音,巧活加体力活

1982年的《马可·波罗》是部意大利和美国合拍电视剧,这部剧当年在中国取景,启用了不少中国演员。由于多数人不会讲英语,中方主演英若诚想了个办法:教演员掌握一种似乎在说英语对白的口型。“他们在现场说的英语有点莫名其妙,”NBC电视台副总裁苏珊·贝尔沃德评价,“但是经过后期配音,效果非常不错。”这件事当年还被《纽约时报》以《配音业正繁荣》为题报道过。

《尼罗河上的惨案》是部英国经典悬疑犯罪片,1978年在英国上映,第二年便在中国大陆公映。从某个角度看,这部同步引进的电影标志着中国开始与世界接轨。刘广宁曾为片中杰基一角配音。自始至终,杰基(米亚·法罗饰演)这个人物的情绪处于过山车状态:“这东西很小,却能致命”,“我越来越想听那枪声”,“心里要没爱情,邪恶当然降临”……为了从声音形象上赋予这个人物以灵魂,刘广宁对角色的研究一度到了痴迷程度。关于如何处理杰基的语言起伏,她认为要考虑到不同的场合。上世纪80年代,刘广宁在国内很多电影杂志上发表过论配音的文章,在这一行业,她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理性派。

1982年,刘广宁为英法合拍片《苔丝》女主角苔丝配音。本片改编自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导演是罗曼·波兰斯基。和《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杰基不同,苔丝一角情绪的变化非常微妙,配音难度则更高,“稍过头或稍不够,都会让人明显地感到不是这个人物身上应有的气质色彩”。就像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对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说的,在所有角色中,正常人和普通人最难演,配音同样如此,因为无法借力。这部片子是她在冬天配的。她后来回忆,在没有暖气的录音棚里,每配完一场戏,都会出一身汗。从某个侧面看,配音其实是个体力活儿。正如三次获奥斯卡最佳音响提名的英国音响师格雷厄姆·V.哈特斯通所说,“配音总是在制作进入尾声时进行。如果需要重写和重拍,人们会不吝时间,不惜重金,但是一说到配音,大家的期待通常是赶快一次性做好。”对于配音演员来说,这是个不小的压力。

1963年10月,刘广宁与上海歌剧院小提琴演奏员潘世炎结婚。和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家庭一样,两人婚后过着挤公交车、朝九晚五的生活,因为住房紧张,刘广宁晚上看剧本做笔记时,用一块硬纸板放在膝盖上當桌子用,这样的工作习惯她后来一直保留着。刚入行时,她曾为大量内参片配音。内参片有“三不”:不挂字幕,不打工作人员表,不公映。就像她后来回忆的那样,这是个离名利很远、离风险很近的工作。尽管如此,这段经历对于一个年轻配音演员来说至关重要。何况她身边还有邱岳峰这样的配音大师,以及上译厂老厂长陈叙一这样的前辈不时点拨一下:1961年,她与邱岳峰合配过动画片《大闹天宫》,虽然她配的只是个边缘角色,却也受益匪浅;她曾为一部电影中的一个花痴女孩配过音,陈叙一认为那种配音方式是“猫在叫春”,不啻为当头棒喝。

配音行业变迁见证者

1987年,凭借美国电视剧《天使的愤怒》中詹尼弗的配音,刘广宁获第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音演员奖。

和著名配音演员童自荣一样,刘广宁不仅是上译厂的品牌标志,也是公众人物。这就是为什么,她称自己从未真正退休过。1981年,她与童自荣同时出现在当年的春节电视节目中,现场为观众演绎日本电影《绝唱》片段;时隔36年,两人再次同时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一档庆祝上译厂成立60年的节目中。2017年,她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感慨,1987年的那次厂庆仿佛就在眼前,那时“我们正处于一个辉煌的时候”。这番话的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上译厂进入低迷期,直到现在仍未走出。

中国配音译制片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相反,在国外,尤其是英美两国,观众很少能看到以配音方式出现的外国影片。只有两种情况例外,一种是针对儿童放送的电影和电视剧,还有一种是意大利式西部片。个中原因,和观众的需求有关:随着年龄增长,人们更喜欢听原声,因为原声能提供一种“处觉”(场所感),另外原声与电影的气氛密切相关。意大利式西部片(比如那部捧红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荒野大镖客》)之所以偏爱配音,和这类影片的演员大多来自不同国家有关:在片场,他们会用自己的母语表演,到后期,电影公司会将意大利语、西班牙语配成英语,反之亦然。尽管如此,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选择原声是个大趋势。比如《卧虎藏龙》虽然有英语配音版,但是在英国和美国市场,仍然是中文原声字幕版比较受欢迎。

中国今天依然有大量配音译制片拥趸。此外,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土耳其、乌克兰、捷克、斯洛伐克、伊朗,以及某些讲俄语的国家、法语区魁北克……配音版电影也很受歡迎。事实上,配音译制片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如此普遍,以至于某些配音演员会被指定给特定的演员配音。比如法国的多米尼克·帕图雷专门给英国的迈克尔·凯恩配音,从1965年的《伊普克雷斯档案》开始,前者已为后者配过40多部电影。

和刘广宁那代不计较名利的配音演员不同,今天的配音行业已经完全市场化。以德国著名配音演员马库斯·欧夫为例,此人经常为拉尔夫·费因斯、西恩·潘和迈克尔·辛等明星配音。当年他为《加勒比海盗》主演约翰尼·德普配音过程中,因为酬劳问题一度起诉迪士尼公司——他认为自己的声音对于这部影片在德国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索价18万欧元,是迪士尼开价的十倍。

猜你喜欢
译制片广宁
Dynamic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C arc on arcing horn for HVDC grounding electrode line
译制片录音师的艺术修养及艺术素质
译制片剧本编辑的特殊性
高加速寿命试验在光纤声光调制器上的应用研究
探索与体会
——译制片配音艺术浅谈
译制片的录音师具备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
广宁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