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需要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究

2020-08-02 10:50齐昕悦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7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摘 要:大学生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思政课对于大学生实现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改革进入新时代,面临着纷繁复杂的教育局面,教学缺乏有效性、实质性及评价性,无法较好地满足大学生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进入新时代,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讲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坚持以新时代思政工作总的要求为主线,进而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美好生活需要;高校思政课;思政课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高校思政教育,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说明在新时代条件下国家高度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教育问题,并对高校在思想政治领域对培养时代新人提出了新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讲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高校应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工作,努力提供更多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为培育时代新人贡献高校思政课力量。

一、大学生美好生活需要是高校思政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社会整体具有价值导向,而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体也拥有着更为丰富的美好生活需要。大学生同样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对教育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大学生实现美好生活与高校思政课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促进。

(一)大学生美好生活需要的概念内涵和实践要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思维中重新构建并受到高度重视。“美好生活”从严格意义上讲属于伦理学、政治哲学的概念。美好生活需要中“生活需要”一词从实践层面出发,体现真实存在且可感受到的物质回馈。“美好”一词从意识层面出发,修饰“生活需要”,体现了人们对生活需要的状态和感受。因此,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解要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涵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们所追求的不简单的是物质文化的需要,而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以及对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等“软需求”。“软需求”是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对更美好生活的需要。大学生的美好生活,涵盖了思想领域和现实领域,包括“生活需求、专业素养、精神信念、实践能力”等。大学生作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实现是思政课教学的主旨目标。实现大学生美好生活需要是实现全社会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一环,也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创新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价值标准。

(二)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高校思政课发展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和紧贴学生思想实际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立足大学生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能发现思政教育方式的不足,进而推动教育方式、渠道、手段的创新。从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上看,以书本知识为主的讲授法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新时代条件下大学生活跃变化的思想实际。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虽具有相应的思想模式,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模式尚未形成定式,且在教学形式单一的思政课堂中,学生思想状况和实际需要更易受到外界形式的干扰。在通讯设备等手段日益普及的条件下,娱乐媒体的影响日渐广泛,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为提高抬头率,增强课堂的感染性和有效性,积极在教学环节中增添新媒体等教学手段,将理论知识与热点问题结合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发展创新。

(三)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实现美好生活意义深远

高校大学生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诉求蕴含于社会整体需要之中同时又体现其作为个体所独有的价值追求。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重要群体,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其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更多体现在对当前的把握与对未来的向往。大学生对于社会外界的接触相对较少,主要通过现代通讯设备和网络媒体等手段与形式接受外界思想。而外界的信息良莠不齐且易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的高校思政课在为大学生肃清错误思想,建立正确价值理念问题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建构或重塑其价值取向与思维模式,明确自身美好生活需要,进而向美好生活的实现迈进。高校思政课通过理论知識传授,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普遍与特殊等多维层面引导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从最深层次带领大学生实现美好生活。

二、大学生美好生活视域下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局限性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依据新形势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方面成效颇丰。但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渠道,其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大学生实现美好生活的实际作用发挥中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一)教学缺乏有效性,无法满足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内容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工作,反映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也在另一层面上表明了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仍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的美好生活需要对高校思政课提出新要求。以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主线,创新和增添新的理论知识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虽然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了热点问题等一些新的内容,但一些传统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活跃的思想之间仍缺乏统一性。滞后于学生思想状况变化的教学内容是思政课教学发展进步的重大阻碍。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对新时代新要求以及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反应程度不一,同时高校思政课作为公共课,面对的学生思想情况不同,专业背景和吸收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对学生具体思想和实际需要缺乏了解和把握。对此,忽视教育客体的差异性和主体性而进行统一的思政理论知识硬性灌输式教学是导致思政课教学缺乏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缺乏实质性,无法满足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质量需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课成为教师们的新选择,但应该辩证看待这一教学新手段。从短期来看,网络课程相比传统授课方式更加方便快捷,有效扩大优质教学资源传播范围,能够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但从长远上看,过于依赖网络课程实现的教学资源共享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新资源的开发。同时,下载网络课程进行授课不仅会助长教师备课的惰性,同时网络课程无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讲授,导致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与传统课程在課堂上能够有效进行师生互动相比,利用网络课程等教学手段进行直接授课无法统一学生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教学手段缺乏针对性,从而削弱思政课教学有效性。

(三)教学缺乏评价性,无法满足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动力需要

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呼唤客观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对学生和老师提供批判性作用,提供学生进步和教师提升的动力。但是,目前为止各高校教学评价机制建立还不够完善,导致教师教学缺乏动力性和目的性。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部分讲课能力强的教师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行教学评价机制下被埋没。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对于思政课的教学必须要基于深厚的知识底蕴和理论功底,因此对于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现今许多高校过于重视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师的职称评定与业绩考核都必须基于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之上。通过“重科研”的评价机制,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但伴随而来的是教师大部分精力用于科研,无暇顾及教学水平的创新与提高,这体现了评价模式本身存在的不足与缺失。教学评价机制的弊端大大削弱教学质量,因而无法满足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动力需要。

三、实施高校思政课创新性改革,满足大学生美好生活需要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遵循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运用其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因此,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既是时代使命也是主体需要。

(一)聚焦实践把握时代,创新思政教学内容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传统思政课教材注重理论的直接阐释和解读,教学内容虽然在理论问题上值得借鉴,但其中仍缺少理论知识与热点问题的结合,缺乏对时代感的把握。新时代条件下思政课教学内容应更加注重其实效性和时代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传统理论知识紧密结合。

首先,将授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对接。思政课理论知识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理论性较强,知识较为晦涩难懂,缺乏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思政课难以确保和维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获得感。思政课统一的教材没有兼顾主体差异性,缺乏对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把握,针对不同学习背景和思想状况学生进行差别教学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其次,将思政教育内容开放化、扩散化,加强与周边学科的交流融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宏观指导,在思政具体内容中深刻把握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内容,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不同内容进行加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进行解读,让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态度、观点与方法。

(二)优化资源复归本质,提高思政教学质量

在网络媒体极其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对资源的有效获取是每一项工作所必备的技能。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除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对教学资源的掌握。

首先,优质教学资源是教学经验与成果的汇总,是思政课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有效运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是推动各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网络媒体等通讯设备的普及,网络上各种教学视频可供参考,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教学资源良莠不齐,思政课教师在借鉴学习网络教学资源时,应秉承耐心认真的态度,正确判断资源质量,通过对优质教学资源的学习和利用推动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外部力量,积极开拓和探索学校外的教学资源。例如,通过加强与各行业的模范人物交流,了解与吸收外部优质资源,有效将外部优质资源融入到思政课教学资源当中来,形成资源内外联动,将外部资源转换成内部教学资源,拓宽思政课教育覆盖面,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创新与发展。

(三)推动完善评价机制,提振思政教学动力

过于重视科研而忽视教学工作是现今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评价机制的重要弊端所在。高校应将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纳入教学创新计划之中,从而提振思政课教学动力。

处理好教育与教学关系,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一方面,建立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更加重视教学的评价制度。高校思政课科研评价与教学评估之间应当建立起密切统一性,将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标准。在科研与教学评价中,改变现在过度重视科研的情况,向教学方向适度倾斜。另一方面,设立并完善评价机制的监督机制。教学评价机制设立伊始,其目标和要求应是以完善学科建设,推动教学成效为宗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对职称等荣誉的渴望导致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而忽视教学质量。对此,教学评价机制的监督机制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对教师进行科研水平评估时,通过抽查教师课堂教学,对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将教师科研成果与教学质量并重,对于科研能力强但教学质量相对较低的思政课教师作为重点考察对象,督促其完善教学工作。

总之,大学生的美好生活需要有不同层次的内涵、呈现出丰富特征,为思政课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从大学生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完善思政课的相应供给,是思政课改革的有效途径。在新时代条件下,推动思政课教学工作创新,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是大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与实现方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北京:新华社,2019-3-18.

[2] 黄河,邹慧.美好生活需要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1):23-26.

[3] 全力推动新时代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N].人民日报,2018-09-12(2).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19.

作者简介:齐昕悦(1996-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