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陈词
人物档案
张欣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瑞金医院临床病毒研究室主任,瑞金医院北院副院长
兼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
上海医学病毒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J Hepatol 杂志Editorial Board Member
记者:张教授,您好!现在很多人并不注重乙肝的筛查,对此张教授有什么建议吗?
张欣欣教授:现在国家规定入职入学体检不能强制检查乙肝项目,这一举措是为了保护乙肝患者避免受到歧视。但是对于广大人群来说,还是要有筛查意识。感染乙肝病毒,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病情会逐渐进展,等进展到肝硬化、肝癌阶段,治疗难度就更大了。
对于一般人群,不需要每年都做乙肝筛查,检查一次乙肝两对半,若结果都为阴性,按照要求注射疫苗,产生抗体就可以了;若结果出现阳性,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治疗,切勿自行处理,尤其不要相信所谓的祖传秘方,以免延误病情。目前乙肝虽然不能完全治愈,但有效的控制也是可以做到的,而且非常有必要的。
记者:对于已经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张欣欣教授:有些患者一旦发现自己感染乙肝病毒,就开始担心自己病情恶化,惶惶不可终日;也有些患者认为自己没有症状,就不当回事,任由疾病发展。这是患者心理中的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乙肝患者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认识乙肝,才更有助于控制病情。
当然也不是一查到乙肝标志物阳性就马上开始抗病毒治疗,反而会适得其反。抗病毒治疗是有一定标准的,2019年发布的新乙肝指南中就有对抗病毒治疗指征有明确的表述。这样就要求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还要做好定期监测,对乙肝的治疗有很大帮助。
第3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患者迫切想要停药的心理。很多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病毒阴性,肝功能也正常了,就认为已经治愈,自行停药。有些患者停药后病情反复不明显,但是有些患者可能会进展到肝硬化,甚至肝癌。已经有肝硬化基础患者,自行停药还可能会造成急性肝衰竭。
记者:刚才您介绍了一般人群需要注意的事项,对于乙肝妈妈来说,该如何治疗呢?
张欣欣教授:现在产前检查都包含乙肝项目,新生儿也会接种乙肝疫苗,如果母亲有乙肝还会注射免疫球蛋白。但是对于病毒载量高的乙肝妈妈,该如何生一个健康宝宝,可能普及程度还不够。
病毒载量高的乙肝妈妈,在怀孕的24~28周,就要预防性的使用抗病毒药物,把母婴传播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点对于预防母婴传播也很重要。
但是也不是所有病毒量阳性的孕妇都要服药,最新版的指南上也有说明,孕妇的血清HBV DNA要达到2×10的5次方以上才开始抗病毒治疗。
正在进行抗病毒治疗的育龄女性,若原本服用替诺福韦或者替比夫定,怀孕后是可以继续服用,替诺福韦和替比夫定属于妊娠B级药物,目前没有发现致畸作用。若服用替诺福韦要定期监测肾功能,服用替比夫定要定期监测肌酸激酶。但是怀孕前服用恩替卡韦,甚至阿德福韦,就要在准备怀孕前半年换用成替诺福韦或者替比夫定。如果服药过程中意外怀孕,要在跟患者充分沟通后马上更换药物。
如果整个孕期肝功能正常,乙肝没有复发,在24~28周的时候才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果孕期已经发生肝炎激活,转氨酶异常,可能就要及早开始治疗。
至于什么时候停药,也要分两种情况。如果乙肝妈妈整个孕期肝功能正常,只是最后24~48周为了母婴阻断才服药,产后一个月肝功能正常即可停药;如果孕期肝功能异常,就按照乙肝的治疗流程,产后继续服药,达到停药标准方可停药。
但是若患者有明显的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纤维化或肝硬化,即使肝功能正常,也不能停药。
记者:正在服药的乙肝妈妈生育后能不能母乳喂养呢?
张欣欣教授:按照新乙肝指南和国内外的共识来看,如果是作为母婴阻断的预防用药,只能选择替诺福韦或者替比夫定,目前TAF还没有足够的临床数据,作为临床医生,这些药物原则上不禁忌哺乳。
至于是不是可以母乳喂养,按照指南和国内外的共识,像前面说过的,如果是作为母婴阻断的预防,只能选择替诺福韦替比夫定,至于TAF我们也要看将来会不会有充分的临床数据。作为医生来讲,这些药物原则上不禁忌哺乳,但是要跟患者充分沟通。
记者:男性乙肝患者服药会不会对胎儿造成影响?
张欣欣教授:一般来说男方吃药,女方怀孕影响相对比较小。如果育龄夫妇有怀孕的计划,如果男方在吃恩替卡韦或者阿德福韦,建议提前半年换用替诺福韦或者替比夫定。如果意外怀孕,在跟患者充分沟通的情况下,也是可以保留的。
记者:乙肝妈妈生下宝宝后,按照要求注射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检测发现婴儿抗体的滴度相对偏低,这种情况需要再去补种吗?
张欣欣教授:首先要明确,孩子注射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后不是马上去做检查的,一般都要一岁以后再去检查。
如果抗体阴性就需要进行补种,如果抗体阳性但是偏低,我个人认为是不需要再去预防接种的,只要是阳性就可以。如果是处于高危人群的家庭,建议过段时间再去复查,根据复查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