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陈词
人物档案
成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APALD)理事长、北京泛亚同泽生物医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总编辑、《中国肝脏病杂志》总编辑。从事传染病临床医疗和基础研究工作34年。目前主要方向是传染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医疗工作以及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研究。专业特长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抗病毒治疗及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基础研究。
记者:成教授,您好!随着病毒性肝病的逐步控制和治疗规范化,脂肪肝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能不能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现如今我国脂肪肝的现状?
成军教授:脂肪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大概在25~35%之间,也就是大约有1/3的人涉及到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病毒性肝炎后又一大肝病人群,但是却没有像病毒性肝炎一样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健康指导和教育。
最欧美发达国家,因为他们的饮食习惯和经济状况,肥胖人群很多,其中脂肪肝人群相对较多,脂肪性肝病就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终末期肝病如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而在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病毒性肝病的逐渐控制,脂肪性肝病就越来越重要了。但是由于老百姓对脂肪肝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脂肪肝的诊断和治疗都存在着很多误区。很多人对脂肪肝的关注最多是它发展到肝硬化、肝癌的风险,其实脂肪肝往往是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除了脂肪性肝病外,血脂甚至血糖异常、肥胖、胰岛素抵抗等等都属于代谢综合征的范畴。这些患者不光有肝硬化、肝癌的风险,还有可能发展成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正是因为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了后续临床干预措施欠缺,往往会因为忽视而导致严重后果。
对于患者来说,单纯性脂肪肝的治疗要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也就是少吃、多运动、不饮酒,这是很重要的。这三点说起来很容易,临床医生和科普类文章提到脂肪肝的治疗一般都会这样建议。可是真正做起来就很困难了,现在经济比以前好多了,想吃什么都可以吃,条件允许的话那我为什么不吃呢?尤其是很多脂肪肝患者,平时的饮食就不加以控制,要做到少吃是很难的,尤其是长期坚持下来,依从性往往越来越差。
现在还没有治疗脂肪肝的特效药物,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手段,目前的临床处理主要包括肝脏移植、减重手术、某些保肝降酶药物的超适应证用药,脂肪肝新的治疗靶点还在研究中心。即使多年以后,有了针对脂肪肝的特效药,健康教育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指望将来有某种药物,可以在大量饮酒、大吃大喝的情况下也能治好脂肪肝,这本身就是错误的想法。
记者:脂肪肝普及程度不高,很多患者认为脂肪肝不是病,那么脂肪肝到底是不是病呢?
成军教授:脂肪肝从专业角度来讲分为单纯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单纯脂肪肝可以通过我刚才说的三驾马车得到迅速的改善,后面三种情况就需要临床干预了,否则会朝着对患者非常不利的方向发展。
就像我刚才那个问题里提到的,除了肝硬化、肝癌这种肝脏疾病外,对这些患者的代谢和心脑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都是临床上需要考虑的,而且不仅仅是肝病科医生,一定是多学科的共同努力。
记者:很多人听到脂肪肝,下意识会觉得胖人才会有,而近年来瘦人脂肪肝越来越多,和肥胖者的脂肪肝有没有什么区别?
成军教授:瘦人脂肪肝发生的机制还不是特别清楚。最近肠道微生态研究有了一些发现,可能是瘦人脂肪肝发生的一部分原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包括瘦人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主要的关键点在于我们还缺乏深刻准确的理解,需要做更多的科学研究。
记者:我们要如何分辨肝脏的脂肪变是由脂肪肝引起的,还是肝硬化/肝纤维化引起的?
成军教授:从学术的角度来讲,都是分为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肝纤维化,但实际在临床上,疾病发展是有相互重叠和交互的过程的。脂肪性肝病导致的长期慢性肝脏炎症,这也是肝纤维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始动因素。所以我们一直在说,要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预防和正确的临床处理脂肪性肝病等炎症性疾病必须做到前面。
记者:什么时候能够有治疗脂肪肝的特效药物呢?
成军教授:目前我们也有关注到,很多制药公司选择了一些治疗靶点来研究,但是目前临床试验结果都是失败的,所以我们还需要时间来研究和探索。我们课题组长期研究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发现了127条基因,其中有一条基因具有脂肪肝保护性,叫做Hcbp6蛋白,能够抑制脂肪肝。我们把这个基因敲除后实验小鼠就发展成为严重的脂肪肝。这个基因未来可能是脂肪性肝病干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靶点。
记者:目前脂肪肝有没有比较明确的检测方法?
成军教授:脂肪性肝病的诊断的措施很多,血清方面一些代谢相关的指标可以作为参考,但是距离明确的诊断还是差得很远。另外一个就是影像学的诊断,像CT、MRI包括瞬时弹性测定,现在应用也比较广泛,准确性也比较高。第三个就是“金指标”肝组织活检,当然因为活检是损伤性的操作,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