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实验能力之策,弥补科学教学短板

2020-07-31 12:32金秀琴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实验能力初中科学培养策略

金秀琴

摘  要:初中《科学》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科学》课程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能力,并且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应成为了一个教学难点。科学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是科学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2]。通过实验与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把手动起来三方面策略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关键词:初中科学  实验能力  培养策略

初中科学教学的整体目标就是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但是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的初中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之低已出乎我们的想象,已成为科学教学的短板。

一、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什么原因使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滞后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2019年12月笔者曾经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内容如下:

(1)你们一学期自行动手做实验的次数是?

A.1、2次;B.3、4次;C.5、6次;D.更多

(2)你们的实验来自哪里?

A.实验册内;B.实验册外;C.其他

(3)你们动手做实验册中的多少实验?

A.实验册中的一部分;B.实验册中的全部

(4)你喜欢做实验吗?

A.喜欢;B.一般般;C.不喜欢

(5)你为何喜欢做实验?

A.实验课较自由;B.比较喜欢动手操作;C.其他

(6)你能较顺利地完成操作吗?

A.能;B.大多能;C.少数能

(7)完成实验后,你能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吗?

A.能;B.大多能;C.少数能;D.不能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生动手实验能力差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的兴趣;第二、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意愿不强,能力差;第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手脑配合不协调,操作滞后于意识。

寻查问题根源,奠定解决基础。

(一)家庭教育的“先天”不够

目前就读的初中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长普遍对自己的子女娇生惯养,尤其是在城镇的孩子,不要说没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及接触社会锻炼实践。因而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

(二)学校教育的“后天”缺失

由于教师长期的灌输式教学和长期的应试教育,学生很少有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当然在学校的科学课堂上,由于学校方面时间和设备条件的限制,一般是由老师给大家做演示实验。而让学生自己做实验的机会很少,有些农村学校整个学期可能只有一两次机会让同学自己去动手做实验。加上有些学校师资队伍素质不是很高,自身学历不高,又不肯学习,教学方法陈旧,喜欢“灌输式”教学,自己也不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三)学生缺乏实践,导致动手能力差

由于学生长期地脱离动手能力的训练,一直习惯于动脑,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因而动手能力极差,在《科学》这门课程的课堂上,虽然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不能做到动手和动脑很好的配合,这样还是背离了《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显微镜操作中,学生对操作步骤是很清楚的,但很多学生会找不到像,这时只能干等老師来解决问题了。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策略

基于上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实验与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来源于生活的,生活是实验的基础,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实践,实验是实践的重要方式,实验也是一种贴近生活的有效手段,也就是说实验连接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1]。把实验与生活相结合,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操作中,才能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提高教学实效。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廉价的器具和材料,自己操作设计实验,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3]。例1:在上八年级下册科学“植物体中的物质运输”这一节课时,为了使学生对导管的结构有个深刻的认识,我自己买了大白菜,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室将大白菜的茎从基部沿中间切开,分别插入两个烧杯中,烧杯中各放入等量的蓝墨水和红墨水。过了一天,同学们就发现一侧叶片出现了蓝色,一侧叶片出现了红色。大白菜是白色,没有颜色干扰实验,所以这个实验现象很明显,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到导管是上下贯通的。又如在上音调这节课前,让每个学生回家完成下列操作:(1)拿一把梳子,用一木片分别慢慢地和很快地划,记录你的发现;(2)动手往热水瓶中灌自来水,直到灌满,记录你的发现;(3)拿几个一样的酒瓶,分别放不一样多的水从左到右水逐渐变多,记录你的发现。这样的生活联系实验的例子很多。有时我也会要求学生拍成视频传给我,然后第二天我把优秀的视频在课上放,适当的表扬该学生。利用这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

老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是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的重要手段,老师可以在《科学》课程中设置较多的问题,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做实验去寻找答案,老师可以在一旁不断地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更加激发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2:在讲解《物体为什么会下落》时,笔者为了让学生认识到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笔者根据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提问“生活中我们要用很大的力把质量大的物体抬起来,那么物体的重力是否就是质量呢? 重力与质量有什么关系呢?”这一问题把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同学们开始猜想重力的影响因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手册中要做的实验,增加一些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如显微镜的使用中,可以设置“对好镜后,如果视野中有小黑点,你认为何原因造成的?怎么做来找出是哪的问题?”“在低倍镜下找到清晰的像后,发现像放大倍数不够,怎么办?”“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后,视野会怎样?你怎么办?”又如在使用天平时,我会增加这些问题“如果天平未放在水平桌面,调平后对测量数据有影响吗?”“如果天平在调零前,游码未移到零刻度线,对测量结果又影响吗?”“如果天平在调零时未调好,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左边,测量结果会怎样?”在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又会设置“当蜡烛向左移,光屏向那边移?移动距离谁大?”“把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还能成像吗?”“如能成,像和原来相比,会怎样?”

(三)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把手动起来

《科学》这门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动手做实验,正是这一个特点使得《科学》这门课和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做实验,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大的动手能力。但是仅仅强调实验的重要性还是不够的,教师要有合理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更充分地利用实验获取知识,比方说一些定理定律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在学校实验设备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对这些定理进行验证,这样学生就有身临其境的快感,从而领悟了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在课余生活中也会延续这一良好习惯的。

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注意事项

放手学生动手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有:1.日常性:初中学生思维仍有较强的形象性,阅历尚浅,我们要尽可能从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选操作,如:拿一把梳子,用一木片分别慢慢地和很快地划。2.开放性: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操作探究:如给学生一支笔,利用这支笔可动手操作探究哪些物理问题。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初中学生好动、好奇等心理特点,多设趣味性的操作。4.安全性:安全第一,千万不可设计有安全隐患的操作,如笔者让学生回家动手往热水瓶中灌自来水,直到灌满,而不是让学生灌开水。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水的容量决定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如果学生的动手能力很低,肯定会影响科学素养的提高。作为科学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引领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积极地思考,认真操作,才会更好地提高动手能力,保证提高科学素养的基础[4]

参考文献

[1]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姚琴.注重实验活动,调动学生求知欲[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7(02):18-19.

[3]王华震.小实验探究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J].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2):60-61.

[4]王华震.问题导引下的初中科学实验探究学习[J].理科考试研究,2018(08):53-54.

猜你喜欢
实验能力初中科学培养策略
微课不微
有效开展初中化学分组实验的策略
探究培养高中生化学实验能力的策略
初三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