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孟桥 李凤琳
摘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产业,深入推进脱贫开发目标,可以激活当地的经济活力,是农村实现消除贫困、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战略之一。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如何利用当地旅游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地实现旅游业的扶贫开发。
关键词:精准扶贫;旅游开发扶贫;民族地区
自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旅游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构想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成为了各级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旅游产业精确帮扶是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的共同富裕和社会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精准扶贫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融水县旅游产业扶贫实践
(一)旅游扶贫的现实基础
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是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心位于桂林风景名胜区以东163公里,南距工业城市柳州100公里,总面积4663平方公里,是桂林大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横贯元宝山、九万山两大山系,是一座巨大的珍稀动植物基因库,天然中药园。
1.旅游资源
融水自然风光秀丽,传统的民族节日多姿多彩,素有"小桂林"的美称。近几年依托自然景发展起来的龙女沟、老君洞、元宝山、双龙沟等景区,景色优美,交通便利,设施完善,还成为避暑的热门景点;贝江风光风情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成为广西三大旅游热线之一;老君洞内真仙岩摩崖上的明代《徐霞客游记》、宋代的《元佑党籍碑》等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佛教胜地的老子山名扬区内外,每年都吸引着许多香客;双龙沟更是被拟认定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四星级示范区,在双龙沟的示范带动下,当地种养、土特产、手工制品加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乡村振兴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动力之一。
2.配套条件
(1)基础设施
融水的旅游交通条件随着三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而不断改善,先后建成了三江南站旅游中转服务中心和融水高铁无轨站,元宝山周边旅游公路、罗城-洞头二级路、融州大桥等县内重点交通工程已经全部竣工投入使用,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给县城旅游带来了十分便利。此外还加快推进了乡镇各村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宽带服务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2018年,村级道路建设完成实施项目224个618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140处5040户;实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个37户;实施通村宽带网络建设项目48个。
(2)产业基础
一是具有特色扶贫产业。近年来,融水确定以杉木、优质稻、鱼食用菌为主导产业,以茄果类、香鸭为自选特色产业的"5+2"模式,通过打造示范区园发展特色产业。2018年,融水升级打造了1个自治区5A级产业核心示范区、7个县级产业示范园区、20个乡镇级产业示范园、90个村级特色产业示范点,形成了全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的产业扶贫格局。
二是丰富多彩民俗風情文化。融水境内民族民间文化绚丽多彩,芦笙节、坡会、芒蒿节、花炮节、新禾节、苗年、斗马节、闹鱼节等众多的民族节日使融水享有"百节之乡"的美称;县内浩如烟海的苗族口头文学脍炙人口的各族民歌、多姿多彩的苗族芦笙舞和精美的刺绣、苗锦、蜡染、银饰工艺制作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
(3)政策体制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扶贫开发的重大政策决定,广西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提出了广西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实施“八个一批”计划,推进脱贫开发“十大行动”。 为贯彻落实该决定的重要精神,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20项有针对性的扶贫配套政策,形成了“1 + 20”扶贫政策体系。 这些政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覆盖面广,力度空前,将是融水在未来五年实施精准扶贫的最佳政策机遇。
3.客源市场
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随着融水旅游业的不断发展,2018年,融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87.79万人次,较2013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1%;实现旅游总消费78.45亿元,较2013年增长13.2倍,年均增长70.1%。
(二)创新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近年来,融水县创新了旅游精准扶贫模式:一是"旅游+金融+扶贫"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政府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设贫困村旅游扶贫项目。另一方面,政府联合农村信用社、农行、柳银村镇银行等金融部门,为给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金融支持。二是"休闲旅游+公司+农户"模式。融水多彩农场整合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采取"休闲旅游+生态农庄+农户"的方式,建成特色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相结合的生态农庄,带动双龙沟20多个贫困家庭就近就业。三是"旅游+互联网+农户"模式。目前,融水已经建立了一个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和50个农村电子商务网点,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与贫困村和贫困家庭签订订单合同,进行线上或者线下销售,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转化为旅游商品,确保贫困家庭收入稳定。四是"演员+农民+旅游"模式。在双龙沟风景区原生态苗族文化体验园里,为了展现生态苗族文化,园里的工作人员、商家是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并允许贫困家庭向游客展示和销售农产品和非传统手工艺品。
三、融水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主要障碍
1.贫困人口参与困难
首先,融水县当地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并且传统落后的观念较深,对旅游这种扶贫方式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使得广大贫困人口参与没有参与到旅游扶贫中来,导致参与意识淡薄,参与度不高。其次,融水县贫困人口由于缺乏规范的培训指导,缺少必备的技能在旅游扶贫中没有很好的表现,导致在旅游业中收入不理想,达不到脱贫条件,并且,由于参与发展旅游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自持,本来就是贫困的他们更是很少能在旅游业中有所收益。最后,各项机制不健全。一方面,旅游扶贫相关事宜缺少专门性的扶贫机构,目前,融水地区旅游部门负责旅游开发,而扶贫工作则是扶贫办负责, 旅游扶贫工作缺乏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不健全,导致旅游监管不力。
2.乡村旅游产业人才支撑不足
实现乡村振兴和旅游产业发展,关键发展人才。在贫困地区,由于地方偏远,工资待遇低,使得一些有文化、有技术的人才不愿到山区工作,来的那些因为觉得太苦,干了一段时间,呆不下去就离开了。本地的青年才俊,也因为外面吸引人的工资,而选择外出发展,留守在家里,大多数是文化水平低中老年人,导致旅游产业发展缺少带头人。另外,针对旅游规划人员和导游等专业人员的配备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导游都是当地人,缺少专业知识技能,并且没有对他们进行定期的规范培训,授予先进的旅游服务技术和培养先进旅游理念。
3.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首先交通存在滞后,虽然融水县完成了全县95%以上公路硬化,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近几年也加快了二级路的建设,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道路崎岖艰险,很多乡镇还没开始建设二级路,从而给各乡镇贫困户销售农产品、土特产等带来了很大不便。交通不便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客流不畅通,例如风景秀丽的元宝山,距县城250公里,旅游里程过长,会让游客失去想去游玩的冲懂。其次,乡镇农产品、土特产的销售渠道和模式落后,乡镇贫困户多半是通过来乡游客和亲朋好友的口口相传来销售产品,产品规模小、分散、不稳定,不利于把融水县农产品和土特产打造成公共品牌和成规模销售。现代乡村旅游产业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高度发达的农村交通。
4.旅游服务质量低
融水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低下主要原因一是融水乡村旅游区景区布局分散、集聚效应差,导致景区建设分散,无法集中力量加强景区建设。二是旅游专业人员素质低。乡村旅游景区几乎所有景点都是本地村民个体经营的,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旅游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知识。
四、广西融水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建设路径
(一)优化科学管理机制
首先,构建相应的旅游动态管理机制,针对贫困村镇、贫困人口构建相应的旅游动态信息档案,通过这种方式实时了解其实际状况。定期访问完成脱贫任务的对象,对其目前经济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对于再次处于贫困水平的人员或村镇重新进行名单补录,避免遗漏现象。其次,在推进乡村旅游产业扶贫项目过程中,地方政府要规范项目运营者的主体权利,并着力完善弱势贫困农户有效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扶贫项目中的机制。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从建档立卡户的参与愿望、参与能力、参与机会等方面着手,增强贫困农户人口广泛、深入的参与到旅游扶贫项目中。最后,通过加强和贫困村村委会之中的工作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建立合作机制,保证扶贫信息能够被贫困地区及时获得,保障信息来源的顺畅。
(二)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鉴于此,注重人力开发,构建培训机制尤为必要。首先,明确培训对象,深入贫困地区展开具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交接当地的建档立卡状况,根据调查帅选出可以培训的对象。其次,建立专门的培训队伍,积极联合旅游院校,邀请专业培训人员,建立一支能力强、专业技术高的培训队伍,定期对现有人员进行旅游相关知识的的培训。再次,制定相关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基于融水县旅游从业人员的具体状况,制定具有独特性的培训计划,以接待礼仪、文艺表演、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导游解说等内容进行培训,强化贫困地区人口的总和素质、服务水平和旅游参与水平。最后,可以通过项目合作,从外界引进高专人才,以满足融水县目前人才缺乏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是当地贫困人员,转变思维,拓展眼界,使得其在能力素质、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实现全面脱贫。
(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一是打造主品牌旅游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渠道大力推进元宝山—贝江景区、老子山—老君洞、龙女沟景区等建设,打造贝江苗族特色旅游小镇、民族文化生态园、元宝山白坪高端度假酒店等项目。在打造主品牌的同时,可以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农家游的模式,鼓励实施小景点开发,增加小、精、巧的接待形式,引导游客走进苗寨农户家中,观看和参与春米、捶苗布、织布、打油茶、坐妹等活动,让游客醉在其中。二是唱响文化旅游品牌融合。立足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百节之乡"的优势,发挥文化灵魂的作用,挖拙提练出优秀文化习俗,转化为旅游文化产品逐步推出。
(四)优化乡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一是借助"互联网+旅游"平台,通过政府部门指导,建设旅游网站和乡村营销系统,借助网络平台,将旅游信息和农产品信息发布到网上,实现产品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网上预订、在线咨询、和旅游产品销售等功能,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信息化服务体系,拓展乡村旅游营销渠道,通过广泛宣传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扩大其影响力,提高其市场知名度,从而吸引大量游客,获得旅游效益,实现收入增长和繁荣。二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各乡镇旅游办配备电脑,定期举办网络信息培训班,让专业人员面对面跟村民传授网络知识,传授网络平台销售技术。除此之外,还要引进专业信息员,专门负责上传信息和维护网页运行等工作。
结语
广大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准确扶贫的主要阵地,这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属于一项系统工程。产业支持是精确扶贫的根本出路,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有很大的价值。经过多年的发展,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通过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该地区贫困村的经济发展。然而,从总体上看,融水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机制仍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有必要根据融水县的实际情况,完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机制,以提高融水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效果,促进我国扶贫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梁海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以重庆市石柱县绿桃村为例[J].农业经济,2019(11):75-77.
[2]杨宏伟.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瓶颈制约与破解研究[J].农业经济,2019(11):80-81.
[3]张英,龙安娜.民族村镇旅游精准扶贫实证分析——以湘西州德夯、芙蓉镇、老洞、惹巴拉四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03):158-162.
[4]周兵,黄显敏,任政亮.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研究——以重庆市酉阳县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1):85-89.
[5]黃炜,孟霏,肖淑靓.精准扶贫视域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动力因素实证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05):57-68.
[6]舒小林.新时期民族地区旅游引领产业群精准扶贫机制与政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08):130-136.
[7]燕姝澐. 旅游扶贫: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破解之措——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J]. 北方经贸, 2017, No.397(12):145-148.
[8]江永俭. 精准扶贫视角下旅游扶贫机制研究——以大别山连片贫困区为例[J]. 绿色科技, 2018.
[9]王超. 精准帮扶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基于贵州肇兴侗寨旅游产业帮扶的扎根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034(005):7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