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庆
摘 要: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已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积极主动的应用微课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对此本文重点介绍了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微课;高中数学;数学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学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有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对学生的日后学习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内容广泛,很多知识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性,针对数学的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主动的应用微课开展教学活动,以此将数学知识贯穿起来,这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极其重要。
一、微课教学的特点和作用
所谓微课教学,实际上是以短小精湛的视频或者图片为载体,然后向学生传授相应的知识和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不仅有效的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同时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已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并且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案。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不同的为微视频内容学习,特别是针对一些重难点内容的学习,可以在课后时间借助微视频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利用微课进行课前预习,以此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提前了解和掌握。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
二、微课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微课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微课教学。在应用微课开展数学教学时,需要围绕着数学学科的内容开展相应的教学拓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忆更加深刻。但是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与数学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特点,以此利用微课来拓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到《数列》内容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有关数列知識和概念,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知识,教师便可以利用微课中的视频和图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利用微视频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定义和公式,并在视频中演示这些公式和定义的实际用法,引导学生在观看中做出相应的反应,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另外,教师在制作有关教学视频时,还要注意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这样制作出的视频内容才能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重视学习方法指导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格外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改变传统直接讲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做题技巧。对此,便可以运用微课教学,以此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2]。
例如,在学习到《三角函数》内容时,由于这部分知识与日后的学习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教师要想确保学生完全掌握这部分内容,就必须要在教学中应用微课,短视频可以有效地将三角函数枯燥的知识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然后布置相关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在不断地探究和引导中增强对三角函数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还可以起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对促进学生思维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注意微课教学辅助地位
微课的应用是当前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但是教师在应用微课使,必须要格外注重微课的整体教学地位,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有效的应用。在应用微课教学时注意不能过度的实施,控制好力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现微课的价值。
例如,在对数学进行总复习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所要复习的内容和重点制作成相应的短视频,使其根据视频对所要复习的内容有一个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视频为学生制作相应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在阅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掌握数学中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然后再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开展有效的教学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最终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其数学成绩[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快速的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就必须要积极主动的应用微课开展教学活动,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美茹.翻转课堂下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21):4.
[2]刘慧敏.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13):22.
[3]孙雪飞.高中数学微课的设计和实践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9(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