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丽,谭红艳,宋有文
(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影像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胰腺癌在恶性肿瘤中占比2%左右,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多见于60岁男性群体[1,2]。胰腺癌病死率较高,5年生存率不超过5%,按照病灶位置可分为胰头癌、胰体癌、全胰癌等,其中50%以上是胰头癌[3]。胰腺癌早期无特异症状且恶性程度较高,患者确诊时常已处于晚期,而癌变位置特殊性造成手术难度较大,无法完全切除病灶,预后较差[4]。目前,手术切除仍是首选治疗胰腺癌方式,但肿瘤侵犯血管将影响切除程度,造成复发,影响预后,故术前准确评估血管侵犯情况十分关键。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MSCTA)扫描速度快且图像清晰,可清楚显示血管受侵情况;磁共振成像(MRI)无电离辐射,通过后处理技术可便于显示胰周血管[5]。基于此,本研究采用MRI与MSCTA诊断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情况,旨在比较两者临床价值。
选择2016-10~2018-10到医院就诊胰腺癌患者86例,其中胰周血管侵犯63例,无血管侵犯23例;男49例,女37例;年龄45~73岁,平均(60.55±6.06)岁;胰头癌80例,胰体癌6例;胰腺腺癌83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癌3例。纳入标准:(1)根据病理检查结果确诊为胰腺癌患者;(2)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肝转移或腹膜转移患者;(2)严重感染患者;(3)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者;(4)合并全身性严重疾病者;(5)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6)精神疾病者;(7)CT、MRI检查禁忌证者;(8)胰尾癌患者。
1.2.1 MRI检查
采用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1.5T扫描仪,选择体线圈,先行常规横断位自旋回波序列T1WI及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扫描,调整层厚7mm,间距3mm,扫描上腹部;确定病灶处后扫描横断位自旋回波序列T1WI及脂肪抑制序列,调整层厚为5mm,间距1mm;以患者体重1.5mL/kg剂量注射对比剂,行增强扫描。
1.2.2 MSCTA检查
采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64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检查,患者检查当天空腹,在检查前15min口服800mL清水充盈胃肠,检查时呈仰卧位,扫描横膈至胰腺钩突下层,需涵盖完整胰腺;通过高压注射器以3.5mL/s注入优维显,剂量80mL,行胰腺双期扫描,其中动脉期延迟25s,扫描胰腺上缘至十二指肠,门脉期延迟60s,扫描肝上缘至十二指肠;胰腺区层厚4mm,肝区层厚8mm,重建层厚2mm;电压120kV,电流300mA,扫描速度0.6s/层,螺距1。
1.2.3 图像处理
MSCTA图像数据重建后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通过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等方式重建病灶及周围血管图像,结合横断位进行评估,观察的胰周血管包括胰周动脉及胰周静脉。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评估,若意见不一致则上报主任医师判断。
1.2.4 评价方式
按照Lu标准分为5级,0级为肿瘤不接触血管,1级为肿瘤接触血管面积小于血管周径24%,2级为肿瘤接触血管面积为血管周径25%~49%,3级为肿瘤接触血管面积为血管周径50%~74%,4级为肿瘤接触血管面积为血管周径75%以上。
①统计两种检测方式检查胰周血管受侵犯的诊断效能,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②统计两种检测方式对不同等级血管侵犯检出率;③统计两种检测方式对不同类型血管侵犯情况检出率。
采用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采用Mcnemr检验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两种检测方式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诊断准确度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
表1 MRI检查胰周血管受侵犯的诊断效能
表2 MSCTA检查胰周血管受侵犯的诊断效能
表3 两种检测方式检查胰周血管受侵犯的诊断效能比较(%)
两种检测方式对1~4等级血管侵犯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种检测方式对不同等级血管侵犯检出率比较[例(%)]
两种检测方式对不同类型血管侵犯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种检测方式对不同类型血管侵犯情况检出率比较[例(%)]
胰腺癌中85%左右为导管腺癌,由不同分化程度的导管结构腺体组成,并伴有大量纤维间质[6,7]。胰腺癌诊治难度较大,有80%以上患者确诊时已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生存期不足6个月[8,9]。手术治疗成功率也较低,与肿瘤侵犯血管或紧密黏连限制切除肿瘤有关,造成预后较差。
MRI由于组织分辨率较高、无电离辐射及可行多序列成像等,在检出胰腺癌应用上有一定优势[10,11];但所用扫描层厚较厚,行间隔扫描,将降低肿瘤及血管间的对比度,从而降低检出率。传统CT扫描在评价血管侵犯上有较大限制,而MSCT可清楚显示肿瘤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解剖关系,并通过多种后处理技术清晰显示血供丰富肿瘤特征及与周围血管关系[12]。MSCTA是按照血液循环时间扫描血管内造影剂高峰期获得数据,通过后处理技术得到血管图像,扫描是否成功与时相选择有紧密联系[13]。本研究选择动脉期及门脉期,其中动脉期可正常显示正常胰腺组织及肿瘤的密度差,利于充分显示动脉并观察肿瘤侵犯动脉情况;门脉期则可充分显示胰周静脉,还可展示是否出现肝转移,便于术前分期。MSCTA可准确把握增强后期不同组织时间窗,利于体现病灶与正常组织或血管的密度差;提高Z轴上图像分辨率,便于重建血管三维立体结构,直观展示病灶与血管空间关系,准确显示肿瘤与血管关系[14]。胰周动脉受侵犯将更改血管形态及走形,血管重建后将观察到受侵血管出现僵直或拉伸等变化;胰周静脉受侵则表现出浸润、管腔狭窄等,当管腔出现重度狭窄或闭塞时将导致开放侧支循环。MSCTA与手术结果不相符可能原因为胰腺癌多为浸润性生长,肿瘤与血管界限模糊,周边部分浸润无法在影像中体现;胰腺癌病灶常伴有慢性炎症,引起周围血管粘连,限制诊断价值。
本研究中MSCTA诊断肿瘤侵犯胰周血管的准确度较高,可能原因为MSCTA通过后处理技术重建血管三维立体结构,清晰直观展示血管及病灶及关系,董孙根等[15]研究发现,MSCTA可100%显示胰周血管。本研究中MSCTA与MRI对不同侵犯程度及不同类型血管检出率无明显差异,说明两者均可有效检出被侵犯血管。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MSCTA及MRI检测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MSCTA诊断准确度更高,两者对不同侵犯程度及不同类型血管检出率无明显差异。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所选病例数较少,后续将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