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燕
摘 要: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上升至被寄予引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高度,同时也被誉为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作为创新创业大军中既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又极具活力的大学生群体,是中国未来创新创业的希望,也是“激发民族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的关键所在。笔者从“动态三螺旋”模式为理论指导,以本人所教授的创新创业课程为研究基础,明确企业、高校与政府相互之间紧密协作的创新创业素养培养模式。同时,从高校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大学的主体核心地位,确立以“高校主体推动、企业参与、政府体制保证”的高效、多层次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动态三螺旋; 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8-128-002
1.引言
从教育部于1999年提出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始,大学生创业浪潮持续了十几年,历经了几个阶段,到最近两年上升到了新的高峰。面对当前社会的创业浪潮与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我国如何真正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培养模式建立起来,把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渗透入各个学科之中并使之日常化、常态化;并真正把产业、高校、政府互相协作的关系建立起来,是现在我国亟须解决的一个课题。笔者从任课教师的角度出发,以所任教的某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三年级《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创新创业课程为研究基础,以学院与“广州五行集群电子商务工业园”实习基地共同合作建立的100个创业项目为蓝本,探讨从课堂启蒙学生创业意识到通过实习基地进行创业锻炼与实践再到真正走向市场的培养模式。
2.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在20世纪90年代,亨利·埃茨科维兹(Henry Etzkowitz)(1995)开始进行“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合作创新模式”的研究。他率先注意到了大学——产业——政府三方相互作用關系的重要性,主张大学应上升为与产业、政府同样重要的社会机构。在随后的研究中,埃茨科维兹(周春彦,2006)主张构建“动态三螺旋”来体现大学与产业、政府的关系,即在相互合作中保持“独特身份”,这才能成为“组织创造的兴奋剂”;同时强调“大学——产业——政府”三方都可以是创新的组织者、主体和参与者,以推动各种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埃茨科维兹认为这种发展模式可以有效的帮助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埃茨科维兹还在《三螺旋》(周春彦,2005)中非常有预见性的对“组织创新问题”作了详尽的研究,主要涉及研究中心、孵化器、科技园、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等概念。而这一切在我们中国各级政府推动的大学生创业园区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建立了诸如“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创业科技园”等帮助实现“高校创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模式。而中国的许多学者如夏人青等(2012)回顾了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同时把大学生创业政策与局面总结归纳为三个时段。而其他学者如韩美贵(2005)郑梦春(2011)匡维(2010)等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多层次地发展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如何从创业文化环境和培养优秀骨干教师队伍方面来保证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以及如何发展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和框架。
3.确立“高校为创新创业主体”的核心地位
首先,高校要练好“内功”。把创业技能与创新精神纳入高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穿插创新创业技能模块;提供教师相关的培训、资源方面的配给,应对教师给予经费、政策、资源和培训方面的支持;制定配套政策、文件,如我院《入驻创业园项目团队的管理规定》《指导教师指导与管理项目的职责》《外语学院在校学生参与创业团队的管理办法》等指导文件,针对学生的创业项目以及整个流程进行管理。
其次,大力推动日常教学真正与企业接轨,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让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机会真正走进校园,营造大力建设创新创业相关的硬件与软件。进行创新创业项目方面的尝试,大力推动日常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接轨,并鼓励教师在实践型的商务课程中与社会接轨。如我院在13级专业开展的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课程中,任课教师通过积极与基地或其他电商企业联系,聘请基地创业导师参与到课程教授以及课程实习的创业竞赛中来,创业导师在项目前期的启蒙、项目中期问题的解决与后期点评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另外在涉及前期的市场趋势与走向分析,项目中期的策划书撰写方法、与项目后期的项目点评和优秀项目评选上面都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性作用。
最后,高校需花大力气积极进行后期项目的推动与管理。在优秀项目创业团队的甄选、成果落地与向市场转化方面,继续细化优秀项目向市场转化的渠道和完善配套的管理性文件。推动优秀学生模拟项目真正入驻实习基地或企业,真正实现转化是整个模式中的重点与难点。目前高校优秀项目成功落地进入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率非常低,还不足1%。高校为创业项目提供切实的指导评估与帮助,搭建好项目从“纸上谈兵”到“真正落地”的快速通道,如指导评估、创业导师团队、拓展与基地的联系、组织开展各项电商类活动、利用基地全免费的资源与孵化模式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良好及免费的办公场所;以此同时还需要提供切实的服务,如加强与企业或基地的联系,通过各种渠道为优秀项目或团队引进初创资金, 改善创业团队融资难的问题。
4.明确企业在三螺旋的结构中处于积极参与的角色
首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中,企业通过积极参与高校日常教学、教学实践及其他活动,为其提供指导,更好地提升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技能方面的质量和水平。共建良好的校企合作,使高校创新创业技能与社会经济与市场的真正需求接轨。
其次,通过本身既有的硬、软件设施与资源,为优秀学生项目的孵化提供免费办公场地、资金与创业指导;聘请企业经理及创业导师,为创业团队及任课教师提供切实、免费的指导与评估。如我学院聘请了来自广州五群电子商务园、新航线电商服务企业的企业经理参与了实践教学环节,并参与了创业讲座、创业项目竞赛活动和其他创业环节的指导,为创业项目的前期思维训练、中期策划与后期运作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必要的资源。
最后,实现自身对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科研的需要。共建就业与输送人才通道,利用毕业实习和其他实践教学环节挑选企业所需人才,或与高校设定本企业所需要创新创业人才类型,在活动中进行选拔,实现为企业提前培养、输送必要的人才的目的。企业通过与高校联系实现共同培养学生,为自身实现人才储备与培养,并挑选相应的所需要人才。并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为本身的技术创新提供途径。
5.明确政府宏观政策保证与扶持作用
首先,从源头抓起,通过政策把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变为可能,解决学业与创业之间的矛盾。促进高校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将创新精神与创业技能的培养与其人才培养体系挂钩。鼓励高校完善创业学分管理制度、创业学生免修科目制度、相应课程的考核评定方式。从1999年教育部出台关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开始,政府所出台的措施从“导向作用”转变为“注重服务”,为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实质性的优惠扶助政策。如广东省政府于2015年12月出台《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允许在读大学生休学保留学籍从事创业活动,并明确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情况作为考核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这进一步放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在具体执行层面,政府可以出台更具体的措施来保障创新創业的实施力度。
其次,建立产业与高校创业良好的互相促进机制,使产业在创业创新浪潮中始终处于市场引领者,这就需要政府一方面制定奖惩政策激励各级企事业单位积极接纳大学生创业见习, 另一方面也要把大学生创业见习成效与创业扶持项目选择结合起来,同时对企事业单位的奖励相挂钩,使创业见习不至于流于形式。
同时,需重视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后期推进与管理,推进优秀项目向市场的转化。相较国际大学生的20%的平均创业率,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为5%(夏人青,2012)。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帮助解决大学生后期的项目如何向市场转化,即学生的项目如何进入孵化器进行市场孵化,如何引进风投资金,如何提高成功率,包括落地后对相应高校的教学奖励、成果奖励等。把高校具有市场效益与潜力成功的项目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成果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大学——产业——政府”三方相互作用、相互协作的关系中,三者需开展多层次协作关系,政府提供政策保证与扶持,高校起主要的推动作用,而校企合作是合作的基础和重要的实现条件,同时,大学上升为社会中推动大学生、企业创新创业的主要机构,在推动区域经济、大学生创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三者紧密合作,在我国建立一条“以创新创业项目驱动日常教学与学生实践”的主线,同时确立以“企业参与、高校推动、政府体制保证”的多层次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Henry.E.& Leydesdorff.L.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 Based Economies Development[J]EASST Review,1995,14(1):14-19
[2]亨瑞·埃茨科维兹,周春彦译.三螺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3]韩美贵,徐秀英.着力提高工科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12:77-79
[4]匡维.“三螺旋”理论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J]“高教探索”,2010(1):115—119
[5]夏人青,罗志敏,严军.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高教探索,2012(1):123-127
[6]周春彦.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亨利·埃茨科维兹《三螺旋》评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4):75-82
[7]郑梦春,李斌,高卫.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多层次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9: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