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兵 宋 畅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凭借庞大而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了 “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的出口产品价值和增加值均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全球生产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实现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到较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转变。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竞争优势尚显不足,面临“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发展瓶颈,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为制造业发展带来诸多阻力。当前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 “由大转强”是新时代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方面要发挥创新的力量,通过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打造完整的国内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另一方面要更高水平地参与国际分工,在国际生产合作中汲取新技术,通过行业间生产和技术关联推动制造业实现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发展。随着制造业国际生产分工日益细化,各行业通过中间品的投入产出建立生产合作网络,提高了知识扩散和技术溢出的效率,成为技术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验证中国制造业与国内和国外上下游行业以中间投入品为载体的生产关联性是否促进了行业间的知识和技术溢出,分析不同技术水平的行业在国际生产分工中实现技术升级的路径有何差异,对在开放合作中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口中间品在一国生产能力提升和创新水平提高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国别研究证明了这一影响在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均成立,其中Chandan和Sharma对印度制造业行业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中间品投入带来的溢出效应高于本国研发的作用。〔1〕因此,中间品技术溢出是发展中经济体技术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现有研究对中间品技术溢出的产生机制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行业间的生产分工中,上游行业的研发投入通过中间品渗透到下游行业,进而产生了技术溢出。〔2〕另一种是从全球生产网络角度出发,认为行业间中间品投入产出联系加速了知识扩散,促进了国际分工地位提升。〔3〕
中间投入品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程度与中间品的种类和数量有关,此外,来源地特征、中间品要素类型和中间品质量上的差异使得技术溢出效应存在一定差异性。从来源地特征方面看,来自研发水平较高、竞争力强的国家的中间投入品对下游行业能够产生激励效应和学习效应,其技术溢出效应高于其他来源地;〔4〕而从中间品要素类型方面看,中间投入品进口种类的变化有利于改善微观要素禀赋结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转型和升级有积极作用;〔5〕从中间品产品质量方面看,企业进口中间品质量的提升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创新〔6〕,且中间品质量提升引致的创新活动通过提高一般贸易企业加成率水平和国内中间品比重促进了企业国内增加值率。〔7〕
现有研究大多支持了中间品的多样性和要素技术含量对其技术溢出效应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对于中间品技术水平的刻画,相关研究大多将中间品所在行业或中间产品中所含的研发、FDI等投入作为技术溢出的来源,或从中间品质量入手,研究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少有研究直接对中间投入品的技术含量进行测度,并探究上下游行业中间投入品技术含量的变化如何通过行业间中间投入品的供给和需求影响本行业技术升级。
与本文相关的另一篇文献是制造业出口升级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在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和中间投入品技术含量的度量方法上,近年来运用较为广泛的是以Rodrik等为代表的收入指标构造法。〔8〕但这一方法在构造上的局限性也被诸多学者诟病,部分研究对产品技术复杂度做出了产品质量和生产分布上的调整,部分研究则从生产分工角度对该指标进行拓展,计算国内净技术含量。〔9〕前者对该指标的修正依旧难以剥离国家经济规模的影响,从而产生计算结果与实际的偏离,后者则更侧重将中国制造业的国内增加值从复杂的国际生产网络中 “分离”出来进行价值判断。产品空间理论问世后,Hausmann、Hidalgo等一系列研究基于能力理论并利用反射法构造了产品普遍性和国家多样性指标,用以衡量国家和产品的技术复杂性。〔10〕该方法在 “国家—产品”网络中计算技术复杂度,充分利用了国家和产品信息,降低了传统方法的设定偏差。因此,本文采用反射法计算国家和产品技术复杂度,并进行指标构造。
在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诸多研究从要素投入因素 (如人力资本的扩张)、国际溢出因素 (如FDI流入)、制度环境因素 (如技术市场发展)等方面展开。〔11〕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中国制造业积极参与国际生产分工是否有利于技术升级。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生产网络,不仅拉长了生产链的国际部分,同时也带动了国内生产链长度的增加,有利于中国整体生产结构复杂程度的提升。〔12〕目前,少有研究从国际和国内行业中间品投入产出关联出发将制造业行业置于全球生产网络的生态系统中,分析中间品垂直技术溢出对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拟从制造业国际生产网络视角出发,利用2000—2014年6分位出口产品数据和国际投入产出表计算中国制造业上下游行业中间投入品技术含量,考察来自国外和国内上下游行业的中间投入品对中国制造业产生的垂直溢出效应。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将区分国内和国外上下游行业的中间投入品技术含量,并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进行异质性分析;在指标构造上,通过测算特定国家的行业的中间投入品技术含量并利用国际投入产出表构建中国制造业中间投入品技术水平指标。
Pietrobelli提出发展中经济体参与全球生产分工可以通过四条路径实现技术升级。第一是过程升级,即通过改组生产系统或引进先进技术,更有效地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第二是产品升级,即向更复杂的产品线转移,实现单位价值的提升;第三是功能升级,指的是在产业链中收购新的、更高级的功能,如设计或营销,或放弃现有的低附加值功能,专注于高附加值的活动;第四是跨链升级,指将某一能力应用到一个新的产业链上。〔13〕中间投入品主要从生产技术复杂性、产品复杂性、功能复杂性三方面促进制造业技术升级。
制造业行业生产网络中,当上游部门的产品技术水平提升时,上游部门的技术和组织创新能够以中间投入品为载体融入下游部门生产,并对下游行业产生技术溢出。上游行业实现行业间共性技术的突破时,生产联系可以加速行业间的技术共享,下游行业在获取多样性产品或更高技术复杂度产品的同时,能以较低的研发投入实现新技术的模仿、应用和产品技术升级。因此,上游行业的中间品技术溢出有助于下游行业实现生产过程升级和功能升级,最终实现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当下游行业产品技术水平提升时,下游行业会寻求与其产品质量相匹配的上游投入品,避免由于质量错配导致本部门成本上升和生产率水平下降。下游行业产品技术的提升形成了对上游行业技术寻求的反馈,一方面使得上游行业参与了更为复杂的产品线,实现了产品升级;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上游行业内的技术竞争,促进上游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由此,中间投入品垂直技术溢出可以分为来自上游行业的前向技术溢出和来自下游行业的后向技术溢出。类比姚星等对离岸外包的生产率溢出的定义 〔14〕,本文中前向技术溢出是指中国制造业行业利用上游行业中间品进行生产进而对本行业产品技术复杂度产生影响。后向技术溢出是指下游行业向中国制造业采购中间品进而对中国制造业行业产生的垂直溢出。从国际生产网络的范围来看,中间投入品带来的前后向垂直技术溢出可以进一步分为国内行业带来的前后向技术溢出和国外行业带来的前后向技术溢出。
进一步细分生产网络范围是考虑到前后向技术的溢出效应可能会因国际生产网络的范围而具有差异性。具体来讲,国内行业间具有更便利的物流通道和更低的沟通成本,行业间生产链上的联系更为紧密,中间投入品行业间溢出效应更强。在国内产业政策的激励下,行业间共性技术的外部性得以充分发挥。中国制造业与多个国家和部门产生生产关联时,一是获取新知识和先进技术的渠道更加丰富,可通过出口学习效应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二是面临比国内生产网络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竞争效应促使制造业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但同时,在国外生产网络中实现自身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也需要突破诸多限制。一是与国外行业的技术差距带来的吸收能力的限制,导致关联部门的先进技术无法被有效吸收;二是具有先发优势的国外行业的技术垄断限制,使得我国新技术进入核心环节面临更为严苛的技术标准和竞争风险;三是参与国际分工可能带来的“低端锁定”,对高技术中间品的进口依赖可能导致本国行业自主研发动力的丧失, 最终被锁定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因而,国外生产网络的中间投入品垂直技术溢出取决于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最终的作用方向需要实证数据的验证。
Rodrik认为技术复杂度是产品的固有性质,对这一技术属性的衡量可以通过出口国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与出口国人均收入水平加权加总得到。近年来,基于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出口国人均收入水平度量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指标在现有研究中得到了拓展和广泛应用。然而在该框架下改进的复杂度指标大多难以克服这一指标构造中的缺陷,即基于国家规模加权加总的数据有可能高估高收入经济体的技术复杂度,陷入 “富裕国家出口富裕产品”的循环批评。〔15〕因此,为了避免加总数据带来的指标测度与实际的偏差,并且在国际产品生产网络中刻画产品的技术复杂度属性和国家的出口复杂度,Hidalgo和Hausmann基于能力理论利用反射法测算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指标。〔16〕这一指标构建的基本逻辑是:出口国的技术复杂度是该国出口产品所含的平均知识密度,出口产品的知识密度则是出口该产品的国家的知识密度的平均水平。抽象为数学表达式,可以得到如下循环方程:
其中,Kc代表国家的平均知识密度,Kp代表产品的平均知识密度,Mcp为国家产品矩阵,当RCAcp≥1时,Mcp=1,否则Mcp=0。通过赋予 Kc和Kp初始值并进行循环迭代,可以得到收敛解。①迭代次数为偶数时,Kp为产品复杂度。本文进行10次迭代计算后产品技术复杂度满足终止迭代条件,因此文中指标采用10次迭代的结果进行计算,后文利用14次迭代得到的产品复杂度进行稳健性检验。这里,Kc的初始值为国家c出口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种类数,代表国家出口的多样性,Kp的初始值为出口产品p的国家总数,代表产品被出口的普遍性,其表达式为:
因此,本文采用基于能力理论的反射法计算出口技术复杂度,将国家出口多样性信息融入到产品复杂度的计算之中,同时克服了基于收入指标的测量偏差。 “国家—产品”的网状结构下,产品技术复杂度包含了所有出口该产品的国家的能力信息,但这一方法的潜在缺点在于,产品复杂度的提高可能是高复杂度的经济体带来的,出口该产品的国家的复杂度可能只是随国际水平同步提升,并不代表自身具备了这一能力。因此在计算中国制造业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时,本文将中国制造业行业的出口产品集合相对于该行业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集合进行标准化处理,该指标越大说明行业内产品技术复杂度越偏离非比较优势产品集合,反映出该行业产品技术的提升,该指标越小则代表行业产品技术复杂度越接近非比较优势产品平均技术复杂度,反映出该行业产品技术复杂度的降低。
其中 Kstdi,p表示 i行业 p 产品的复杂度, Ki,p(RCAp<1)表示i行业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复杂度均值,σ(Ki,p(RCAp<1)) 表示 i行业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复杂度标准差。行业层面的技术复杂度由标准化的产品技术复杂度与行业出口份额加权加总得到。
在国际生产网络中,制造业各行业的生产不再是与单一国家单一部门的生产合作,而是投入了多国家多行业中间产品进行生产。由于各个国家和部门产品技术含量具有差异性,不同来源的中间品携带着不同国家和部门的技术成分。在中间投入品技术水平的刻画上,本文选用各国家制造业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这一指标来衡量,该指标可以充分反映中间投入品来源部门的产品集合的技术复杂性。另外,考虑到生产关联程度越高的行业,生产环节的技术关联性更高,制造业各行业所处生产链条的技术水平并不是上下游行业产品技术水平的直接加总,也取决于中间投入品来源或需求行业与本行业生产的关联程度。国际投入产出表为刻画这一指标提供了便利,各国家和行业呈现为生产上的上下游垂直关系,同时,可利用行业间直接消耗系数衡量制造业对不同行业中间投入品的需求程度。
以F表示前向技术溢出,FFOR表示国外前向技术溢出,FCHN表示国内前向技术溢出。U表示上游行业集合,UCHN和UFOR分别表示国内和国外上游行业集合,t时期中国制造业i行业的上游行业技术水平可以表示为:
其中,αimt为t时期行业i与使用上游行业m中间投入品占总产出的比重①本文考察上下游行业的中间投入品对制造业行业产生的直接技术溢出,因此选择直接消耗系数构造衡量行业中间投入品技术含量的指标。,反映两个行业之间的生产和技术联系。同样地,以B表示后向技术溢出,BFOR和BCHN分别代表国外行业后向技术溢出和国内行业后向技术溢出。②国际投入产出表提供了43个国家和地区的投入产出数据,本文指标计算中未包括中国台湾。D表示下游行业集合,DFOR和DCHN分别代表国外下游行业集合和国内下游行业集合,t时期i行业下游行业中间投入品技术水平可以表示为:
其中,γijt为t时期行业i向下游行业j提供中间投入品占总产出的比重。
在利用反射法计算产品技术复杂度指标时,本文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 2000—2014年6分位海关出口产品数据。由于贸易数据存在的噪音会对计算结果产生干扰,在计算 “国家—产品”矩阵Mcp时,对样本进行了如下处理:第一,对样本期内95%以上产品出口贸易额为0的国家样本进行剔除,以排除样本期内统计数据缺失的样本以及较少参与国际贸易的样本对计算结果产生影响;第二,对80%以上的国家都不出口的产品进行剔除,以排除样本期内不活跃参与国际贸易的产品对计算结果产生影响。此外,为了得到HS 6分位产品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对应关系,利用盛斌提供的SITC与工业行业对照关系表和联合国统计司提供的SITC—HS对照表整理得到HS 6分位产品与中国工业行业的对照关系并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国际行业分类标准进行匹配,最终得到了HS 6分位产品及其ISIC行业对照表。〔17〕
本文利用WIOD数据库提供的2000—2014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制造业行业间中间品投入产出关联,因此需要将投入产出表中19个制造业行业与国民经济行业中的31个制造业行业进行匹配。本文将两种行业数据进行部分合并处理。将WIOT中制造汽车、拖架及半拖架 (c29)、其他运输设备的制造 (c30)合并,使之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匹配;不考虑机械设备的修理和安装 (c33)。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合并;将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合并;将化学原料及化学纤维制造业合并;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合并;将通用设备制造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合并;不考虑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筛选与匹配之后,我们得到132个国家的17个制造业行业及4595类产品的出口贸易数据。
首先,为了研究中间投入品的垂直技术溢出对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影响,本文以中国制造业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为被解释变量,以中间投入品技术水平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以下面板数据模型: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其次,为了进一步研究垂直溢出对中国制造业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不同分位点的边际影响,本文构建如下面板分位数模型:
式 (15)中的X为包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右手边变量。特别地,表示因变量的无条件分位数,不同于以往的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本文选用Firpo,Fortin和Lemieux提出的无条件面板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18〕一方面,该方法具备分位数回归的优势,放宽了对随机误差项分布的假设,对异常值的敏感度小于最小二乘回归,估计结果更加稳健;另一方面,无条件面板分位数模型利用稳健估计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Recentered Influence Function)预先设定了被解释变量分位数,从而在变换 “右手边”变量时,不改变分位数的定义。①在本文的研究中,由于核心解释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需要分别引入模型进行分析。在不同的回归模型中,无条件面板分位数回归的方法保持分位数的含义不变,使得本文对国内和国外前后向关联效应的分析具有可比性。另外,本文采用Borgen的方法个体固定效应αi,进行包含个体固定效应的无条件分位数回归。
分位数的再中心化影响函数为:
由于中间投入品的前向技术溢出与后向技术溢出指标具有较强相关性,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同时便于比较不同方向和来源的垂直溢出效应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1)—(6)列分别引入各指标。为了避免异方差影响系数估计的有效性,本文均采用稳健型估计。为了尽量降低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带来的影响,本文在基础回归中使用当期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与上期关联行业技术含量进行回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变量之间的双向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从基准回归的估计结果来看,总体上,中间投入品的前向技术溢出和后向技术溢出均显著促进了中国制造业行业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分别在5%和1%水平上显著,上游行业的中间投入品技术水平提升通过产品形成环节作用于下游行业,提高了下游生产部门的技术复杂度,下游行业技术进步提升了对上游部门产品的技术需求,进而促进上游生产更高技术的产品。细分国际生产网络的范围,我们发现这一机制在国内生产网络中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前向技术溢出的促进作用更强,而国外生产网络中,这一机制表现出微弱的抑制作用,表明尽管中国制造业承接了更为复杂的生产环节,但一定程度上挤出了中国制造业自身的研发和技术创新投入,进而对中国制造业自身出口产品篮子复杂度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影响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其他因素来看,行业内企业数目的增加促进了行业竞争,有利于出口产品种类的丰富和产品竞争优势的打造,带来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升级。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份额的提升在行业层面发挥了正向溢出效应,对所在行业产生了技术渗透。人均资本和研发投入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现有研究的经验一致。
表2 中间投入品垂直技术溢出的基础回归结果
基础回归的估计结果验证了前文理论分析的判断,即中间投入品可以通过行业间的投入产出关联产生垂直溢出效应,且上游行业对中国制造业的前向技术溢出更为显著。但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层面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将增强国际和国内行业间的生产和技术联系,一方面基于自身产品价值形成的考量,需求上游行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投入品,另一方面也吸引下游具有较高技术复杂度的行业增加对本行业中间投入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利用解释变量滞后两期作为工具变量,采用工具变量GMM方法来降低可能存在的双向因果关系的影响,见表3。①本文利用解释变量滞后两期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估计时,部分模型sargan统计量未能在10%水平拒绝过度识别假设,因此统一采用一阶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我们对其他分位点进行了估计,发现国外行业的后向技术溢出在10%和20%分位点为显著的正向作用,系数分别为0.440和0.327,在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利用Anderson canon.corr.LM和Cragg-Donald Wald F统计量检验工具变量的“识别不足”和 “弱识别”问题,在拒绝 “识别不足”和 “弱识别”假设的情况下,核心解释变量的符号和显著性水平与基础回归一致。说明工具变量的选择具有合理性,且基础回归所得到的结论具有稳健性。在基础回归和工具变量法下,国外行业的后向技术溢出均不显著,说明中间品需求方更高的技术需求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制造业锁定在技术含量一定的生产加工环节,而在技术竞争中相对被动。另外,国外行业的前向技术溢出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国外上游行业更高技术水平的产品投入到我国制造业行业中时,对国内行业的R&D投入和技术创新产生了替代作用,因此尽管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复杂度随国际平均水平有所上升,但相对自身的6分位出口产品集合,技术复杂度并未显著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虽然中国制造业在国际生产网络中的参与程度不断提升,但对国际知识流动的控制能力不足,长期依赖中间投入品进口限制了自主创新的动力,不利于出口技术升级。
表3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
前文对中间投入品的行业间垂直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了各因素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均值影响的估计。为了进一步考察行业间垂直溢出对处于不同技术复杂度分位点的行业的局部影响,本文利用无条件分位数模型分别对制造业中间投入品的前向技术溢出和后向技术溢出进行分析。表4和表5中分别列示了前、后向技术溢出对25%、50%和75%分位点的行业的边际作用。
表4中前3列估计结果显示,上游行业中间投入品技术水平的提升总体上有利于下游低技术行业和中技术行业。由于低技术和中技术产品的普遍性相对较高,行业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得生产产品所需的能力,上游行业产品技术创新可以更快地被下游行业学习和吸收,而生产高技术产品所需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专有性和独有性,相关行业及行业内部均严格限制核心技术的渗透,使得高技术行业的技术升级主要依靠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此外,分位数回归的结果说明对于不同技术水平的制造业行业,其升级路径具有异质性。对于技术复杂度处于较低分位数水平的行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参与国际和国内生产网络获得中间投入品带来的技术溢出①我们对其他分位点进行了估计,发现国外行业的后向技术溢出在10%和20%分位点为显著的正向作用,系数分别为0.440和0.327,在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另一方面外资进入和研发投入均推动产品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对于中技术和高技术行业,依赖技术引进将抑制自主创新动力,不利于自身生产能力的积累和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国内行业间生产合作和技术交流以及研发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制造业产品技术的高级化。
表5 后向技术溢出的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结果
相比于基础回归,分位数模型的估计结果提供了更多细节,我们发现FDI显著提高了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均值,总体表现为正向影响,但其对不同技术水平行业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性。现有研究从FDI的来源地差异、东道国的吸收能力,以及双边技术差距等角度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异质性进行了分析,本文未对FDI上述属性进行深入探讨,但分位数回归的估计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制造业行业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外资技术溢出显著降低,由正向促进作用转为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另外,随着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企业数量的增长对行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降低。因此,中国高技术制造业行业要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规模,在生产制造的基础上加强研发创造,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
表5前3列的估计结果表明,后向溢出对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主要作用于中等技术水平的制造业行业,说明中技术行业在生产分工中获得了垂直技术溢出,推动了技术升级。但第4—6列结果表明国内和国外下游行业中间投入品技术提升对上游中国制造业行业的作用表现出差异性。其中,国内下游行业则通过后向技术溢出促进了中技术行业技术复杂度的提升,而国外后向技术溢出的估计结果25%分位点为正,但不显著,在50%分位点显著为负。我们对其他分位点进行了估计,发现在10%和20%分位点为显著的正向作用,系数分别为0.174和0.127,在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原因是,国际采购商通过发达国家的大型零售商、品牌商和代理商等利用外包网络关系将业务分包给发展中国家,驱动的生产环节主要是国内技术复杂度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因而国外后向技术溢出促进了中国复杂度较低的行业的技术升级,而中技术和高技术行业在产品技术复杂度提升过程中,国外技术溢出的作用十分有限,甚至会阻碍技术进步。
表6基于出口技术复杂度计算方法的稳健性检验
表7 基于中间投入品技术含量的计算方法的稳健性检验
前文利用解释变量上一期值和工具变量的方法对模型的内生性进行了处理,并利用无条件分位数模型进行了异质性讨论,从表2—表5的回归结果可以初步看到实证结果较为稳健。本节利用指标替换和分组检验两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证实本文的结论。
首先,在变量的计算方法上,本文分别调整产品选择集合的阈值和产品技术复杂度计算中的迭代次数,进行技术复杂度和中间投入品技术含量的再度量。在中国制造业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指标计算中,我们变换产品选择集合,对行业比较优势 (RCA)小于1.5的产品为选择集合进行标准化,再计算行业层面的出口技术复杂度。
表6汇报了基于出口技术复杂度计算方法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估计结果表明,中间投入品的前向技术溢出和后向技术溢出对于中国制造业产品复杂度的高级化具有同样的推动作用,估计系数的符号和显著性水平与表3的结果一致,本文的结论具有稳健性。在行业间前后向技术溢出指标的计算中,我们采用14次迭代得到的产品技术复杂度对各行业中间投入品技术水平进行计算。表7汇报了基于中间投入品技术含量计算方法的稳健性检验结果。无条件面板分位数回归的估计结果的系数和显著性水平与表4和表5具有一致性,表明中间投入品的技术溢出有效促进了中国低技术和中等技术行业相对自身出口产品集合的技术复杂度的提升,高技术复杂度行业的技术进步要摆脱对国外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依赖,必须在国内研发环节给予更多的人力资本支持和资金支持。
其次,本文基于行业间关联强度对中间投入品垂直技术溢出进行了分组检验。对行业间关联强度分组是考虑到行业规模和产品特性决定了部分行业在国际和国内生产网络中处于中心节点,与其他行业的关联度较高,另一部分行业则相对处于生产网络的边缘,与其他行业关联度较低。并且 Peng和 Hong〔19〕、 彭飞和毛德凤 〔20〕在行业间生产率溢出的研究中均发现行业间的经济距离和关联程度的强弱是影响行业间溢出效应的关键因素。我们利用行业间直接消耗系数的中位数将17个制造业行业进行分组回归,估计结果见表8。
从实证结果的系数和显著性来看,本文的结论具有稳健性。进一步分析国内和国外行业中间投入品技术含量对两个生产依赖性强度组别的影响,可以发现对于国内生产关联性更高的行业,上下游行业中间投入品技术的提升对本行业的促进作用更高;而与国外生产关联性更强的行业,国外上下游行业中间投入品技术升级带来的抑制作用比生产依赖性较低的行业更低。说明行业间生产联系的增强有利于行业间技术交流,便于推动更高层次的产品研发合作。国内产业政策的支持和企业间技术合作项目的开展显著增强了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有利于制造业技术升级。
本文在制造业国际生产网络的视角下考察中间投入品对中国制造业带来的垂直技术溢出。通过计算中间投入品技术含量,将关联行业的产品技术水平纳入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中,并从产品投入方和需求方两条影响路径对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机制进行验证。本文的研究区分了国内制造业行业和国外制造业行业产生的垂直溢出效应,利用无条件面板分位数模型讨论前后向技术溢出及子效应在不同技术水平的行业上表现出的异质性作用。
本文的研究发现:第一,在制造业国际生产网络下,中间投入品技术含量的提高促进了制造业技术升级。从技术溢出方向上来看,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受上游行业中间投入品的前向技术溢出的影响更大;从国际生产网络的范围来看,国内行业中间投入品的垂直技术溢出效应高于国外行业,国外行业中间投入品垂直溢出效应作用十分有限,甚至抑制了中国制造业技术高级化的发展。第二,制造业生产合作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处于不同水平技术复杂度的行业技术升级的路径具有差异性。低技术行业成本竞争较为激烈,在研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从国际直接投资和上游行业的中间投入品获得技术溢出;对于中等技术和复杂度的行业,行业规模的提升、人均资本和研发强度的增加有助于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竞争力,同时,国内上下游行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链式互动,推动中技术行业技术升级。第三,核心技术对外依赖一定程度上挤出了中国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创新。中高技术行业实现产品技术的高级化应注重提升行业间生产合作的层次,增加技术交流和研发活动的开展,通过自主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环节提升产品的技术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国际和国内行业间的生产合作与行业互动,而本文的研究发现,国内行业间生产联系是制造业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高水平国际生产合作的重要依托。因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在积极参与国际生产分工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畅通国内行业间技术沟通机制和搭建国内行业间技术互动平台,使得上游生产商及时捕捉下游行业的需求信息,促进国内制造业行业之间新技术与实际生产的高效衔接,发挥国内行业间生产关联的溢出效应,实现技术复杂度的协同提升。第二,增强高技术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国际上下游行业的技术交流,主动迎合国际技术需求进而提升高技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支持跨领域跨行业的组织创新与共性技术的合作研发,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国际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中的关联度,在国际合作中集聚比较优势和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