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治疗腹膜透析导管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2020-07-28 09:33李春胜余海峰陈孜炜单艳梅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网膜移位腹膜

李春胜 余海峰 陈孜炜 单艳梅

腹膜透析导管障碍是腹膜透析常见并发症,包括导管移位、网膜包裹、纤维蛋白堵塞等[1],是腹膜透析早期技术失败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腹膜透析拔管及重新置管的最主要原因[2]。传统方法处理腹膜透析导管障碍,方法有限,对不可逆性阻塞,或可能为大网膜缠绕,导管移位,均需重新置管[3]。而重新置管对患者身心及腹膜均存在再次损伤,患者难以接受,甚至退出腹膜透析。作者采用拔罐法处理腹膜透析导管功能障碍,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腹膜透析患者发生导管功能障碍患者82例,均为双涤纶套Tenckhoff卷曲型腹膜透析导管,全部采用手术法置入腹透导管。腹膜透析导管障碍诊断标准[3]:腹透导管移位;腹膜透析导管堵塞:表现为腹膜透析导管管腔堵塞、侧孔堵塞、网膜包裹。随机分为两组:传统法组43例,男24例,女19例;平均年龄(56±4.26)岁。拔罐法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平均年龄(53±5.29)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导管功能障碍病因:传统法组导管移位14例,导管堵塞29例;拔罐法组导管移位16例,导管堵塞23例。拔罐器采用亿方拔罐器(手拧式),由延边亿方实业有限公司生产。

1.2 方法 (1)传统法组:对便秘等功能性引流障碍,应适当活动,予以乳果糖等轻泻剂;对透出液含血性物、纤维块或网膜包裹导致的腹膜透析导管堵塞,预防性采用肝素封管(500~1000U/L)或尿激酶1万U~2万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10ml推入腹膜透析导管;在外接管处用0.9%氯化钠注射液50~60ml快速加压推入腹膜透析导管冲管;对导管移位患者,取卧位,放松腹肌,根据腹膜透析导管漂移在腹腔的位置设计复位路径,由轻到重在腹壁上通过按压振、揉等手法使腹膜透析导管回位,每5组动作1个循环,3次/d,间隔休息时[3]嘱患者直立位,做踮脚动作后,快速足跟蹬地动作。(2)拔罐法组:对便秘等功能性引流障碍,除适当活动,予以乳果糖等轻泻剂外,应用拔罐器在腹部石门、气海等穴位处拔罐,留罐约10min;对导管堵塞患者,采用拔罐器在腹部沿足阳明胃经及任脉走罐,或拔罐器拔起腹部皮肤后保持牵引并上、下、左、右抖动。对导管移位患者,可采取在导管末端所对应的腹部皮肤处拔罐,将拔罐器拔起并保持牵引,每5组动作为1个循环,做3个循环/次,3次/d,间隔休息时嘱患者直立位,做踮脚动作后,快速足跟蹬地动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1袋(2000ml)腹透液进液时间,出液时间,腹部X线平片评估腹透导管位置,导管恢复进入真盆腔内为导管复位。

1.4 疗效评价 痊愈:腹透液进出通畅,2000ml腹透液放进和放出腹腔均不>10min;或腹透导管移位复位;有效:2000ml腹透液放入和或放出腹腔时间<30min;无效:腹透液进或出>30min,需手术重置导管。两组分别统计痊愈及有效例数之和为总有效例数,与两组各自总人数比值作为两组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腹透导管复位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腹透导管复位率比较

2.3 两组临床转归比较 传统法组再次手术14例,其中8例行腹膜透析导管复位+固定术,6例因大网膜包裹,行腹腔镜下网膜剥离+网膜悬吊术;退出腹透5例,其中3例转血透治疗,2例肾移植。拔罐法组再次手术6例,其中4例行腹膜透析导管复位+固定术,2例因大网膜包裹,行腹腔镜下网膜剥离+网膜悬吊术;2例退出腹透转血透治疗。拔罐法组再次手术率低于传统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腹膜透析导管障碍多与透析导管置入位置不当有关,开放小切口手术、经皮穿刺或套管针技术难以确定原因,腹腔镜和床旁X线检查有助于确定原因。腹膜透析导管障碍常见原因包括血块、纤维蛋白凝块堵塞、网膜包裹、腹腔粘连形成小套袋包裹腹透管,以及导管堵塞、导管移位、功能性引流障碍等[3]。

本资料结果显示,拔罐法组腹透导管功能完全恢复率及总有效率高于传统法组,提示在解除导管堵塞、改善导管功能性障碍等方面,拔罐法优于传统法。其作用机制考虑与以下可能有关:拔罐法时在石门、气海处拔罐可刺激局部穴位,该穴均为任脉穴位,主治脘腹胀满、绕脐疼痛、大便不通等[4]。具有理气消胀,通经止痛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拔罐可通过局部机械刺激兴奋拔罐局部各种感受器,进而兴奋不同的神经纤维,至此,拔罐给予的良性物理刺激转化成生物有效电信息,该信息一方面传至中枢的不同水平,经整合后再沿下行纤维传出,调节相关内脏组织的功能,另一方面可通过局部发射弧而发挥调节作用[5-6]。局部拔罐可起到促进胃肠蠕动作用,在胃肠有序的自上而下的蠕动过程中,覆盖在肠管上的网膜可发生位移,使包裹导管的网膜移位,从而解除网膜的包裹,使导管恢复通畅。

腹膜透析导管移位发生率达20%左右[7]。其原因可能与腹透管浮力作用、体位因素、置管方式、脏器影响等有关[8]。本资料结果显示,拔罐法组导管移位复位率(75%)高于拔罐法组(42.9%),提示拔罐法对导管复位具有良好作用。应用拔罐法复位导管,受到腹壁悬吊法建立免气腹腹腔镜手术启发,后者通过腹壁单点或多点悬吊扩大腹腔空间为腹腔镜手术创造良好的手术空间和视野。因此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拔罐法通过罐内负压吸引腹壁,并持续向外牵引,可造成类似悬吊法扩大腹膜与肠壁间的空间,降低腹膜与肠壁间的机械障碍,有利于导管向下复位至盆腔,另外通过拔罐促进肠道蠕动附着在肠管上的腹透导管可被向下带动,有助于导管的向下复位。配合以踮脚,并快速蹬地动作,使导管末端产生一向下的加速度,更有利于导管向下复位,因此复位率较传统法组提高。拔罐法组再手术(15.4%)低于传统法组(32.6%),提示通过拔罐法,有效改善导管堵塞、移位、网膜包裹、功能性引流障碍等情况,降低再次手术率,减少医源性伤害。

综上所述,拔罐法在解除腹透导管障碍方面优于传统法组,明显提高腹透导管复位率、降低再次手术率、减少腹透退出率,明显降低对患者身心及腹膜的再伤害,最终提高腹透患者生存质量,且属无创操作,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网膜移位腹膜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保留大网膜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18F-FDG PET/CT联合CA125、HE4在诊断复发性卵巢癌及其腹膜转移预后评估的价值
常规超声及弹性成像在大网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丹参酮ⅡA对腹膜透析患者慢性炎症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