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子
【摘要】微课是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其通过短视频的形式,有效整合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带来了新的突破口。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引入微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突破阅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针对此方面的探索,以期望让学生爱上阅读课堂,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关键词】微课;阅读教学;有效运用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目标更加多元化,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引入微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功能,有效整合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突破阅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微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论述如下:
一、微课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有效运用
(一)点燃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容易对课文的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望而却步,进而失去阅读和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小学阶段的课文往往又有很多知识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予以传授。因此,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有效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课文的主动学习需求。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利用微课的方式,合理创设有趣有效的语文情境,可以在不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喧宾夺主的同时,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探究新知。
例如,笔者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一课时,因为班上大部分学生是没见过丁香花的,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某类植物会被赋予某种品格,为此,笔者制作了一段微课:伴随着轻灵悦耳的音乐,梅花、兰花、菊花等植物依次出现,教师根据其特征依次讲解其背后被赋予的品格,剪雪裁冰、傲骨高洁的梅花,空谷悠放、优雅贤达的兰花,历经风霜、高风亮节的菊花等,逐渐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中,最后丁香花的视频出现了,一串串的丁香花像一团团淡紫的绒球,在阳光优美的线条中荡漾,更是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学生深深沉浸在课堂中,想了解丁香花及其被作者赋予深意的学习欲望瞬间点燃。短短几分钟的微课,既讲解了知识点,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课文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语文书上的课文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知识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有时会不自觉地对课文涉及到的知识点一一讲解,很容易陷入面面俱到的教学困境中,无法突破教学重难点。针对此情况,利用微课来辅助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微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重点突出,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核心部分来进行,力求将知识点分析通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微课,既可以在课堂上将教学重难点作为核心点予以突破,也可以作为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方式对教学予以完善。
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小说单元,因为小学生对小说这一文体相对较为陌生,而每篇小说背后的内涵又是学生较难分析透彻的,为此,在这一单元,笔者制作了几个微课帮助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进入单元学习的开始,围绕小说的概念和特点制作了一个微课,充分说明了小說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同时明确了学习小说需要注意的事项。在学习《穷人》时,围绕小说三要素制作了微课,这一微课放在第一课时,以复习《桥》的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三要素对小说进行阅读鉴赏,教导学生学会剖析小说的深刻内涵,也使学生能更深入理解《穷人》这篇课文。在利用微课多方位巩固对知识点的学习后,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与感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阅读效率得到了有效保证。
(三)打破阅读与作文之间的壁垒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少去关注阅读与作文的内在联系,很难将课文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为此,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利用微课,打通阅读与作文之间的壁垒。在进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你,真好》的作文教学时,笔者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教导学生学会围绕中心选材。为此,制作了《围绕中心选材》的微课,以《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篇课文为切入,带领学生回顾了不同的选材方式:《少年闰土》所选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则是选择了能突出伯父个性的几个情节,两种选材方式都各有特色。第二课时主要是针对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表达出真情实感,主要回顾了《少年闰土》中闰土捕鸟等动作描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女佣阿三等人的语言描写。两个课时都利用微课,建立了阅读与习作的链接,一方面让学生对本单元主要课文的知识点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层层推进地让学生学会通过一件事或几个片段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四)搭建课堂与课外的桥梁
微课之“微”,在于其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小视频的形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学生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自主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独立于课堂外的微小课堂,或设计成趣味课堂放在课前吸引学生先行思考;或将课文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或简要概括课外文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搭建起课堂与课外学习的桥梁,让学习更为系统有效。例如,笔者尝试将重温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革命单元的点面结合知识点,在单元结束后制作了微课,让学生继续巩固,并在最后播放了一段战争的视频,吸引学生自己动笔用语言表达出来;在小说单元,笔者将新蕾出版社国际大奖系列的部分小说制作成了微课,简要介绍了小说的写作背景、概要等。这些尝试都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感悟
将微课这一教学形式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笔者在本学期重点尝试了将微课与阅读教学相结合,通过教学实践证实了微课的有效性。但新兴的教学形式是很容易被滥用的,如何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利用好微课,仍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还需有更有激情、更有毅力地投入到对微课的探索利用中,让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能大放异彩,学生能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真正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周国英,马汉波.让“微课”点亮课堂教学活力[J].中国农村教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