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四逆汤加味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

2020-07-27 05:56许莹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原发性证候针灸

许莹

(航天中心医院,北京 100039)

原发性痛经是中青女性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经期下腹部疼痛,反复发作,严重时可致晕厥或虚脱,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1]。 目前西医尚缺少完全治愈的方法,仅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止痛药物,可暂时缓解疼痛症状,但此类痛经症状与月经周期有关,极易反复出现,且长期服用西药容易对肝、肾和消化系统产生损伤。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治疗模式的不断丰富,有学者提出中医是原发性痛经重要的补充疗法,中医理论认为该病与寒凝、气滞血瘀关系密切[2],治疗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主。 目前对于该病中医疗法以温针灸、 中药汤剂等治疗方法多见,有着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及安全性高的特点[3],将二者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更佳。 故该次2017年1月—2019年12月间选择该院原发性痛经患者86例,探讨温针灸联合四逆汤加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符合中西医诊断的原发性痛经患者86例作为观察对象,入组前患者阅读知情同意书,并签字配合研究,年龄在16~29岁, 病程在4~12年,BMI在17.93~24.56 kg/m2,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布洛芬)和观察组(温针灸+四逆汤加味),两组间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纳入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辨病及辨证标准,西医诊断参照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妇科学》;该次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患者基本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代谢异常者;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或妇科恶性肿瘤者;特殊人群,围绝经期女性和精神障碍病史;对中药或中药成分过敏者;有皮肤性疾病或皮肤破溃、感染者;有药物戒断史和成瘾史。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s)

组别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年)平均BMI(kg/m2)对照组(n=43)观察组(n=43)t 值P 值22.32±4.1522.16±4.080.8510.2696.21±2.386.37±2.590.7410.31520.45±2.1620.58±2.210.5490.420

1.2 治疗方法

入组患者均进行健康教育, 改变日常生活方式,平素避免凉、冷及刺激性食物,月经来之前5 d 避免接触凉水或凉水果,调整作息,加强B 族维生素摄入。 对照组采用布洛芬治疗,月经开始前1 d 开始服用布洛芬缓释片200 mg/次口服,2 次/d,直至月经结束;观察组采用温针灸联合四逆汤加味治疗, 温针灸选穴:三阴交、地机、血海、太冲、合谷,针刺前揣穴并按压5 s,常规皮肤消毒,将1.5 寸毫针垂直缓慢刺入,以患者得气(酸、麻、胀)为度,行平补平泻手法,持续30 s,同时将1.5~2 cm 艾柱从针柄插入并固定、点燃,每穴1 壮,以皮肤感觉温热为度,灸20~30 min/次,1 次/d;四逆汤加味组方:当归12 g、桂枝9 g、芍药9 g、细辛3 g、炙甘草6 g、通草6 g、大枣8 枚,随证加减,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气滞者,加法半夏、香橼、陈皮;不寐者,加首乌藤、远志、茯神,将上述药物混合在该院自动煎药机煎煮,共煎取400 mL(2 袋),1 付/d,分早晚各服用1袋,持续2 个月经周期。 期间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不良反应状况,若有严重不良反应,可暂时退出研究过程。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评价中医证候的变化,包括经期小腹疼痛、乳胁胀痛、形寒肢冷、经色紫暗等,采用0分(无)、2 分(轻度)、4 分(中度)、6 分(重度),计算总积分,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痛经程度。 显效:痛经及其他症状基本消失, 持续3 个月以上, 中医证候减分率≥75%;有效:痛经程度较之前改善,其他症状缓解,持续3 个月以上,中医证候减分率≥50%;无效:痛经及其他症状未太大变化,中医证候减分率<50%。 比较两组间的有效率。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1 个月及治疗2 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来评价痛经程度,采用0~10 分制,0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剧痛,中间表示不同程度疼痛,由患者自主作答,不得加以任何干扰。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计算数据, 正态性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 检验;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方差分析(LSD-t 检验);临床疗效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有效率76.74% 低于观察组有效率9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中医证候

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后经期小腹疼痛、乳胁胀痛、形寒肢冷、经色紫暗评分降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治疗后乳胁胀痛、形寒肢冷、经色紫暗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比较[(±s),分]

注:经t 检验,与治疗前比,aP<0.05;与对照组比,bP<0.05

组别时间点经期小腹疼痛乳胁胀痛形寒肢冷 经色紫暗对照组(n=43)观察组(n=43)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3.41±1.23(1.54±1.01)a 3.50±1.37(0.87±0.46)ab 2.98±1.37(1.23±0.84)a 2.86±1.41(0.61±0.35)ab 2.45±1.10(0.91±0.68)a 2.53±1.03(0.57±0.42)ab 2.68±1.23(1.06±0.89)a 2.73±1.31(0.57±0.45)ab

2.3 VAS 评分

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1 个月、治疗2 个月VAS评分降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治疗1 个月、治疗2个月VAS 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 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 评分比较[(±s),分]

注:经LSD-t 检验,与治疗前比,aP<0.05;与对照组比,bP<0.05

组别治疗前治疗1 个月治疗2 个月F 值 P 值对照组(n=43)观察组(n=43)t 值P 值4.35±2.134.26±2.070.1990.843(2.31±1.42)a(1.28±0.87)ab 4.0560.000(1.39±0.68)a(0.65±0.41)ab 6.1110.00027.25959.4740.0000.000

2.4 安全性分析

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及随访,期间对照组2例腹部不适,2例纳差;观察组3例恶心,调整服药方式后(餐前口服改为餐后口服)消失,1例皮下血肿,土豆片按压后消失,其余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

3 讨论

月经是女性特有的一种生理现象,可出现激素水平的变化和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大部分患者会伴随痛经症状。 据报道[4]全球约80%的女性都曾有过痛经的困扰,虽不能致命,但下腹及腰骶部疼痛、月经不调,给患者心理和躯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部分女性痛经症状可伴随整个生育阶段,疼痛随月经周期而发作,工作和学习能力明显下降,增加了社会和家庭负担[5]。 近年来女性痛经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随着女性医疗卫生意识的增强,妇科门诊的就诊人数也随之增多。 在我国原发性痛经占痛经人数的50%以上,患者无器质性病变,与内分泌失调、子宫活动及缺血状态有关。 目前临床上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很多,尤其以中医最为擅长, 历代中医家积累了几千年的经验,痛经的中医治疗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汤剂、温针灸等特色疗法,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多靶点、多环节来恢复患者阴阳平衡的状态[6]。

根据经期疼痛的病变特点,中医称该病为“经行腹痛”“痛经”。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首次提出“痛经”的病名,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分析,认为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与“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有关。 患者或禀赋不足,或劳伤气血,或后天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外感寒湿之邪,凝滞胞宫,冲任、胞宫失于儒养以致痛经[7]。 故中药治疗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主,当归四逆汤源于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有养血散寒、温经通脉之功效,方中当归养血、和血,为君药;桂枝温通经脉,芍药益阴和营,二药相伍,调和营卫为臣药;细辛解表散寒,通草通脉为佐药;甘草、大枣健脾和中,为使药,上方诸药合用正符合了“痛经”的病机特点。

中医治疗原则中“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十分明显, 需要短时间内缓解疼痛,以恢复正常工作和学习。 针刺是治疗痛经的特色方法之一,其治疗历史悠久,应用于痛经可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产生止痛的疗效[8-9]。 “温针”之名首见于《伤寒论》,将艾灸与针刺的治疗特点相结合,既发挥了穴位的经络刺激效应, 又起到了艾草的温经散寒、通络之功。 目前郭李燕等人[10]发现将温针灸与四逆汤加味应用于原发性痛经,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该次研究将温针灸与四逆汤加味联合,发现观察组在临床疗效、 中医证候及VAS 评分上均优于对照组,说明了温针灸联合四逆汤加味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显著,降低中医证候和疼痛程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原发性证候针灸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