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
(山东省平邑县人民医院,山东临沂 273300)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为妇产科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发病和妊娠、分娩因素密切相关;比如在分娩的影响下,易导致孕产妇的盆底组织受到损伤,还易发生盆腔器官脱垂;如果产后盆底损伤没有得到有效恢复,会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及盆底器官脱垂等并发症, 从而严重影响产妇的产后康复效果。为了使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得到有效医治,需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1-2]。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表示,预防性盆底康复治疗方法的应用,可促进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的改善, 并降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进一步促进患者产后康复[3-4]。 鉴于此,该课题将该院于2018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其目的是分析探究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取产后预防性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该次一共纳入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80例,均知情签署相关医治同意书,且均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此外,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严重精神障碍及不配合该次实验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中,年龄跨度为25~39岁,平均年龄为 (30.8±1.2)岁; 孕周为38~42 周, 平均孕周为(40.5±0.3)周;阴道分娩18例、剖宫产22例。 对照组40例中,年龄跨度为26~38岁,平均年龄为(30.9±1.1)岁;孕周为38~42 周,平均孕周为(40.6±0.2)周;阴道分娩19例、剖宫产21例。 在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的价值。
1.2.1 对照组 该次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即实施常规训练康复治疗方法,合理应用阴道哑铃,对患者进行缩肛运动指导训练,使患者的肌肉系统收缩功能有效唤醒;与此同时,对患者进行盆底肌肉系统训练,1 次/d,15 min/次, 将训练治疗时间维持在3 个月。
1.2.2 观察组 该次观察组患者采取产后预防性盆底康复治疗方法,涉及的具体内容如下。
(1)臀部训练。 指导患者平躺于病床上,缓慢进行臀部肌肉收缩练习,将双腿夹紧,在感觉到阴道有上提感为宜,每一组动作维持在10 s,反复进行4 次练习。
(2)胯部训练。 对患者进行指导,缓慢外转臀部,然后对臀部进行朝上提拉,并行扭胯动作,使胯部朝一侧维持倾斜,每组动作维持在10 s,重复进行4 次练习。
(3)全身训练。 指导患者保持站立位,然后有意识地将盆底肌肌肉放松,然后进行下蹲、起立训练。
(4)提肛训练。 指导患者通过小步与大步跳跃,原地冲刺等方式,进行提肛动作练习;产后1~6 周以臀部、胯部训练为主,将每次训练的时间维持在15 min左右,3 次/d;产后7~11 周,则以臀部、胯部以及全身训练为主, 将每次训练的时间维持在20 min,3 次/d;产后第12~16 周,则指导患者进行臀部、胯部、全身以及提肛训练,将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20 min,3 次/d。
此外,两组进行康复治疗3 个月后,比较康复治疗效果[5-6]。
(1)康复疗效标准:①显效:经积极治疗后,患者的盆底肌收缩自如,可持续对抗能力强,可维持>5 s,机体抵抗力好;②有效:经积极治疗后,患者的盆底肌收缩能力理想,可轻微对抗,次数为2~4 次,时间可维持2~4 s,机体抵抗力较好;③无效:均达不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为前两项有效率之和,即: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2)比较两组治疗后盆底肌力情况,I~V 级,级别越好,代表患者的盆底肌力越好。
(3)比较两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
(4)根据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心理症状进行评分;评分越低,代表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越轻[7-8]。
该次使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数据采取(±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数据采取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康复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5.00%,与对照组的75.00%比较明显更高,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在康复疗效方面的比较[n(%)]
经积极治疗后,观察组40例患者,盆底肌力I 级2例(5.00%)、II 级4例(10.00%)、III 级8例(20.00%)、IV 级15例(37.50%)、V 级11例(27.50%);对 照 组40例患者, 盆底肌力I 级10例(25.00%)、II 级12例(30.00%)、III 级14例(35.00%)、IV 级4例(10.00%)、V 级0例(0.00%)。 结合数据可知,观察组盆底肌力改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283,P<0.05)。
观察组40例患者,发生压力性尿失禁2例,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发生11例,发生率为27.50%;结合数据可知,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73,P<0.05)。
观察组,治疗前HAMA 评分为(19.7±1.3)分、治疗后为(7.6±1.1)分;治疗前HAMD 评分为(17.6±2.1)分、治疗后为(8.3±1.2)分;对照组,治疗前HAMA 评分为(19.1±1.5)分、治疗后为(12.8±1.2)分;治疗前HAMD评分为(17.4±2.3)分、治疗后为(13.0±1.1)分。 结合数据可知, 观察组治疗前HAMA、HAMD 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3、1.248,P>0.05);经积极治疗后,观察组上述两项心理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239、7.245,P<0.05)。
女性盆底功能性障性疾病会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 对于该类患者,产后如果康复治疗效果不佳,则易诱发一系列并发症, 常见的有压力性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以及焦虑抑郁等。 为了改善女性盆底功能性障碍疾病患者的身心健康,促进产后康复,采取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非常关键[9-10]。
临床以往针对女性盆底功能性障碍疾病产妇采取的常规康复方法较为片面,缺乏针对性,因此在改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方面效果不佳,因此不宜提倡使用。 而在该次研究过程中,针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患者,重点提到产后预防性盆底康复治疗方法的应用,包括对产妇实施臀部训练、胯部训练、全身训练以及提肛训练方法, 并且这些康复治疗训练方法的应用,需分时段进行,其中产后1~6 周主要进行臀部及胯部训练; 产后7~11 周则在臀部及胯部训练的基础上,配合全身训练;产后12~16 周,则进一步添加提肛训练。 对于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治疗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患者产后盆底肌力功能的改善,并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7-8]所以,初步建议,产后预防性盆底康复治疗方法的应用具备可行性及有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次研究期间,针对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患者,重点提到产后预防性盆底康复训练方法的应用,结果显示患者的康复总有效率高达95.00%, 明显高于采取常规康复治疗的对照组的75.00%;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力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仅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0%;从中可知,产后预防性盆底康复训练方法的应用价值颇高,这与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相似,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表示,采取预防性盆底康复训练方法,患者的盆底肌力改善效果明显,且可降低压力性尿失禁及盆底器官脱垂等并发症的发生; 其中, 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可降低在10%以下[11-12],该次观察组的5.00%<10.00%,说明预防性盆底康复训练方法的应用价值颇高。 此外,在预防性盆底康复治疗期间,还有必要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对疾病、医治方案的了解程度,然后进行心理疏导及健康宣教,提高患者配合度,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针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产后预防性盆底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力,降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因此,具备在临床医治工作中推广及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