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针刺疗法对中枢性面瘫康复治疗的应用价值和患者不良反应率分析

2020-07-27 05:56许婧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枢性面瘫面神经

许婧

(苏州工业园区星湖医院,江苏苏州 215000)

中枢性面瘫临床症状为口角歪斜、流涎,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不但影响患者的容貌,也会危害患者的心理健康。 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的面瘫程度较小能够自行恢复,若是病情较重则会影响患者的吞咽功能,甚至引发肺炎、误吸等一系列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2]。 对于面瘫的治疗而言,临床通常以营养神经和能量支持对症治疗为主, 但是实际应用效果不显著,为此需探寻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文摘选时间段在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 将在该院接收并实施治疗的面瘫患者5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旨在对中枢性面瘫患者实施针刺疗法后,分析其对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接收并实施治疗的面瘫患者5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以平均分组的方式分成了两组,每组25例患者,针刺组中的男性患者为19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区间在41~72 周岁间,平均数为(56.50±3.11)岁;病程期间在(5.00±0.50)个月。 基础组中的男性病患为13例,女性病患12例;年龄区间在40~71 周岁间,平均数为(55.50±2.85)岁;病程期间在(4.62±0.27)个月。参与研究的50例患者均自愿参与到该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同质性。

1.2 方法

基础组中的患者展开常规的对症治疗,口服胞磷胞磷胆碱钠胶囊(规格0.1 g,国药准字H20020220)治疗,3 次/d,200 mg/次, 同时口服甲钴胺片 (规格500 μg,国药准字H20143107)治疗,1 次/d,0.5 mg/次。 随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针刺组中的患者实施针灸疗法,穴位选择如下所示:主穴是顶颞前斜线下2/5,面部局部取穴;配穴则是远端穴位:合谷穴,内庭穴,之后选择患侧的三阴交穴、极泉穴、尺泽穴、委中穴、迎香穴,地仓穴、颊车穴、颧髎穴等。对于有吞咽功能障的患者而言,其应该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刺翳风穴,风池穴,完骨穴3个穴位;对于有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而言,需要增加对廉泉穴与八邪穴进行针刺治疗;对于有足内翻的患者而言,需要增加对照海穴进行针刺。在临床针刺的治疗过程中, 需要指导患者选取合适的体位,之后对需要针刺的部位展开消毒措施,选择毫针针刺(0.25 mm×40 mm),主要的手法为提、插、捻、转,进针的尺寸大约为10 mm,进针后停留10 s,待得气之后需留针30 min[3-4]。 另外需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其实施简单的康复锻炼,包括指导患者进行睁、闭眼、皱鼻、微笑以及吹口哨和皱下巴一系列的运动,从而使患者能够面肌运动方向施以反向的阻力,进而促进肌肉与面神经功能的锻炼;也可以应用表面肌电图仪进行康复运动,主要是展开特定性的练习,包括眼部护理、震动训练以及推拿训练、 减轻连带运动等一系列的训练,通过双通道肌电图反馈可以将患者的面部肌肉信号反射到电脑屏幕中,进而患者可以观察到这些电势变化,同时用耳朵接收声波信号反馈,通过对比双侧面部信号进行纠正训练过程中发生不对称的面部运动现象,每月展开2 次或者4 次训练,并告知患者需在家中面对镜子展开反复的训练,以有效恢复面部神经功能。 参与研究的两组患者均需持续治疗2 个周期,1 个周期为14 d,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内容和患者的恢复情况。

1.3 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主要分为3 个部分,其中治愈代表患者的面瘫状基本消失,脸部恢复正常。 有效则代表患者面瘫症状改善显著,且在持续好转中。 无效则代表患者的面瘫症状没有出现明显的好转,甚至还有加重的趋势。治疗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00%。另外需依据H-B 面神经功能分计量表、 面部残疾指数(FDI)和改良Barthel 指数评价患者经过治疗后的面神经功能,面瘫程度以及自理能力[3]。

1.4 统计方法

把针刺疗法对中枢性面瘫康复治疗的不良反应率等数据输入到SPSS 21.0 统计学软件之中, 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t 检验;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等数据以计数资料(%)表示,组间的数据对比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

通过研究可知:针刺组中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与自理能力评分数据高于基础组的数据评分,而在面瘫程度评分上,则是针刺组数据低于基础组数据,但3项临床数据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s),分]

表1 2 组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s),分]

组别神经功能评分自理能力评分 面瘫程度评分针刺组(n=25)基础组(n=25)t 值P 值74.03±7.8564.11±5.018.06520.001078.03±3.4963.84±3.0611.08270.000114.72±3.4218.66±4.055.04010.0068

2.2 2 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对于治疗效果而言, 针刺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2.00%(23/25); 基础组患者的有效率为76.00%(19/25)。 即前者数据比后者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 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数据对比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后,其中针刺组中出现疼痛的有1例, 不良反应占比为4.0%(1/25);而基础组出现心慌胸闷2例,恶心呕吐3例,疼痛2例,不良反应占比为28.00%(7/25),基础组的不良反应占比显著多于针刺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25,P=0.0061<0.05)。

3 讨论

中医认为引起面瘫的主要原因是风寒侵入患者的阳明经和少阳经,使患者的气血不能正常运行造成的,而现代医学认为中枢性面瘫主要是患者的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囊皮质脑干束等面神经核等神经通路受到了损害,同时累及了支配面神经的中枢部分,进而使得面肌发生功能性瘫痪,目前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5-6]。中枢性面瘫治疗从属“中风”范畴展开治疗,在发病之后,其应该以补气活血、通经络治疗为主。 针灸属于中医技术的一种,对面瘫的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在实施针刺治疗的时候需遵循“面口合谷收”与“治痿独取阳明”为依据,同时以患者的临床病情为基础制定治疗方案,即选取患者以顶颞前斜线下2/5,面部局部取穴为主,根据患者的自身病情进行适当增加配穴针刺治疗,以实现对症治疗的效果,同时在针刺的时候需严格掌握每个穴位的“得气”标准,以提插捻转的手法对患者的穴位进行刺激,进而实现疏通经气的目的。 经过该研究得知:针刺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2.00%;基础组患者的有效率为76.00%;前者数据比后者优异(P<0.05)。 同时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后,其中针刺组不良反应占比为4.0%(1/25);而基础组不良反应占比为28.00%(7/25),基础组的不良反应占比显著多于针刺组, 组间数据比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425、P=0.0061<0.05)。 当前对于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均需要以治疗效果、治疗安全为主要目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常规的药物对症治疗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其长期效果并不显著,也会增加患者的治疗周期,进而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而该文中应用的针灸治疗方法,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帮助其恢复肌肉运动,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综上所述,采用针刺疗法对中枢性面瘫的患者展开治疗,不但能够大大提高治愈率,也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面瘫程度,进一步恢复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猜你喜欢
中枢性面瘫面神经
针药并用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痛觉和感觉阈值的影响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冰毯联合冰帽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护理体会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