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梦璐 吉标
20世纪60年代,苏格兰部分小学尝试开设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等外语课程。然而,由于师资缺乏,教学方式不当,相关支持条件不足,这些尝试并不成功。80年代末,苏格兰教育部门开始将外语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并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与实践,苏格兰中小学外语课程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显著成效。回顾苏格兰中小学外语课程发展的历程,剖析课程改革的特点、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可以为我国基础教育外语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苏格兰位于大不列颠岛的北部,虽然隶属于英国,却拥有相对独立且完整的教育制度与体系,且其教育水平与质量较高,在世界享有一定盛誉。30年来,苏格兰紧跟国际外语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推进本地区中小学外语课程改革中积极探索、推陈出新。苏格兰中小学外语课程设置及改革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实验探索阶段(1989—1999年)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和欧洲一体化的迅速推进,外语教育开始引起苏格兰社会各界的重视。经过前期大量调查和系统论证,苏格兰教育部于1989年1月颁布了《1178号通知》,提议从小学开始增设一门欧洲语言课程,并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实施计划。随后,教育部在全国确定了6所实验学校,自小学六年级起开设外语课程,法语和德语任选其一。[1]苏格兰中小学外语课程实验由此拉开帷幕。次年,另有6所学校加入了该项目,实验范围进一步扩大。至此,在全部12所学校中,开设法语的学校增至6所,开设德语的学校有4所,开设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的学校各1所。[2]
1993年,苏格兰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推广外语课程,由各学校自主决定开设语种以及课时安排。此后,苏格兰各郡中小学纷纷响应,陆续开设外语课程,并将其作为学校的主要科目之一。截至2000年,苏格兰大部分中小学均已开设外语课程,课程由小学六年级延伸至中学四年级。[3]此阶段为了满足外语课程开设对师资的大量需求,苏格兰教育部先后多次组织教师培训工作,5000多名外语教师接受了教学技能的培训。[4]
自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经过近10年的实验与探索,外语课程在苏格兰中小学的地位已基本确立。这一阶段各学校以单一语种教学为主,主要涉及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1999年,苏格兰皇家督学署对全国42所中小学进行了随机抽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校的外语教学质量达标,中小学生对外语学习具有较高热情与积极性。这表明苏格兰中小学外语课程设置取得初步成功。
2.逐步成熟阶段(2000—2010年)
在外语课程推进的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些地区和学校仍然无法开齐、开满外语课程,个别学校的外语教学方法与模式相对落后,效果不甚理想。基于此,苏格兰外语教育工作小组召集专家开展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于2000年制定了新的外语课程目标,并提出具体实施建议。该工作小组明确了外语教学“一个学生都不能少”的理念,将外语学习列为中小学生的基本权利;同时,教育部门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加快对职前教师教育以及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体制的改革与创新。[5]苏格兰教育部很快做出积极回应,并颁布了《外语教学:5—14岁国家课程改革指导方针》,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外语课程目标,指出课程内容在关注深度的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广度,课程内容设置既要考虑不同学段之间的连贯性,也要统筹与其他学科的内在一致性,保证在充分尊重知识内容逻辑、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不断获得阶段性进步。[6]同时,该文件对小学六年级至中学四年级的外语课时和教学计划提出明确要求,设定了学生在语言基本技能方面需要达到的目标,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教学评价标准。[7]至此,外语课程被正式纳入苏格兰中小学课程体系,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
2004年,苏格兰在全国发起了卓越课程(curriculum for excellence)改革,旨在建立一个连贯一致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卓越人才。此次改革将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分为八大领域,即表达艺术、健康与幸福、语言、数学、宗教和道德教育、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科学技术。其中,语言领域强调改变单一的教学内容,提倡多元语言学习,将古典语言(即拉丁语和古希腊语)、盖尔语、英语(即母语)以及外语等纳入语言课程体系。[8]2009年,苏格兰教育部又颁布了《卓越课程:外语课程的经验与结果》,具体阐述了新的外语课程改革目标,制定了新的课程评价标准。[9]苏格兰中小学外语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
总之,这一阶段苏格兰中小学外语课程设置日益规范,教学方式趋向多样化,注重趣味性的同时,也关注对语言技能的训练,外语教学逐步走向成熟。但是,在卓越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国家学分认证制度的调整,学生选修科目数量减少,导致不少学生放弃学习外语,转而选修诸如经济、物理等更加热门的学科,外语课程在中小学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3.深化改革阶段(2011年至今)
为了更好地推进卓越课程改革,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外语人才的需求,苏格兰政府于2011年9月成立了国家语言工作小组。该工作小组对中小学外语课程实施状况进行了调研与综合分析,于2012年5月发布了外语课程改革方案《苏格兰外语课程:1+2方法》(下称“‘1+2’新政”)。该方案提到,有必要改变中小学阶段单一语种的外语课程模式,实行双外语教学,以增强学生外语学习的灵活性与丰富性。方案指出,“1+2”新政的目的是贯彻卓越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通过课程改革达成新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备以下四种能力的人:成功的学习者——能够反思语言的习得过程,总结外语学习的经验,为未来其他语言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自信的个体——通过教师帮助获得成功的体验后,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相关语言与他人互动;有效的贡献者——能够运用相关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适应独立工作和团队合作等多种工作形式;有责任心的公民——不仅具有国家观念,还具备全球合作与发展意识。[10]“1+2”新政还规定,除了母语(L1)以外,所有苏格兰学生应该在一年级开始学习第一门外语(L2),五年级起学习第二门外语(L3)。[11]对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而言,可选择任何两种外语作为第一和第二门外语;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必须选择英语作为第一门外语,任选其他一门语言为第二门外语。从为中小学提供的语种看,仍然以欧洲主要语言为重点,同时汉语、俄语、波兰语、阿拉伯语、盖尔语、乌尔都语、旁遮普语等语言也受到重视。各中小学可根据学生需求和当地发展需要,自主决定外语课程种类。在课程的具体安排与课时分配方面,学校也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与灵活性。
2016年11月,“1+2”新政开始在部分中小学试行。次年,苏格兰教育部下属的教育发展中心先后对10所试点学校进行审核评估,分析报告显示试点学校的外语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2”新政可以进一步推广。
进入21世纪,苏格兰教育部门敏锐地洞察到国际外语教育的新趋势,打破了以往单一语种的课程模式。这不仅使卓越课程改革理念在外语教学中得到贯彻,也顺应了时代与国际发展的趋势,满足了学生对多元语言与文化的学习需求。不仅如此,这一阶段的外语课程在关注语言交际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内在的民族文化内涵,做到了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与尝试,苏格兰中小学外语课程体系不断得到规范与完善。虽然语言的工具性仍然是外语学习的主要目标,但不再是唯一目标。透过语言本身,深入探索语言的章法与规律,洞察其背后隐含的民族与文化特质,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全球公民意识。深入剖析当前苏格兰中小学外语课程改革已取得的成效与仍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为我国中小学外语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在苏格兰中小学外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各地方学校积极探索方法以促进中小学外语课程衔接与整合;外语课程的种类也在学校与政府、家长等多方磨合中进一步扩充与丰富,汉语、俄语等其他主要国际语言课程在地方中小学得到迅速推广,选修学生人数呈逐年攀升趋势。与此同时,学生的外语学业成绩与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主要表现为选择外语作为高等院校入学考试科目的学生不断增加,且国家外语技能6级水平考试的通过率也在不断增长。
1.课程整合与衔接取得突破
2000年,苏格兰“5—14岁”课程框架将外语学科纳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但一直到卓越课程改革之前,外语课程的中小学衔接问题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一方面,从卓越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为了建立3—18岁连贯一致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学科知识框架,不同学段课程内容的纵向联系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苏格兰教育部发布《卓越课程改革:经验与结果》,提供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各个学科应达到的最低目标要求,每一个要求都以前一阶段为基础,并为其后一阶段的目标做好铺垫,构建起一个从学前到中学连贯一致的学习整体。另一方面,卓越课程改革也关注学科之间的横向整合,规定每个课程领域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三个方面:健康与幸福、语言读写能力以及计算能力。《指导纲要》特别指出:“语言读写能力是任何领域学习的基础,是探索广阔课程内容的钥匙。读写能力为个体的终身学习与工作打下基础,所有教师都有责任促进学生在语言与读写能力方面实现进步与发展。各学科教师都应该尽可能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想法,进行相关的读写训练。”[12]
如今,“1+2”新政提倡的双外语教学方法进一步加速了外语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整合。纵向上来看,与以往单一语种的教学模式相比,中小学实行双外语教学方法意味着学生不再因为学校之间外语课程设置的不同而被迫中断某一语言的学习。在“1+2”新政的鼓励下,地方学校同时提供多种外语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保证了在基于个人兴趣与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学生能够实现对某一外语由浅入深的可持续的学习。从课程的横向联系上来看,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的负责人格莱恩女士指出,“1+2”新政的实施进一步密切了教师之间,尤其是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密切交流与合作。教师正在突破学科的隔阂与界限,拓宽视野与思路,实现了学科间课程内容的重整与融合。因此,在如今中小学外语课堂中,学生在语言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时,也会了解文化风俗、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而在其他学科中,教师也会注重学生语言读写技能的训练与提升。
2.外语课程种类不断丰富
近些年来,“1+2”双外语教学方法在苏格兰中小学逐步推广,大部分学校在开设以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欧洲语言为主的课程的同时,在综合考虑该地区的外语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等因素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增设了更多外语课程。以凯德格林中学(Calderglen School)为例,学校根据该地区学生的语言学习需求与师资教学状况,开设盖尔语、法语、西班牙语三门外语课程。学校将盖尔语或法语作为第一外语课程,一直开设到三年级。同时,在三年级开始,将西班牙语作为第二外语课程进行分层教学:有西班牙语基础的学生进入实验班,每周2课时;没有西班牙语基础的学生被划入起步班,每周3课时。进入中学四年级后,在所修总科目数量减少的情况下,设置三门语言作为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水平定位是结业时达到国家6级水平。学校在保证第一外语教学质量的同时,第二外语的开设开阔了学生语言学习的视野,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多样的语言与民族文化特色(见表1)。
表1 苏格兰部分中小学外语课程开设情况
从中小学生学习外语的总人数也可以看出,其他外语课程在中小学的设置已初具规模,外语课程种类正在不断丰富。苏格兰教育部的数据显示,虽然仍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选择学习主要欧洲语言,但是,其他一些国际语言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学习人数也在不断增长。从图1可以看出,学习汉语、俄语和乌尔都语的学生数量,自苏格兰卓越课程改革以来从无到有缓慢攀升。不仅如此,2011年,开始学习这三门外语的人数明显大幅上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苏格兰教育部提出的“1+2”双外语教学方法得到了有效推广,在以欧洲主要语言课程为主的基础上,其他语种的学习人数已初具规模并持续增长。
图1 2002—2017年苏格兰中小学生学习俄语、乌尔都语和汉语的总人数
3.学生外语成绩稳固提升
苏格兰学历管理局2017年的工作报告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结束后,苏格兰学生的外语技能水平普遍达标,且结业考试的优秀率也有所增长。以法语为例,根据学历管理局2002年的统计数据,苏格兰所有选修法语科目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结业考试中,达标率为88%,优秀率为36%;2017年,法语的达标率高达93.2%,优秀率上升至59.7%。再以意大利语为例,其2017年的达标率较2002年上升了6.7个百分点,优秀率则从54%上升至70.5%。[13]此外,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汉语、乌尔都语、俄语等作为高等院校入学考核科目,且达标率也在不断攀升。
尽管苏格兰中小学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评价标准笼统宽泛
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理念得到苏格兰中小学教师的普遍认同,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仍然存在一定的困惑,面临一些难题。《卓越课程改革:经验与结果》虽然指出学生不同发展时期应达到的语言目标要求,但是目标的描述过于笼统宽泛,难以指导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尤其是对小学来说,课程目标笼统,加之政府缺乏对小学外语教学实践的具体指导,教师不清楚究竟让学生达到怎样的语言能力水平,才能使其更好地适应中学的外语学习环境,因而学校也就缺少统一明确的评价指导准则。这尤其给中小学外语课程的衔接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进入中学的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难以统一教学内容,只能重新组织课程内容,极易造成教学的不必要重复。
不仅如此,苏格兰在外语课程方面的评估评价标准不够全面,仅限于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无法满足改革中多元外语的评估评价需求。一方面,《卓越课程改革:经验与结果》中外语学科领域的目标要求具有统摄性,但是无法照顾不同语言体系的内在差异,也很难适应不同语言的学习规律和教学需求。例如,德语和英语同属于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族,具有相似的语言结构体系;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与英语的语言体系和逻辑大为不同,学生理解汉语可能相对较难。因此,在同一学习发展阶段,对学生德语和汉语的评估评价标准应该是在满足外语学科领域基本技能要求的同时有所区分。但目前苏格兰教育部未出台其他各语种的课程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苏格兰教育部提出的“1+2”双外语教学方法虽然开始关注第二外语教学,但仍然以第一外语教学为主,同一语种作为第一和第二外语学习时,其相应达到的目标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但这种区别目前并未在苏格兰外语课程领域的评价标准中体现出来。
2.课时分配存在冲突
“1+2”双外语教学在丰富学生外语学习体验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课时分配的冲突,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中学阶段,在已有12门或15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第二外语课程,很多学校和教师应接不暇,无法合理协调课程的课时安排问题。一方面,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外语课程改革流于形式,缺少对课程因地制宜的统筹整合。一些学校甚至以挤占其他学科的课时为代价开设第二外语课程,顾此失彼,难以保障其他学科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对改革政策的解读不够透彻,颠倒了第一和第二外语课程的主次关系,课时的设置和安排向第二外语倾斜。一些学校缩减第一外语的课时安排以开设第二外语课程,导致学生在还未奠定扎实的第一外语技能基础的前提下,转而学习第二外语。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也难以帮助他们实现外语技能的真正提高。这是与双外语教学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3.外语师资相对匮乏
苏格兰教学专业委员会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2015年,苏格兰的在职注册外语教师数量正在逐年递减 。[14]2008年,苏格兰的在职中学法语教师为1070人,到2015年只有744人;德语教师由2008年的180人降至2015年的118人。与此同时,虽然“1+2”双外语教学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苏格兰中小学对汉语、俄语、日语、波兰语、阿拉伯语等专业教师的需求,教师数量在近几年有所增加,但这些在职教师一共仅有313人,教师资源的极度匮乏成为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之一。一方面,很多学校由于教师资源的缺乏而迟迟无法落实“1+2”双外语教学改革,外语课程的开设受到极大的限制,第二外语课程很难做到开齐开满。另一方面,现有外语教师的工作负担巨大,不仅需要完成相应年级的教学任务,还需要协助区域内的小学开展相关外语的综合实践活动。
虽然我国与苏格兰在国情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是纵观我国基础教育外语课程改革历程,两者在外语课程理念、价值的认同、课程实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总结和反思苏格兰中小学外语课程改革的经验,有助于为我国基础教育外语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外语不仅是工具性学科,也是人文性学科。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文化熏染的过程。苏格兰中小学外语教学融入相关的民族风俗、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等内容,有利于挖掘语言背后的民族内涵与文化内涵,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国际理解。同时,外语教学关注人文性内容也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从而更好地体现外语学习的工具价值。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关注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课程标准同时强调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但由于受功利化的教育思维以及应试教育压力的影响,外语教学的工具性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从多元文化视野出发,整体设置中小学外语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课程实施中实现外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在苏格兰外语课程设置的初期,由于学校语种选择不一致、无统一教材等原因,一度存在着中小学外语教学脱节的问题。在深入改革阶段,苏格兰外语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便是加强中小学外语课程教学的衔接。一方面,在“1+2”新政下,学生自小学起便开始学习两门外语,而升入中学后,在所修的两门外语中有选择地继续深入学习。例如,在小学阶段选择德语作为第一外语,汉语作为第二外语;而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化与兴趣的转变,升入中学后可以将汉语作为第一外语重点学习,德语则成为第二外语,以选修的方式学习。该政策既增加了学生外语学习的灵活性与自主性,也保证了语言学习的连贯性,实现了外语教学小学和中学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为了保障中小学外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苏格兰教育部门还积极推动区域内中小学教学共同体的建设。通过加强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沟通与交流,将中小学的外语教学连贯起来:小学教师更加明确小学语言学习的定位,从而思考如何与中学的外语教学进行衔接;中学教师更容易把握小学的外语教学方法与内容,从而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避免低效重复。
尽管我国当前的外语课程改革开始关注校际及校内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但相对忽视中学与小学之间的合作,这导致中小学外语教学衔接不力的问题普遍存在。因而当前亟须加强中小学教师间的合作,努力实现中小学外语教学的纵向衔接,促使改革顺利推进。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课程以英语为主。回顾与反思苏格兰外语课程改革可知,我国目前单一语种的外语课程模式有必要适时做出调整,适当增设其他语种的外语课程,拓宽学生的外语学习机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单一的英语教学已经难以满足我国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对多样化外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因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外语教育整体层次、范围与水平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我国小语种专业人才资源十分短缺,一部分涉外工作项目进展缓慢。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增开一些小语种作为选修课程,增加学生外语学习的机会与灵活性,延长外语学习的时间,为他们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将有助于培养更高质量的小语种专业人才,为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事实上,当前在我国中小学增设外语种类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规定学生可以选择参加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六种语言的口试。[15]2014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针对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启动,这意味着中小学即将拥有教授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的教学依据和参考标准。开设多语种的教育调查正在进行中,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教育集团依托本校教研优势,以选修课、校本课程等形式正逐步将多语种教学的构想落地。可以预见,外语课程的多元化应该是未来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