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海
“微作业”是指作业内容针对某一教学目标或教学重、难点,题目设计简单精练,学生能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微社交软件完成并实时提交,及时得到教师个性化反馈与评价的课外作业。简单而言,小学语文微作业就是将学生通过QQ、微信等软件完成作业变得合理、可行、高效的尝试。[1]微作业不仅围绕小学语文课标听、说、读、写的要求进行设计,而且高效地利用微社交软件的特点与功能,弥补了传统作业的不足,并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加入了“做”(实践)元素,让学生作业的过程可视化,让作业的内容生活化,让作业的呈现多样化。
小学语文微作文作为微作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紧扣传统作文教学的课程标准开展。同时,它也有别于传统作文的操作手法,利用“互联网+”的特点与优势,促进作文与真实情境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进行碎片化习作学习,从而降低学生单次作文的认知负荷,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减轻学生对传统写作的疲劳感、麻木感和厌倦感。微作文具有切入点小、短小精悍的特点。它要求学生用140~200字来完成作文,让学生选择某一角度,聚焦某一个方面,拟定一个内容,关注一个问题,进行提炼式、碎片式、片段式的写作,从学生个人需求出发,以精练的语言对事与物进行描述,提炼观点,表情达意。
小学语文微作文设计从学生个体成长需求出发,以学生兴趣为设计核心,以真实情境为话题,改变以往作文必须“有意义”的观念,致力于让孩子写出“有意思”的作文。因此,微作文的设计应包含话题、支架、配图(多媒体)三大内容。
荣维东教授认为,真实情境的写作是“在真实世界中写作、在真实学习中写作、在具体的应用中写作”。习作本身来源于孩子对自身经验的总结,它是真实过程的再现,讲求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微作文的话题设计必须建立于真实的情境之上。有现成的生活情境,用之;没现成的生活情境,创之;有现成的生活情境却写作无感,变之。
1.真实的微生活情境
真实的微生活情境要求把学生生活的真实状态再现。因此,微作文的话题设计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中合理摘取。对于小学生而言,生活包括校园生活与家庭生活两个部分。在校园生活中,我们可以直接利用校运会、社会实践等契机撷取生活情境作为话题;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通常选用旅游、做家务、父母亲情等为话题。然而,这些来源于真实生活的话题,是否适合小学生用作材料撰写习作?以话题“亲情”为例,亲情的体味源于生活中亲人对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也来源于“我”对这点点滴滴的接收和感受。然而,这个话题往往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一来是因为孩子的年龄让他对“亲情”的理解有所局限,二来是因为话题关注到“点滴”,没有具体的情境指向。因此在选择真实的生活话题的时候,我们要找到“点滴”,从孩子能够接收与感受的事情入手。可把笼统的“亲情”变为“我的袜子谁洗了”“爸爸净是爱工作”“我家的厨神奶奶”……这样一个个具体的、接地气的、能产生回应与共鸣的微生活情境便可作为话题。
2.真实的微实践情境
微生活情境主张就地取材,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提取素材形成话题。而真实的微实践情境重视创造生活经验,利用“最近发展区”原则,学生通过亲身进行一些体验和实践,来获得真实的写作素材与思路,我们把这种写作方式称为“做写结合”。
暑假来了,天气炎热,一到下午热得满头大汗,如果这个时候有一块西瓜那该多好啊!我一定会大口大口地吃了它,边吃边说:“爽,好甜,好吃!…… ”
以“西瓜”为主题,题目自己拟定,注意以下具体要求:
1.和爸爸妈妈去买一个西瓜,拍一张你挑西瓜的照片,上传一张吃西瓜的照片。
2.火辣辣的太阳给你什么感觉?走过路边的西瓜摊你有什么想法?挑一个又大又红的西瓜有什么方法?……根据自己兴趣定下题目,低年段用1分钟以内的视频或语音提交,中高年段用140~200字提交。
以上述微作文题目为例,真实的微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下,通过新的实践活动,构建出一次全新的实践体验,从而获得写作的动力与素材。很多孩子都爱吃西瓜,不少孩子也会跟着爸爸妈妈去买西瓜。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只是处于参与者的地位,而不是主导者,因此他们实际对买西瓜这种习以为常的事不会多加留意,更不用说细心记录。假如我们只是让他们写“买西瓜”,孩子没有可说的话。但是通过一次简单的微实践,使孩子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人公,这样孩子产生的感受会更加真实、深刻,写作自然水到渠成,不仅写作的动力强了、难度低了,关键是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了。
“挑西瓜前我们先拍下西瓜,听它的声音,然后要看它的瓜藤新不新鲜。买回家的西瓜,妈妈把它切成两半,我用勺子把它吃光了。吃西瓜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拿西瓜皮做菜,做出来的菜感觉有点脆脆的,非常好吃。最后我和妈妈比赛画西瓜,看谁画的西瓜更好看。”
“我和妈妈、妹妹去买西瓜。我说:‘老板,我要买西瓜。’老板说:‘这个黑美人西瓜很甜。’我问:‘老板,怎么挑才能挑到甜西瓜?’老板说:‘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看颜色深不深,如果深的话就说明熟了;第二种就是拍一拍听下声音;第三种就是用手按住西瓜的屁股,如果是硬的就说明熟了。’听完老板的话,我开始挑西瓜。我左瞧瞧,右拍拍,终于挑到了一个大西瓜!付完钱后,我们回到家,迫不及待地切开西瓜。我咬了一大口,果然是又甜又多汁的大西瓜。”
以上两则微作文作品出自两名一年级孩子,虽然文字略显青涩,但不难看出孩子从微实践中产生了主动建构,从过往的被动买西瓜到现在主动了解怎样挑西瓜,并饶有兴致把自己的体验娓娓道来。有的写自己是怎样挑的,有的从侧面角度,从老板的介绍来说出挑西瓜的方法。在这样真实的微实践情境下,连一年级孩子也能有话可说。
3.真实的微应用情境
写作的关键在于“写什么”,因此往往很多人认为有内容素材就能写好作文。然而,“写什么”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往往被人们忽略,那就是“写给谁”。一篇没有明确读者群体的习作,我们只能说它是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因此,真实的微应用情境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谁”,提供一个真实的写作对象,让孩子的习作真实地与读者建立联系,使孩子的作品不再对着空气说话。
主题:大恶人江老师
心声:那个江老师,天天凶得像大魔鬼。说完我们这个,又说我们那个,好像我们永远都没让他满意!每天听他喋喋不休,真的是像头狮子一样“轰炸”,经常摆出一副“大恶脸”。
要求:江老师给孩子一个吐槽“大恶人”的机会,向全班同学派发一张免批评券。尽管畅所欲言,一定要是最真实的想法,但不能写脏话哦。140~200字完成。
孩子看到这样的题目,第一想法就是要写一封信控告“大恶人江老师”,那还得看看这封信谁来看!假如闺蜜看,估计真的连脏话都要说了,把江老师的“恶”狠狠地写一写,表达自己的不满;家长看,还能骂他几句,但不能骂得太凶了,最后还得圆圆场,怕家长出卖自己,还是补一句“其实江老师是爱我们的!”;但是江老师自己看,得要花点心思,指桑骂槐,变着来“骂”,谁知道“立秋”之后那“免批评券”还顶用不……这就是这个题目的有意思之处!所以,一篇文章“写给谁”,会决定整篇作文的格调和内容。
给微作文一个微应用情境,实质就是给孩子提供了“写给谁”这一真实情境,帮助他们理解话题进行写作。“竞选班干部”是写给全班同学的,说话要诚恳;“爱护公园环境倡议”是写给游客的,说话要有适当的力度;“西红柿炒蛋的制作方法”是写给要煮这道菜的人的,说话要具体;“哥们的书信”是写给朋友的,说话要掏心……这样的写作不仅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更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交流,增加写作的存在感,或者叫作实在感。
日常生活中,我们把支持物体用的架子称作支架,它包含支撑、架设的意思。在写作活动中,我们同样需要支架,用来支撑我们的文章,使其丰满且更有质感。王荣生教授说过,现实教学中,教师缺少对学生写作的具体指导,往往这个最关键的位置,老师总会用“开始写吧”而带过。[2]对于孩子而言,写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写作的过程是复杂困难的,教师过于理想化的“开始写吧”实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支架的设计就是写作最为有力的支持,让孩子有所依存。有效的支架设计,让教师成为写作新知建构的促进者、辅助者,孩子在写作中会遇到新入和旧有的信息冲突,此时需要整合。[3]
对于微作文的设计而言,除了需要“有意思”的真实话题,也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合适的支架。然而一篇作文的支架类型有很多,譬如范文支架、问题支架、活动支架……各种类型的支架又各有侧重,有的为构篇而架,有的为写作手法而架,有的为情感态度而架……与传统大作文不同,微作文的核心在于“微”,它是针对一个指向而开展写作的练习,故而它并不能面面俱到,不能集各种支架于一身。微作文的设计更侧重于为孩子搭建“内容支架”,帮助孩子拨开写作的第一层迷雾,找到写作的方向,筛选写作的素材,整合写作的信息。
我们再次以“西瓜”主题微作文为例,关注题目设计中支架的搭建:
火辣辣的太阳给你什么感觉?走过路边的西瓜摊你有什么想法?挑一个又大又红的西瓜有什么方法?……根据自己兴趣定下题目,低年段用1分钟以内的视频或语音提交,中高年段用140~200字提交。
题目中以“问题导向”的方式来进行支架的设计,从个体感受延伸至挑西瓜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为什么要买西瓜”走到“如何买西瓜”,从而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内容具体的微作文。
表1 题目设计中支架的搭建
图片具有颜色鲜艳、生动形象、具体清晰的特点,因此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被大量使用,作为课文文字之外的另一种传递文章信息的元素。这些课文插图的地位与作用已有大量的研究,而在微作文之中,它的作用是“激发兴趣、激活想象”。再者,基于微作业手段的微作文本身是一种互联网作业,依靠微社交软件平台或相关的App实施,具有天然的作业素材多样性与兼容性特点。为微作文补充如图片、微课、视频等传统作业无法插入的多媒体素材,可进一步发挥配图“激发兴趣、激活想象”的作用。
图1 布置微作文
如图1所示,这是一则以“战争”为主题的中年段的微作文设计。在设计中,设计者为微作文选配了一张卡通游戏的战争图片。其一,设计者通过卡通游戏这种孩子喜欢的方式来刺激孩子的神经,激发孩子的兴趣。其效果就像药丸披上糖衣的外壳,变得容易入口,让人接受。其二,战争本来是一件可怕的事,为什么是一张卡通战争图?因为设计者要激发学生的想象,想象怎样的“战争”会给人像打游戏一样带来欢乐。旨在让孩子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文字提示,帮助孩子定调立意。这就是配图在微作文中的作用。也因为图片的帮助,中年段的孩子写出了有趣的“战争”微作文(如图2)。
图2 学生微作文示例
日常作文的实施一般包括“布置、完成、评价”三部曲,微作文传承了大作文的三部曲实施过程,但与大作文有所区别的是,微作文的这三部曲均在微社交软件平台或合适的教育App上实施。另外,微作文虽然是碎片化学习的产物,整体的作业量不大,但由于其需要计算机、手机及平板等设备辅助进行,故不提倡在日常实施,以一周一次为宜,一般于周末实施为妥。
微作文作为一种创新的碎片式小练笔,不仅适合中高年段学生,也适用于低年段学生进行尝试。中高年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故提倡以“文字”作为微作文文本,通过微社交软件平台或App进行电子化作业提交,这样既享受了“互联网+”的便捷,又有利于微作文与日常大作文进行对接,形成良好的习作习惯。低年段学生对习作没有具体的要求,属于兴趣培养与准备阶段,鉴于低年段学生的认字量和基础知识并不扎实,微作文的实施可以采取口述的方式,由孩子根据主题进行“口述微作文”,再由教师或家长对其内容进行文字化整理。对于实施原则而言,微作文作为微作业的一项重要分支,它继承了微作业的实施原则。微作业作为一种自愿性的小学语文创意作业,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尊重学生与家长的兴趣与选择,不强制所有人参加。同时以“经济特区”的理念为启发,允许“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让还未参与的家长和其他孩子看到微作业的魅力所在,从而带动这些孩子一起加入。
微作文的实施操作需要通过相应的微社交软件或App进行,但由于其自身有强大的兼容性,只要依托的平台或软件能进行互联网作业布置、作业提交、作业评价即可。因此微作文形成了“群组+私信”的具体操作模式,即无论任何软件,我们均以“群组”为实施的主阵地,用于作业的布置与集体点评;以“私信”来建立学生的个人作业档案及评价阵地,用于作业的提交以及教师针对性的个性化评价反馈。在实践中,微作文推荐依托QQ家校群,它自身带有作业后台,能够把每个孩子每一次的作业在后台中保留,方便任何时候查阅回顾,形成天然的作业档案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