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学制度日益完善,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是初中生所需学习的基础学科,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不仅要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以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将谈一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同胞们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初中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方法
在十八大会议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明确地提出。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的政治和道德素养的学科,自然需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采用合理的方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让教师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多个方面谈一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一、创设合理情境,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情境教学法是当下一种比较新兴的教学方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融入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在教授“參与民主生活”这部分知识时,笔者便会进行情境的创设。在向学生讲述完基本的内容后,笔者便将教室进行合理的装扮,引导学生扮演村民,使得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竞选村长,并引导每位学生通过多方面的评估,将自己的票投给自己喜欢的竞选人。在学生投完票后,笔者便会公正公开地进行票数的统计,根据得票数量的高低,选出村长。对学生来说,这种方式比较有趣,学生能够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积极地参与村长竞选活动,从而不仅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核心主义价值观。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更好地培养自身的意识,从而让学生因此具备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巧用信息技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逐渐地融入到了教师的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巧用信息技术,展现多样的内容,以此渗透社会主义心价值观,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如,在教授“凝聚法治共识”这部分知识时,笔者便会巧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学。在备课阶段,笔者会仔细地探究本节的内容,在网上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理,设计成一段视频,将该段视频放在课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则会利用信息技术展现自己所设计的视频,视频展现了多种多样的关于政府依法行政的内容,并以展现事例的方式,向学生展现了政府权利和义务。视频所展现的画面生动且形象,学生因此能够认真地进行视频的观看。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了政府行使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公正,了解了政府带给人的作用,在无形之中建立起了良好的法治意识,增强了自身的素养,从而具备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所展现的丰富的资源的引领下,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合理性价值观。
三、开展实践活动,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课改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中融入实践活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政治知识,并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在教授“延续文化血脉”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得学生具有良好的爱国意识,并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笔者便开展了多样的实践活动。笔者会在征得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将学生带领到剧场,使得学生听一场京剧,使得学生近距离接触京剧,感受京剧的魅力,并由此产生想要了解、传承、发扬京剧的意识。笔者也会向学生分发多样的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剪纸艺术,使得学生练习剪纸,体会剪纸的魅力,掌握剪纸的技巧,从而让学生对剪纸产生十足的喜爱之情,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地弘扬该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笔者还会带领学生去传统文化馆,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国画、书法、灯谜等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使得学生获得文化素养的提升。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有必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进实践活动中,使得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更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因此获得更好的发展。
综上,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分有必要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仔细地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上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探寻多样、趣味的教学方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学生因此接受到高质量的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乂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04).
[2]韩雯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结合[J].青年与社会,20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