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摘 要:兴趣是引领学生发现和创造的一个根本因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对学生的科学课堂兴趣问题进行描述,力图从创新的角度去解决孩子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把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中来。
关键词:兴趣;课堂改革;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1-107-1
小学科学课标上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型课程。它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相比于其他学科,科学课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但是大部分的孩子只有在实验的时候或是在刚刚开始上科学课的时候保持着高度的兴趣。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孩子们渐渐对科学课也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和神秘感。
一、学生们普遍对体育课感兴趣,原因是体育课可以到室外去
那我们的科学课是不是也可以到室外去上呢?既然不要一直呆在教室或者是實验室,是不是可以尝试带着他们去操场、去公园、去动物园呢?心动不如行动,说到就要做到。在《植物的组成部分》这节课中,我带领孩子们来到了学校对面的花园小区,去看一看那里的植物。
“老师,你上次说今天我们去观察植物的,去了解它们的组成部分,可是咱们教室里没有植物啊。”
“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老师,我们去外面吧,去外面吧,外面好多植物啊。有花有草还有大树和果子”
“为什么不行呢?”我心里想着,“走起,咱们去屋顶的农场看一看,带好你们的科学本子哦。”
……
回来后,大汗淋漓的孩子们脸上露出纯真的笑容。好多孩子说他们今天看到了好多蚂蚁在花园里面,下次还要去看看。你看,咱们的目的不是达到了吗。他们想的是下一次的科学课赶紧到来吧?
二、让孩子成为老师,老师成为学生
疯了吧?当然不是,在我的课堂上,这是很常见的。兴趣的产生就是新奇的想法刺激的,更何况新课标上不是写的,学生是科学课堂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那么应该如何做呢?所以我想到的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8岁的孩子最想干什么?玩啊!那就让他们玩呗,但是一定于要让他们有规矩、有规则的去玩。
我的科学课的规则是什么?“做中学”倡导“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动手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延伸”的课堂结构。我把它修改了一下:我观察到的现象——我的问题——我的猜想——我的设计方案——我的实验——我自己的结论。每个步骤都是学生自己的,是他们自己完成的。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把课堂变的开放了,孩子们都动起手来了。你看你会忘记,你做你就会记住,更何况你还思考了。我在区级公开课上的《声音的产生》这节课就是最好的案例:
(给孩子们听一听各种声音)“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我听到了声音、我的耳边有声音、这些声音真好听……”、
“那你们有什么问题呢?”
(学生很给力哇)“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你们自己觉得呢?”
这时候学生很难回答,因为二年级的孩子知识面不够。不怕,我拿出了法宝:传声筒。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了做,自己也试了试。有直线的,也有曲线的。
“小朋友们,有想法了吗?”
立刻有小孩子站起来说“老师,直线能听到,曲线听不到。所以声音是直线产生的。曲线产生不了声音。”
“非常不错的想法,那咱们再来试一试”让第三个孩子用嘴巴咬住传声筒中间的线
(小孩的反应真快)“老师,好痒啊。线在动”
到了这里,我的课基本上算是完成了,再和他们说一说振动。他们很快得出猜想,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
略施小计,让我的课堂变成了孩子们的课堂,我成了听众,真的很有趣。孩子们更是感到了趣味性。下课后,孩子们围着我说,“老师,你下次什么时候来上课啊?”看吧,孩子们的兴趣上来啦。
三、控制好孩子们的情绪
与成人认知发展一样,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也需要外力的支持,采用符合儿童能力发展的指导是行之有效的。当学生成功地完成任务表现出高兴时要给予表扬,这样可以保持学生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当学生未能完成任务表现出羞耻时要给予安慰和鼓励。
“老师,昨天你让我们做的冰块我做好了。我还用温度计测了测温度,是零下3度。”
“你真棒,你总是能够第一个完成老师的任务”
“老师,对不起。我刚不小心打翻了烧杯,烧杯里的水洒出来了。”
“没事,科学探究又不是万无一失的,牛顿还犯过很多错误呢?”
在科学课上,形形色色的学生都会有。好的学生当然是最受老师喜爱。但是一个班级总有那么几个犯怪的孩子。但是,只要控制好他们的情绪,就能让他们保持对课堂的兴趣。上面那个孩子就是在课上经常犯错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励,也慢慢变得喜欢科学、喜欢我了。当然我也很喜欢他啦。我的目的又一次的达成了。
兴趣是一种喜爱的情绪。少年的情感很丰富,表现得活泼和精神奋发,具有高度的易感性,他对人、事都十分认真、热情,有时会因一件小事而狂喜,也会因为一件小事而痛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他能使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给予优先注意并促使学生一往情深地去研究它、领会它和掌握它。没有学习兴趣,不可能有对新知识的探求。
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的学生都是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样。他们希望自己是中心,就像他们呆在电脑旁边一样,他们在游戏中就是觉得自己是万物的中心、是发现者、探索者。那咱们就把科学课堂变成他们心目中的游戏一样,在里面他们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把他们从电脑游戏和网络世界中拉回到课堂游戏中来吧!
[参考文献]
[1]杨元魁.在“做中学”中培养孩子的情绪能力[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2(03).
(作者单位: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乐山路分校,江苏 南京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