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2020-07-25 13:50刘林军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固定架细胞因子炎性

刘林军

山东省阳谷县人民医院骨外科,山东阳谷 252300

创伤骨科患者多是由于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暴力造成四肢骨折。近年来,随着交通、建筑等行业的发展,各种交通事故和施工事故导致四肢骨折的发生率不断上升[1]。骨折可造成患者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危及全身重要脏器[2]。同时,若后续治疗不恰当,可导致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对复位好的骨骼进行固定,是决定骨骼愈合的重要步骤[3]。根据骨折的类型和创伤严重程度,可选择内、外固定架或两者联合使用。内固定术常用于治疗闭合性骨折,但是在一些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有限或骨折分期治疗过程中,采用外固定架固定,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在本研究中,选择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探讨了外固定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在我院创伤骨科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6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实验组30 例,男18 例,女12 例,年龄21 ~74 岁,平均(47.5±2.3)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2 例,高空坠落9 例,压伤6 例,其他3 例。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13 例,闭合性骨折17 例。骨折部位:上肢骨折11 例,下肢骨折19 例;参照组30 例,男14 例,女16 例,年龄20 ~77 岁,平均(48.5±1.9)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3 例,高空坠落7 例,压伤6 例,其他4 例。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12 例,闭合性骨折18 例。骨折部位:上肢骨折11 例,下肢骨折19 例。两组性别、年龄、骨折原因、类型、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经CT、X 线等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为长骨骨折,符合外固定架手术指征;(2)所有患者均知晓本研究,并自愿参与,同时签署同意书;(3)本研究已取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4]。排除标准:(1)存在意识或认知障碍不能配合手术操作者;(2)全身脏器发生器质性病变,不能接受麻醉的患者;(3)糖尿病患者;(4)严重骨质疏松患者[5]。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采取内固定治疗。取患者仰卧位,行局部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麻醉起效后,对于开放性骨折部位需先进行彻底清创,清创完毕后,在骨折处切开,剥离骨膜,使断骨裸露并进行复位。同时,在X 线辅助下,确认复位是否准确。之后,使用螺钉、金属板等将断骨进行连接和固定。

实验组采取外固定架治疗。对患者先行麻醉。之后在X 线辅助下,确认患者骨折部位的具体情况,闭合性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开放性骨折患者在彻底清创后直接进行复位。随后使用外固定螺钉穿透骨头的近端和远端并进行固定。在穿透的时候,选择骨骼贴近皮下的部位,注意避开重要的血管、神经和肌腱。在骨折断端安装外固定架,并用金属螺丝进行纵向固定和加压杆拧紧,完成后进行消毒并缝合伤口[6]。

两组患者在术后均给予抗生素治疗,定时更换敷料,预防伤口感染。

1.3 疗效评价标准

(1)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为,显效:骨折完全愈合,患肢功能恢复正常,无并发症或畸形发生;有效:患肢基本恢复正常功能,部分受限,但生活可以自理,有轻微并发症发生,无畸形;无效:骨折部位未愈合,患肢基本功能受限,生活无法自理,有严重并发症或畸形发生。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测定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 周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包括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3)记录两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 统计实验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手术前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参照组术前和术后1 周的IL-1β、TNF-α、CR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术后1 周的IL-1β、TNF-α、CRP 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前的IL-1β、TNF-α、CR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 >0.05);实 验 组 术 后1 周 的IL-1β、TNF-α、CRP 水平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s)

组别IL-1β(pg/mL) TNF-α(ng/L) CRP(ng/mL)术前 术后1周 t P 术前 术后1周 t P 术前 术后1周 t P参照组(n=30) 4.56±0.19 4.62±0.41 0.738 0.464 558.23±83.65 550.12±82.15 0.396 0.693 46.11±9.86 46.07±10.39 0.016 0.987实验组(n=30) 4.54±0.26 3.62±0.29 13.445 0.000 557.81±80.13 450.14±86.20 5.216 0.000 45.23±11.35 30.12±9.48 5.895 0.000 t 0.340 10.907 0.020 4.601 0.321 6.211 P 0.735 0.000 0.984 0.000 0.750 0.000

2.3 两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实验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s,d)

表3 两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s,d)

组别 n 住院时间 骨折愈合时间实验组 30 7.75±1.26 27.58±3.14参照组 30 9.61±2.35 32.12±3.82 t 3.820 5.029 P 0.000 0.000

3 讨论

四肢骨折大都是由于受到强大外力导致的骨折,且以多发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多见。骨折带来的巨大创伤,可导致患者出现生命体征不稳,病情发展迅速,严重者可当场出现昏迷休克[7]。对于该类骨折的处理,应及时进行清创,通过手术方式尽快将断骨端进行复位固定,恢复断骨的解剖结构,避免骨折断端发生移位或旋转影响预后[8]。传统的内固定可以实现断骨的复位固定,但是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手术操作需要对骨膜进行剥离,易造成软组织和周围神经的进一步损害,这种二次伤害将影响骨折的愈合,增加患者的应激反应[9]。同时,内固定是通过在人体中植入异物来达到固定的目的,增加了感染发生的几率[10]。外固定架有利于断骨的固定,通过外界应力作用保证骨骼的解剖结构,防止骨骼发生移位。它减少了对断端周围软组织和神经的破坏,有利于骨折断端血运的畅通,降低了并发症的几率。同时,患者在骨折愈合以后,直接在门诊拆除固定架即可,无需进行二次手术取出螺丝或钢板等[11]。相关研究显示,外固定架在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外固定架的类型和功能也在不断增多,为患者治疗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四肢骨折患者在创伤和手术的刺激下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机体内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发生异常[12]。CRP 是感染和炎性疾病的敏感标志物,能够反应体内炎症严重程度。当患者出现炎症或感染时,其浓度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TNF-α 是体内炎症发生时出现最早、最重要的炎性介质,它可以激活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促进其他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IL-1β 作为一种致炎细胞因子,广泛参与了人体组织破坏、水肿形成等多种病理损伤过程,它在机体内的水平与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3]。在本研究中,参照组术前和术后1 周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术后1 周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前的IL-1β、TNF-α、CR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术后1 周的IL-1β、TNF-α、CRP 水平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参照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由此表明了内固定术行切开复位固定,对骨折断端的软组织伤害较大以及手术切口较长等因素导致患者应激反应更为强烈,炎性细胞水平无明显改善[14],而外固定架治疗降低了对骨折断端的伤害,有效缓解了体内的炎症反应,促进了炎症因子水平的平衡,有利于患者的康复[15]。

综上所述,对于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架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缩短治疗时间,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固定架细胞因子炎性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成人HPS临床特征及多种细胞因子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常用胫骨骨折外固定架的力学性能测试
墙壁开关插座固定架刚度研究
无天于上2035(一)
KD407:悬挂器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