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中药

2020-07-24 16:29王常婷
北京文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乳香

王常婷

当乳香遇上了丝绸,当飞鸿踏着雪泥,当刀锋遭遇龟骨,当壮士邂逅猛药,当本草遇上了有缘人……相遇,让天地神人、花鸟虫鱼演绎了不一样的传奇。

1.香遇

我要往没药山和乳香冈那边行,

直到天起凉风日影飞逝才回来。

——《所罗门之歌》

传说中,公元前的使者向耶稣献上了三份礼物:乳香、没药与黄金。这是乳香在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出场。这是神话传说,是宗教,似乎也有依稀的历史,这抹奇香便在史册里弥漫开了。

1922年,埃及法老王图坦卡门的陵墓被发现,震惊世界,考古学家在无数的宝藏中,发现了一个密封的陶罐,里面装着超过3000多年却依然散发着香气的软膏,经过分析,发现主要成分就是乳香。古埃及人认为:乳香是最接近神的气味,是引渡灵魂的指引。所以他们非常喜欢乳香,在日常保养、医疗、祭祀和木乃伊的制作上,经常把它与没药、松香等一起使用。可以说没有乳香的话,金字塔内就会少了许多神秘与神圣,古埃及文明也会黯然失色。

乳香的神圣地位,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希腊和罗马帝国文明。它的香气横跨了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佛教最钟情的是檀香,同时也有使用乳香的习惯)。

也正是埃及皇室及欧亚各大古国、特别是神职人员对乳香的热爱,使得在3000多年前的阿拉伯半岛,一条乳香之路悄然形成了。从南部的产地阿曼,经过也门,沿着阿拉伯半岛西侧北上,直到埃及。后来又延伸到圣地耶路撒冷,再分送到罗马帝国、波斯,以及东方的印度乃至中国。这条道路全长3000多公里,全是浩瀚无际的沙漠,但在过去几千年里,它是阿拉伯链接世界的窗口。所以这条路上的乳香也被称为“沙漠的珍珠”——因为乳香生长、运输于沙漠中;“上帝的眼泪”——流出的树脂形如眼泪;“白色黄金”——当时乳香的价值的确等同于黄金,是统治者权力与财富的象征。

3000年前的陆上乳香之路,见证了乳香成为古埃及和古希腊药物和香料的历史。沿着乳香之路往北往东,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与乳香在沿途的城市、村庄、驿站,甚至是临时栖息的帐篷里,神奇地邂逅了。也许就在此地交换了,各自带着异域的宝物返回;或者就此擦肩而过,一路驼铃,前方有更好的买家和约定好的卖家,或许——还有望穿秋水的女人……

相较于陆路,海上乳香之路的兴盛,真正让乳香在中国从殿堂之上走入民间,并且成为一种风尚。

据考古发现,最晚在西汉时,乳香已传入中国。1983年在广州发掘的西汉南越王墓里就发现了乳香实物。只是当时的乳香多用作香料,至唐代后才被看作是中药上品。随着乳香认知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提升,宋代海上乳香之路极为兴盛。航运的货运量和速度决非陆路的人拉驼运可比。1973年泉州出土了一艘34米长的宋船,这艘船可装载200吨的货物,相当于丝路上700头骆驼的承载量。海船借助季风,即使是去东非,160天也就够了。人们从船舱中发掘出二千多公斤香料及贵重药材,还有许多唐宋铜铁钱、宋代陶瓷器、木牌木签等,甚至还有船上水手娱乐用的象棋子。人们推断,这艘商船应是载着南洋等地的货物从海上归来,不幸沉在了家门口。

可以想象一下当年海上乳香丝绸之路画面:一千多年前,一边是阿拉伯人满载乳香和其他物品的大船从阿曼佐法尔地区出发,驶进印度洋,途经东南亚,并最终在中国的广州、泉州、杭州等重要沿海城市靠岸,阿拉伯人卖出乳香等物,买走丝绸、陶器等;而同期的中国人则满载着茶叶、丝绸、瓷器,从中国的泉州、广州出发,经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的卡利卡特等地,到达非洲东海岸。而这些地区也都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而兴盛。当来自中国的商船卸下精美的丝绸瓷器,装上了珍贵的沙漠珍珠;当乳香遇上了丝绸;当神的香气装入中国瓷器,在那幽暗的船舱里,穿行在悠长的时光隧道,伴着一路的波涛汹涌,茶香乳香氤氲里,丝绸瓷器,还有神,是否会进行一番超越地域、种族、灵魂与肉体、物质与精神的一次次对话呢?

乳香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到了中国,离神远了,离生活、离心灵更近了。

香料在宋代多被稱作香药,这是因为香料在中国古代经常入药使用。宋代官方所编《圣惠方》中以香药命名之方剂即达120方之多,如乳香丸、沉香散、木香散等。其中以乳香最为出名。乳香,是橄榄科乳香属植物树皮渗出的树脂,新鲜树脂的颜色是乳白色;凝固的树脂有的像乳头状,加水可以研磨成白色或黄白色乳状液;而此树脂具有独特的香气;因此,阿拉伯人称之为“al-lubán”,意思是“奶”,在中国就称之为乳香。在中国又称熏陆香、马尾香、多伽罗香等。树脂类精油香气多偏厚重(如没药、安息香),但是乳香的香气却非常清盈雅致,闻之能让人感受到如在宗教庙宇殿堂一般的神圣气息,具有安抚愤怒、惊恐、抑郁等情绪的作用。

宋代,因为航运的发达,香文化便进入了鼎盛时期。在当时祭祀庆典须用香;官府宴会、文武官考试及第须用香;祝寿、结婚、日常生活都须用香。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经常相聚于品香楼宇,玩香、斗香;百姓也常在庭园内的“诗禅堂”试着燃点新制的合香,品评香的气味、香雾的形状和焚烟的久暂。杨万里在他的《甲子初春即事》里描述了他烧香后引来蜂蝶流连的趣事:“老子烧香罢,蜂儿作队来。徘徊绕襟袖,将谓是花开。”此外,晏殊的“别殿香三炷,斜廊酒一杯”,薛抗“焚香坐清昼,此心自如如”,许尚“厅左清闲处,金猊罩宝香”……那一缕缕带着异域风情的奇香已经袅袅婷婷在宋人的生活点点滴滴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如“琴、棋、书、画、诗、酒、茶”等,到了宋朝都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而香始终萦绕其中,从此,香料便走下神坛,自然而然成为人们陶冶情操、颐养性情的必需品。

几千年、几百年过去了,路还在,香气依旧,袅袅香烟中,作为一种通往神圣的媒介,现在就让它带领我们向内,跟自己的内在神性联结,去感受乳香的香气,回溯与生倶来的旷世的孤独与古老智慧,唤醒心灵深处源源不绝的力量,然后告诉自己:你可以面对一切……

2.文字遇

成语“刮骨疗毒”,是历史记载里中国古代比较出名而且成熟的外科手术。所谓的“刮骨”就是通过器械刮去骨上受病毒感染的部分。史上最出名的刮骨疗毒应该是关羽的那次手术。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为了烘托关云长的英勇无畏、刚强坚忍的大丈夫气概,还特地请来华佗为他手术。后经史学家证明,这是一场乌龙,因为关羽是在攻打攀城时中了毒箭,那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事;而华佗死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其间相隔11年,死人焉能医活人?然而关羽中箭疗伤却是事实。《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言之凿凿:“羽尝为流矢所中……矢镞有毒,毒入于骨……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饮酒,言笑自若。”其实,古代有“刮骨”经历的勇将远非关羽一人。《北史》所載的长孙子彦、北宋赵匡胤牙将张琼、南宋名将韩世忠也曾有“中毒矢入骨,亦用强弩括之”的经历。至明代,这样的例子也屡屡见载于史书中,不胜枚举。与现代外科手术不同的是,勇将们的手术都一律的没用麻醉药。其实中国早在三国时期,华佗就已经研制出麻醉药“麻沸散”,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手术中。可能是受制于环境(战场)条件有限,情况紧急,其实更可能为体现壮士们的英勇无畏,即使是痛彻骨髓,也只能忍着,咬紧牙关“谈笑自若”。

在中药里,有一种“骨”刮下的粉末不但无毒还可以疗伤,真正的是“刮骨疗毒”。这骨不是一般的骨,必须得穿越千年万年甚至上亿年,中药称之为“龙骨”。中药龙骨为古代多种大型哺乳脊椎动物,如三趾马、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可以生用或煅用。龙骨内服可以宁心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外用可以敛疮、生肌。然而龙骨很少,其药性上并没有特殊疗效,完全可用其他药物替代。龙骨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凡是动物和矿物主要含碳酸钙的药研细或煅后都可敛疮生肌,如牡蛎、珍珠母、乌贼骨,等等。龙骨的宁心安神、重镇安神的作用,也有很多药可替代它,朱砂、远志、酸枣仁等都是常见易得的安神药;平肝潜阳的药材,很多贝壳类都具有此等功效;至于收敛固涩,牡蛎则是最好的替代品。

因为这味药,19世纪末,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农民们,在田间耕作时,便将无意间发现的这些近似龙骨的白片片出售到药店。光绪二十五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为疟疾的久治不得,身体孱弱,才得以在510多公里之外的京城见到药材“龙骨”。先生的疟疾似乎不重要了,龙骨上的甲骨文证明了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代的存在,中国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16-前14世纪。一个孱弱的王朝偏偏有着悠远灿烂的文明,这是怎样的幸福者与哀痛者啊!一年后,八国联军进京,光绪和慈禧仓皇逃命,受命留下来的王懿荣写下“主优臣辱,主辱臣死”之后就投井自杀了。一个病入膏肓的王朝,靠祖上的文明来刮骨疗毒是不够的,已经痛入肺腑的王先生没能如壮士们刮骨时“言笑自若”,只能在绝望中壮士断腕、以死明志。

刮骨本为疗伤,谁知却刮出了一个朝代记忆,还有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骄傲与屈辱。中药的博大精深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国文明的一部分,而当中药材龙骨无意间遇见了甲骨文,文化的邂逅,撞击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明。传说里,鸟爪在软泥上留下雀跃的痕迹,让仓颉有了造字的灵感;三千多年前,龟壳遭遇了古人的钻燧、火烤,龟裂的纹路成为他们研究阴阳占卜吉凶的凭据;于是刀锋在龟壳甲骨上一笔一画刻下了日月辰宿、安危祸福,刻下了生老病死、狩猎农耕、衣食住行……一个时代就在这不经意间,郑重其事地被镌刻在方寸之间。

文明史上每一次的相遇在当时是如此偶然随性,微不足道,可在千百年后、甚至万年后的后人们看来,却又是如此的必然:每一块贝壳、每一个绳结、每一道锲刻、每一个转角,都埋伏着阴差阳错与悲欢离合,也暗藏着机缘巧合,静待有缘人来破解。当中药遇上了文字,有心人便来揭开了3000多年前一个民族镌刻其中的文明密码。

刮骨疗毒,是锥心刺骨的,但为了疗伤,不管是不是猛将,你都得忍着。此刻,我们写出的横竖撇捺,曾经一笔一画地刻在骨头上。当年,古人在龟甲兽骨上钻刻时,甲骨们痛不痛?这算是几千年前的动物们为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贡献吧。有阵痛才有新生;有蛹的蜕变才有蝶的飞舞;有刀锋深深的锲刻,才有文明流传千年。从此,从个体到族群,所有的情感、知识、思想、经验,通过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得以塑造与传扬。

中药里,龙骨依然是一味深沉的存在,因为动物化石的不可再生,而替代品越来越多,现在很少有人刮龙骨疗疮毒、安神息了。更多时候,它成为中药书里的一个符号。而那些被刻下文字符号的龟甲与兽骨,已经被收藏入博物馆里,从祖先的指间流传到我们的心灵,成为中华文明的基因,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生生不息。

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3.艳遇——美人赠我蒙汗药

“倒也!倒也!”

《水浒传》里,孙二娘出来拍手叫好时,二个公人已经倒下,孙二娘得意笑道:“着了!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娘的洗脚水!”这里的“洗脚水”,便是下了“蒙汗药”的酒水。如果不是武松使诈,孙二娘已经算计好武松“这等肥胖,好做黄牛肉卖”,而公差“那两个瘦蛮子,只好做水牛肉卖……”想来若没有蒙汗药,母夜叉的人肉馒头可就没那么容易出品。

一般认为蒙汗药是由一种叫“曼陀罗”的植物做成。曼陀罗又名风茄儿、洋金茄花、山茄子,产于中国西南各省,具有麻醉、镇痛作用。现用曼陀罗制成的洋金花制剂,多用于手术麻醉。这种白色粉末,极易溶于水,没有任何颜色和味道,需要使用的时候,把粉末倒在酒水饮料里,用量不多,10分钟内见效,起效后服用者处于昏睡状态,药效时间内没有任何记忆。蒙汗药可以溶解在任何饮料中,若下在酒里,便成悬浮液,酒色显得浑黄。蒙汗药与酒配伍,真可谓“珠联璧合”,酒的发散性,让麻醉效果更佳,药力见效快,真是出门便倒,倒头便睡。水浒里的蒙汗药便多是借酒下药的。除了上述十字坡酒店中武松与孙二娘之间的智斗;黄泥冈上“智取生辰纲”的成功就是靠的蒙汗药;宋江因揭阳岭李立酒店中的蒙汗药,差点被肢解;戴宗被蒙汗药麻翻,让梁山截获了蔡九知府给蔡京的家信;朱贵用蒙汗药迷倒了李云,得以把李逵解救出来。以蒙汗药为媒介,《水浒》的情节更加的跌宕起伏、妙趣横生。蒙汗药让中药者迷醉,却使读者兴奋,尤其是施药者骗过了对象,药效渐生,施药者念念有词地唤着咒语似的“倒也”“倒也”,而一个个大汉玉山颓倒的景象,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

蒙汉药在《水浒》里是打家劫舍,可在民间传说中因常被居心叵测者利用,也落得个臭名昭著。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实难留,手拉着那哥哥手,送你到大门口。

送到大门口,妹妹不丢手,有两句知心话,哥哥记心头……

吃烟你自打火,万不要对人家的火,操心绿林响马,吹入了蒙汗药……

著名的民歌“走西口”里,一曲又一曲是小妹妹对哥哥出门在外的千交代万交代,其中好几处就是如何提防蒙汗药,不只是喝水,还可能烟吹。民间对蒙汉药了解如此深刻,可能跟其出处寻常有关。据药书载,曼陀罗花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夏秋间开花,花紫色或白色;果实呈卵状,表皮有尖刺。叶、花、果均可入药。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云“广西曼陀罗花,遍生原野”。广西盛产此花,但江、浙和湖北、四川、福建也都有此花生成,并非罕见物。制作也不难,一般取曼陀罗花曝干,研成粉末。再配以其他药物数种,便可轻松制成。来料容易,制作简单,故而使用范围又早又广。

人性有善恶,本草无对错,就看你如何用、用在何处。

蒙汗药制作容易,药效快,而它的解药也不难。《列子·汤问篇》中记述了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用“迷酒”剖胸探心进行手术,手术后又投以“神药”使病人清醒的故事。以当年的医疗水平,剖胸探心,这有点神乎,但有解药是肯定的。《水浒》里孙二娘去调一碗解药来,“张青扯住耳朵灌将下去,没半个时辰,两个公人如梦中睡觉的一般,爬将起来……”小说里总喜欢故弄玄虚。清人程衡在《水浒注略》中介绍“急以浓甘草汁灌下,解之”。这个说法,却是有根据的。孙思邈《千金方》中说:“甘草解百药毒。”李时珍说得更清楚:“果中有东茛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令人狂乱,状若中风,或吐血,以甘草煮汁服之,即解。”在中国,古代人们解蒙汗药用的可能就是甘草汁,只不过《列子》太含混,《水浒》则不点明,就让这蒙汗药更加神乎其神了。

比起文学作品里蒙汗药的神秘传奇,在医家眼里,它展示的却是治病救人的一面。《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东汉末年名医华佗首创以曼陀罗花为主的“麻沸散”能令人麻醉,“忽而不知人事,任人劈剖,不晓痛痒”。其实在唐宋期间,以曼陀罗花为主的中药麻醉方法已相当普及。南朝齐龚庆宣《刘涓子遗方》、唐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宋葛弘毅《淄水千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清汪林瑞《本草疏》等均有记载,只不过名称略有不同。但是,在清代以后,可能是西医东渐,中药麻醉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医药方法逐渐被丢弃。也可能跟中国人习惯认为麻醉制剂会降低疗效的印象有关,这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医重疗效而不重体感、重治病救人而缺心理关怀的医疗传统有关。

中医西医、传统与创新,各有长短,各有扬弃,生活中的“蒙汉药”,你得提高警惕。医疗上的“麻沸散”,我们当用得用,如果是身体所需,不管是西药还是中药,都得改变观念,博取众长,及时重视关注、充分研究利用。

弃医从文的鲁迅在《我的失恋》里戏谑道:

爱人赠我金表索,

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此处的“发汗药”即为蒙汗药,若撇去鲁迅诗中的冷嘲熱讽,单从字面上看,回赠爱人予蒙汗药,这玩笑似乎开大了,难怪会失恋会神经衰弱。生理上的病,若有药能治便可减缓或痊愈;心理上观念上的病,就不只是药到病除那么简单了。母夜叉的蒙汗药,武松是偷偷泼了;若是美人赠的,当然这美人不是潘金莲,而是能和武二爷对上眼的俏佳人,如此艳遇,即便可能暗藏杀机,武二爷还会戒备森严滴水不漏吗?

哪天,若是有美人赠我蒙汗药,我是义正辞严拒绝,还是欣欣然纳之……

4.山遇

有一味中药叫山遇。据说古时两军交战,败者退入山中,在没有粮草援军的情况下被围困了一年,竟然能够冲出包围圈,反败为胜。原来他们靠的就是山中的一种根茎粗壮的植物,人吃根茎,马吃藤叶,结果不仅没困死,还养得兵强马壮的。碰巧在山里遇上了它,故而称之为山遇。后来人们发现它不但能像粮食一样滋养人,还健脾胃、补肺肾,主治脾虚、泄泻等症。也用它做药,就把“山遇”改成“山药”了。

原来所谓“山遇”就是家常的山药,因为地域不同,有些地方称为山芋、玉延、野薯等,因产地不同,属性略有不同,但都是薯蓣科植物山药的根茎。

“秋斋雨成滞,山药寒始华。”(韦应物)山药本就是一种很随性的植物,所以灾荒年月,它常常救人于饥寒交迫中,“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深夜里,用功读书的陆游饥肠辘辘,一杯山药便如琼浆玉液。

因为气候和土壤原因,山药多生长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在闽南几乎是难得一见。传说中的军队进山遇得有山药,如果在闽南进山能遇见什么?

小时在农场长大,公屋的前前后后都是山。捡柴火、放羊放牛都得到山上。那时的山上多石头,石缝间的荒草又密又长,用竹耙一篦就是一大团,细细的山草,一遇火星就燃,是引火的好材料。山上经常有一些小坟堆,有的墓碑还在,多数没有,那些地方草丛是最密的。可是我们都不敢过去,怕惊扰了沉睡的魂灵。也有一些连土堆都没有的,就一个金瓮,或正或斜的撂那儿,有些已经破了,不白不灰的骨殖散落边上,在寒风衰草里瑟索着,那该有多冷啊!有些坟堆可能是被盗过的,腐朽残损的棺材板散落在外,土堆上敞着黑乎乎的一个大口,深邃而恐怖,令人不寒而栗。不知道那些被惊扰的灵魂,会不会从这个口子里飘出,游荡在山间?在优游时,会不会山中遇故知?相见时,是否尘满面鬓如霜,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

初中时,学校建在荒山野岭,背靠的那座山,人们称之为华侨山。因为新村的很多华侨死后都葬在这里,那些华侨墓都建得很漂亮,墓碑、墓丘、祭台等都比当地人的讲究,有的甚至还建有漂亮的凉亭。有的还是在国外去世后,骨灰漂洋过海送回来安葬的。只有回到国内入土为安,他的灵魂找得到归宿,在海外,孤魂野鬼是会被人欺负的。看校门的阿伯煞有介事地说道。阿伯姓许,因为他熟知阴阳二界的事,人称许半仙。“有些墓里并没有埋葬人,比如山头那几个,只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或者言之不详的,就有可能是衣冠冢。比如这个,”许伯指了近旁一个玄武岩墓碑,上面只阴刻着卒年“一九六三年”,却无具体日期。许伯叹了口气,“可能就是排华时死去的,后人给补上的。”所有人都不说话了,因为农场的孩子都知道,华侨新村的建立就是因为印尼排华才有那么多华人流离栖居于此。“虽然身死他乡连骨灰都找不到了,可后人们只要有条件的,还是要帮他们建墓穴,说不定那些灵魂哪天就会漂洋过海寻回来呢!”许伯说着就笑了。可我们都不敢笑,想着那山上有着空空的几个墓穴在等着漂泊的灵魂归来,少年们再怎么嬉闹也不敢往那山头上跑了,就怕一不小心撞上了那正要回归的魂灵了。大哥笑我们胆小,想太多了,世上哪有什么鬼。可坟山上遇鬼那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母亲说,当年家里穷,外公正当壮年去世时,在山上找了块地草草下葬,谁也没想要给外婆预留块地。眼下的活着都那么艰难,谁还去想死后的事呢?二十多年后,外婆去世,在外公墓地附近已经没有合适的地方了,只能安葬在山的这一头了。这对尘世的夫妻,在另一个世界里,要见一面是否得翻山越岭?山上,没有电话、没有网络,当外婆颠着一双小脚赶到外公那儿时,勤劳的外公会不会正巧赶着牛车去拉货呢?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何处遇故人?那时的外婆该有多凄惶啊!给外婆做对年(周年祭)时,家里请人扎了纸厝,母亲特意交代要多扎一个纸电话,那样外公外婆“你在山这头,我在山那头”,也能时不时“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思”。后来,因为修建公路,二座墓地都在拆迁范围内,于是理所当然的,给外公外婆另找了一处合葬的墓地,这对阔别多年的夫妻终于可以团聚。这是不是二位老人冥冥之中算计好了的呢?那年的清明,安葬祭拜后,大舅放了长长的一串鞭炮。二姨笑着说:这久别胜新婚的,我们是不是该把时间留给他们了?大家便笑着赶紧收拾下山。颠簸的山路上,表弟车载音乐放的是李玉刚的《刚好遇见你》:

轻松而古意——

因为刚好遇见你

留下足迹才美丽

风吹花落泪如雨

如果再相遇

我想我会记得你……

我想,在另一世界相遇的亲人们,应该不只是“记得你”那么轻松,而是像一块山药与一块山药的相遇,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是“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刚毅执着决绝。

责任编辑 子 兮

猜你喜欢
乳香
乳香炮制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及含量测定
“Dragon
大自然的馈赠:乳香
论《乳香》中现代意识对安土意识的清除
乳香,阿拉伯人抗疫的“白色黄金”
乳香,阿拉伯人抗疫的“白色黄金”
雪融化了
乳香如何跃升“国民香料”
基于本草文献之乳香性味归经与效用研究
那一脉香,穿越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