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斑块状粟丘疹1例

2020-07-24 09:09吕静冯林江阳唐海燕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外耳道丘疹外用

吕静, 冯林, 江阳, 唐海燕

(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重庆市中医院道门口院部皮肤科,重庆 40001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8岁。因双侧外耳道白色丘疹、斑块反复发作3年余于2019年7月4日就诊于我科。3年前患者双侧外耳道相继出现淡红色斑片,其上散在较多粟粒大小白色丘疹,偶有轻度瘙痒。此后丘疹逐渐增多增大,互不融合,否认冻疮史及外伤史。既往有耳部湿疹病史5年,长期外用激素类软膏治疗。曾自行用粉刺针挑破面部皮疹后可见白色颗粒状物质,质地较硬。未曾到医院进行诊治。近半年皮损出现压痛,故来我院就诊。查体: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专科情况:双侧外耳道见淡红斑,其上密集分布粟粒至米粒大小黄白色圆形丘疹,直径1~3 mm,互不融合,丘疹质地坚硬,无破溃,局部轻压痛(图1A、1B)。左耳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见多个小囊腔样结构,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有颗粒层,囊内见疏松角质物,囊肿周围少许炎细胞浸润(图2A、2B)。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斑块状粟丘疹。治疗:局部消毒后用一次性粉刺针逐一挑除部分白色丘疹,局部外用复方多粘菌素B乳膏1周。患者目前仍在随访中。

图1 斑块状粟丘疹患者皮损 双侧外耳道(1A:右耳;1B:左耳)见淡红斑,其上密集分布粟粒至米粒大小黄白色圆形丘疹,直径1~3 mm,互不融合,质地坚硬无破溃 图2 斑块状粟丘疹患者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见多个小囊腔样结构,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有颗粒层,囊内见疏松角质物(HE,2A:10×; 2B:100×)

2 讨论

本病由Balzer和Fouquet于1903年首次报道,1978年Hubler等[1]将其命名为斑块状粟丘疹(milia en plaque),为一种临床罕见的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良性肿物或潴留性囊肿[2]。这种特殊类型的粟丘疹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局部摩擦、搔抓、外伤、化妆品、佩戴眼镜、冻疮反复发作、外用糖皮质激素等都可以成为诱因。该病还可以继发于大疱性类天疱疮、皮肤卟啉病、扁平苔藓、带状疱疹等皮肤病基础上[3]。文献报道本病好发于儿童及中年女性,外耳廓及眼周皮肤最多见[4],也有发生于其它部位的报道,如鼻翼、下颌、面颊、前额及四肢等[5],发生于双外耳道的病例报道较少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在皮肤红色斑块的基础上,散在分布粟粒至绿豆大白色丘疹,通常无自觉症状。本病组织病理特点为复层扁平上皮围绕的皮下角质囊肿,周围常有淋巴细胞浸润,这种浸润模式可能与红斑炎症有关[6]。本例患者既往有耳部湿疹病史,长期外用激素类药膏并喜反复搔抓,可能是其发病的诱因。本病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即可确诊。因部分患者皮疹可自行消退,故一般无特殊治疗,可挑除白色角质物,亦可选择激光和手术切除等对症处理,外用维A酸类软膏也可使皮损消退。

猜你喜欢
外耳道丘疹外用
外伤性外耳道狭窄与闭锁的临床特征及处理策略研究△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16)*
——外耳道成形技术进展
得了丘疹怎么办?了解这几点治疗方式很重要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花露水治蚊虫叮咬?治标不治本!
含黄蜀葵花外用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研究进展
保护好易受伤的外耳道
耳甲丘疹与胆石症关系的临床研究
皮肤科病人的外用药物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