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剑明
足球作为一项趣味竞技运动,其比赛既注重队伍整体的协调性,又是对个体综合身体素质的考验,其战术的使用也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积极参与足球运动无论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还是增强团队之间的协作精神都具有明显的作用。由于足球深受人们喜爱、社会关注度高、入门难度较低,许多学校在构建特色体育课程体系时都会将足球纳入为重点项目,提升体育课的趣味性,发掘足球人才。但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限制,尽管足球运动在中学的普及程度已经有所提升,但许多地方的中学在普及足球运动时总会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如家长担心参与足球活动会影响孩子学习成绩,而不愿意让学生进行训练、足球人才发掘力度不足等。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于足球课程的兴趣,又浪费了有限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本人根据多年足球教学实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金字塔”式的课程体系引入到足球校园的构建中,较好地解决了初中校园足球的课程建设问题。
一、构建足球“金字塔”式特色课程的意义
“金字塔”模式就是将常规的体育教学与足球兴趣培养结合。课程从下到上分为“足球普修课”、“足球选修课”“足球社团”“足球队”四个部分,具有层次分明、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将“足球普修课”放在底部的基础位置,旨在普及足球文化,让足球的团结拼搏精神扎根于日常校园生活中,也为项目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随着课程体系由普修课到选修课、社团、球队的不断深入,足球文化和精神也在其中不断深化。“足球队”位于 金字塔的顶部,是校园足球文化的最突出、最直观的表现。一支具有作风优良、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等球队文化的校队,能在校园内弘扬足球文化与精神上发挥榜样作用。同时,此课程体系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文化课程和足球训练之间的矛盾,将足球训练和现有的体育课程紧密结合,有针对地调整训练计划,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行足球知识的传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参与足球运动的过程中收获快乐,有效提升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一)促进全体学生多方面的成长
初中学生开始步入青春期,这个时期的他们情绪波动剧烈,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例如,抗拒与他人交流沟通、沉迷网络游戏、对自身能力认知出现偏差等。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缓解学习压力,学校都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而足球运动入门难度相对较小,锻炼强度适中,也符合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参与足球运动的学生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才能适应随时变化的赛场情况,所以进行适量足球运动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另外,通过“金字塔”式的分层学习形式,普通的学生有了更多了解和学习足球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也能纠正自身的问题。首先为了与队友交流战术,他们要学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沟通;其次,学生将课余时间放在户外运动上,也会逐渐减少在网络游戏上的依赖;再者,足球队伍中前锋、后卫分别担当着不同的角色,老师会依据学生自身能力和特点分配任务,学生也能进一步认清自己。在校园内推广足球文化,有意向走竞赛道路的学生也有机会进行尝试,增强信心,从而促進自身多方面的成长。
(二)提升集体凝聚力,营造良好集体氛围
目前许多初中生的个性多样,有些学生甚至会出现融入集体生活困难的情况,对于老师组织开展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通过设置校园足球特色课程,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和观赏足球运动的机会。通过团队训练和比赛,学生各展所长,思考如何在发挥个人特长和适应队伍比赛风格之中找到平衡点,而且学生间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在个人进步的同时实现集体的进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例如,个性张扬、作风独断但头脑灵活反应快的学生担任前锋,而性格沉稳、大局意识强的学生则适宜中后场位置。又如在某些比赛或训练场合,队员可进行角色和责任的互换,与队友进行磨合,在学到新的技术的同时也增强了队友间的理解,共同努力争取胜利,从而更深刻了解到团结协作精神在集体中的作用。这无论是在将来的比赛还是集体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金字塔的形式可以促进不同层次之间学生的交流,训练有素的足球队员也可以向普修课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比赛经验,传授训练技巧,在减轻老师负担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也体现了团结互助的集体精神。
(三)有效提升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随着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如何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已经成为教育界高度关注的话题。教育部规定中小学必须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但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现在许多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教学方式单一,过分注重考试项目的训练,而不是重点提升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盲目引进其他学校的体育训练形式,没有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体育项目;精品体育社团建设力度不足等。因此,通过构建“金字塔”式特色足球课程,不仅普通学生有了更多了解和学习足球的机会,体育教师也能在此过程中更好地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体系构建成功的同时也能为其他特色体育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在学校形成享受快乐体育、热爱足球运动的氛围。
二、构建初中校园足球特色课程的教学对策
由于我国职业足球起步时间较晚,当下我国青少年足球人员严重不足、缺乏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许多喜爱足球运动的学生往往会在接受训练的过程中受到各种限制,其足球运动水平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需要构建“金字塔”式特色课程体系,为发掘和培养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提供更多上升的机会。
(一)推广和优化普修课程
现今按照足球特色学校考核细则要求,足球特色学校需要在每周开设一节足球普修课。要构建初中校园特色足球课程,挖掘更多有资质的足球人才,首先需要以推广和优化普修课程为基础,全面普及足球文化和竞技精神内涵,这是将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的重要环节。开设普修课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足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比赛的基本规则,同时掌握基础的足球技战术,全面培养学生对于足球运动的兴趣,感受竞技体育带来的快乐,从而扩大校园足球的受众范围,为推广特色社团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体育教师,需要将足球基础技战术技巧以及比赛规则等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到整个初中阶段体育普修课教学计划中,教学内容的难度要体现梯级性。此外,可通过“足球大课间”、“足球嘉年华”等趣味活动,丰富教学形式,将“学”与“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选修课程
在普修课中挑选出对足球运动有强烈兴趣和有一定足球运动天赋的学生,将他们集中到一起,开设特色足球选修课程,同时将足球运动中各项技巧和战术纳入到选修课程中,并根据学校情况编写特色教材。在选修课程中,进一步对该类学生进行足球技战术技巧教学提升训练,给予他们更多参与足球竞赛的机会。与此同时,体育老师还要帮助学生组建班级足球队,每年定期举办班级联赛,班级队伍间相互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不同形式足球竞赛中能快速提升自身实战技巧,增强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
(三)努力打造特色足球社团
随着校园足球被更多学生熟知和接纳,学校可以挑选实力较强的学生,組建特色足球社团,有梯度地分级安排足球训练计划,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竞技水平。不同学校之间的足球社团还可以开展定期交流互动,分享教学训练和比赛心得,相互之间举办友谊赛,促进区域内足球水平的提升。如果学校人数相对较少,参与足球训练的人数不多,可以创办五人足球社团,既满足了学生参加和观赏比赛的要求,也使人员组织和活动开展更为方便。
此外,作为组织者,不仅要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足球队员,积累更多比赛经验。还需要积极与学校的其他社团进行联动,加强宣传,提升足球社团的著名度。例如,足球社团可以与摄影和文学社团进行合作,推出关于校园足球的宣传特辑,利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足球训练和比赛的精彩瞬间,展现积极向上的竞技体育精神,让更多非足球社团的学生也能体会到足球自身的魅力。
(四)加强足球队伍的建设,培养运动人才
校园足球队伍的组建往往要面临诸多难题,其中如何选拔高水平的人才是一大难点。通过构建 “金字塔”式特色课程模式,许多学生在参与普修课和选修课的一段时间后,已经对于足球的技战术和规则有了基本的了解,并且会积极主动参与足球社团的训练,他们无论是在身体素质还是技战术运用、整体协调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教师在组建足球队伍后,再加强日常练习,巩固基础,另外增加更多战术方面的训练,足球队伍的整体水平将会有很大提升,在保证训练水平的同时,学生的必要学习时间也不会被占用,解决了老师和家长一直担心的问题。此外,为了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校园足球队伍,校方还可聘请专业人士到校进行战术和训练方法的指导,在学校营造热爱足球的氛围,培育更多足球苗子。
为了创建足球特色体育课程,本人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金字塔的形式构建足球课程体系,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校男子足球队连续两年获得区中小学生足球联赛冠军,女子足球队均进入区前六名,获选区首批“一校一品”足球特色项目学校,并成功入选省级足球推广学校。足球运动正受越来越多学生喜爱,参与足球运动的过程也是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发展多方面特长的机会。作为学校,应当构建起层次分明的教学和训练体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重点推广和优化普修课程;二是选择有足球天赋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选修课程;三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打造精品足球社团;此外还要加强足球队伍交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更多优秀足球人才。
参考文献:
[1]申彦华.英国“双金字塔”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及启示[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8,5(06):12-16.
[2]田家楠.探讨初中“金字塔”校园足球特色课程新模式的开发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6):149-150.
[3]张辉.我国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140-144.
[4]李元,张生杰.中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06):82-85+96.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第三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