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促使教学设计合理的策略

2020-07-23 06:21耿巧丽
人文天下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法

耿巧丽

文本细读是关于文本分析的理论,是从字、词、句出发的细节阅读,教师在授课中不可能将所有的解读体会都传授给学生,如何把文本分析转化为教学实践呢?基于文本、合理而有效的教学设计将使课堂教学走向成功,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基于文本,于矛盾处设置教学问题

教材是一切教学设计的源头,深度解读教材是形成良好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问题不能乱设更不能滥设,教师讲课文,不能只停留在普遍存在的、客观对象与主观情感的统一性上,更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热情或追求新颖而缺失对文本的琢磨,问题设置要揭示文章的矛盾处,揭示每一篇文章的独特性。

例如很多教师这样设计《再别康桥》的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柳永的“凄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荆轲的“壮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的“阔别”,那么《再别康桥》体现了徐志摩与康桥怎样的离别呢?这样的导入确实能够揭示离别的不同,但是仅仅把《再别康桥》定位于离别,显然没有揭示出《再别康桥》的独特美。从诗歌的开头和结尾看,诗人反复强调“轻轻的”“悄悄的”作别“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悄悄的”排除了因离别产生的沉重感,营造出一种寂然无声的氛围,增加了飘逸的成分,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作为告别的对象,则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之美,这才是文章的独特之美,事物的特殊性之所在。

二、细读文本,“关键词”教学法掌控课堂

教师在细读文本后,对教材有了充足的掌控能力,就可以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从课文中提取若干出现率高、对于人物塑造、主旨表现有指向的词语,使整篇课文的讲解围绕这几个词语展开的“关键词”教学法,能够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使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

例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教师就可以从文本中提取关键词“可怜”“可笑”“可怕”,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信息,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别里科夫戴墨镜、穿棉大衣、耳朵里塞着棉花、用竖起的衣领把脸藏起来,最晴朗的日子也要穿雨鞋、带雨伞,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全副武装的别里科夫反常的举止让我们觉得他非常“可笑”,可他却用自己套子式的言论辖制了全城整整十五年,人们什么都不敢说、什么都不敢做,足见其“可怕”的统治力。但是,别里科夫又是“可怜”的,他的“可怜”在于他的身不由己,在于他想要竭力维护现有制度却被制度所害。华连卡是他一生中见到的唯一的光亮和希望,然而他在爱情中并没有寻到幸福,最后竟然死于华连卡的笑声,这种滑稽的结局隐藏了无限的凄凉。在这样的社会中,由精神压抑造成的生命枯竭是无法挽救的,这才是别里科夫命运的“可悲”之处,也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可恶”之处。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关键词“可笑”到“可怕”到“可怜”,学生自会明白课文的内涵。

三、研读文本,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音频、视频代替了对文本的解读,文本分析成了多媒体的附属品,虽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由于“可视”到“可思”过程的缺失,学生的关注点都在视听的享乐中,文学作品本身蕴含的深层力量被削弱,作品带给人的心灵震撼也就被消解了。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不能取代文本的解读,一部作品、一个人物形象之所以流传至今,就在于作品和人物形象的不可替代性,语文教学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对文本的研讀上。

文本细读瓦解了宏大叙事,强调微小叙事。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有生命意识的个体存在,每个学生在阅读文本后都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与体会。教师应该消解对课堂话语的控制,不把自已对文本的看法强加于学生,不随意否定学生的认识,而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与文本的碰撞中展开超越古今的对话、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文本、感悟文本,成为阅读体验的主体。

四、品读文本,有效渗透思政元素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学科特点使其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然而传统语文教学设计往往从语文的工具性出发,而忽视其人文性的一面。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需要自己的精神家园,而这种精神的滋养只有文学能给予。语文教学设计只有关注人文性,文本细读才能实现用一颗心去触摸另一颗心,形成心灵的触碰交融。品读史铁生,他对生命的认识让我们心动:人生而不能即为残疾;生与死的轮回好比朝阳与落日,一方面收尽苍凉残照,另一方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品读余秋雨,他的每一段苦旅都让我们沉思:我们痛恨《道士塔》中那个愚昧的王道士,痛惜敦煌文物的流失。品读毛泽东,我们体悟伟人的胸襟、积极乐观的革命豪情。

品读文学作品,用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学生,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结语

在历史的长河里,语文既是尘封的记忆,又是鲜活的存在。从生活、生命的角度审视语文,从文本细读中挖掘生活元素,把语文教学设计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挖掘文本中符合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因素,使文本细读走向生活教学,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作者单位: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教学法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探讨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有向开放”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以部编版七上《学习伴成长》课堂教学为例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有向开放”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以部编版七上《学习伴成长》课堂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