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子文
聊城市东昌府区道署西街老粮仓于1950年左右建成,1990年起空置。现被申请建成东昌府区博物馆,是聊城市唯一一座以古城区文物为主体,展示古城千年历史的博物馆。
东昌府区隶属于聊城市,坐落于山东省西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具有别样的特色。近年来,随着历史文物的不断发掘,文物的保存也成为该地区的一大问题,东昌府区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老粮仓的保护与重新利用是其中一项重大工程。
一、老粮仓的历史与重新利用
道署西街老粮仓是聊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位于今聊城市古城区西北片区道署西街,坐北朝南,呈东西走向。
老粮仓在原东昌府衙的旧址上建成。粮仓呈南北四排,属砖木结构,保存完好,是聊城市古城区现存唯一一座老粮仓,从1990年起便空置。道署西街老粮仓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作为重要文物列入省和国家文物局普查数据库,于2013年10月被列为山东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东昌府区利用现有条件,根据老粮仓的实际情况提出申请,将粮仓改建为博物馆,主要展示2011年出土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土桥闸和古城区出土的上千件文物。为了保护老粮仓的原有形态,在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在原本的地面上架起铺设一层木地板,避免参观产生的磨损,在边缘不易踩踏的地区,使用玻璃进行铺设,以便游客看到老粮仓地面的原有形态。在三座粮仓的外墙壁上还写有三篇文章,分别为《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即《老三篇》。
博物馆的建设布局共有四个展厅,其中三个主展厅为历史文物展厅,一个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品为主的展厅,三个主展厅分别以三座粮仓为展馆,以“东昌印记”为总展览主题,三个主展厅分为古城沧桑、武定太平、文明兴礼三个专题,文物展览与数字展览相结合,还配以古城区地图模型,涉及瓷器、陶器、石器、青铜器、建筑构件、生活器皿和钱币等各类精品文物。
二、博物馆文物
博物馆内展品的展示多种多样,自春秋战国到民国还有如今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品,均有展出。这既是对文物本体的展出,也是对聊城历史文化的展示。
博物馆的“东昌印记”主题展览墙用有名的临清贡砖搭建,更具地方历史特色。临清贡砖为聊城市临清市的独特产品。明代迁都,在北京修建皇城所用砖大多为临清贡砖。临清贡砖所用土为特有的莲花土(莲花土取自临清当地运河,土壤细腻无杂质),烧制工艺也极为复杂,烧成后叩之皆有声,且每块砖上都印有款铭,记录了烧制的年代、窑厂和窑工。
博物馆的展厅中陈列着一副青铜面具,面具为质量上乘的青铜所制,青面獠牙,面目造型奇特而不失厚重。据考证,该面具应为古时道教祭祀所用的工具,一般分为金、银、铜三套,皆用质量上乘的金属制成,博物馆展出的就是青铜所制的一套。在宗教的祭祀活动中,这类面具也仅有威望较高的人可使用,体现了宗教的神秘感,具有重要的传统文化意义。
除了古代的物件,还有近现代物件的展出。其中比较有特点的为聊城地区抗战时期范筑先将军的用品。展出包括当时生活用品和抗战所用武器等。其中还有一本筑先县小学国语课本,课本页目完整,字迹清晰,是保存极为完好的一件文物。课本名称中的筑先县即取自抗日将军范筑先之名。1945年,聊城人民为纪念在聊城地区抗战殉国的范筑先将军,改聊城县为筑先县,直至1949年复名聊城。
博物馆除了展示出土的文物外,还对聊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了展示。其中东昌葫芦雕刻与木版年画是聊城市的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葫芦雕刻是民间艺术的产物,寓意吉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雕刻技法,内容题材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东昌府木版年画也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制作工艺复杂,需要数块刻板,多次套色印刷才能制作一张年画。木版年画色彩鲜艳,线条粗犷刚劲有力,内容多以神像为主,表达了历史上聊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意义
博物馆内部的文物展览有三个独特点,一是收藏展示“聊城文物之最”,收藏的唐代白釉瓷执壶、宋代青铜面具等均为东昌府区博物馆所独有;二是拥有大量出土的石碑、石刻件,是聊城历史文化名人、历史古城、历史文化遗迹的佐证;三是展出文物极为丰富,特别是瓷器,包括磁州窑、定窑、邢窑、耀州窑、景德镇窑和钧窑等窑口的瓷器均有展出。这些展品从多角度、多侧面向人们展示着聊城的历史文化。
东昌府区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历史建筑老粮仓建成东昌府区博物馆,既是对老粮仓的保护,也是对老粮仓的重新利用。既避免了空间的闲置,也对古城区的文物进行了良好的归纳整理和保护。老粮仓原始而精巧的通风口设计,避免粮食不通风而引起的受潮腐烂,还有严谨的规格都彰显着劳动人民的农业经验与智慧。墙壁上的老三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依旧清晰可辨,是近现代的印记,老三篇称颂了“凡人不凡”的崇高精神品质,在当时对于培养人们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至今,老三篇的故事依然对培养人们良好的精神品质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们树立了不朽的精神丰碑。
粮仓是当时计划经济下粮食系统一个特定的记忆,如今也成为了文化的归属地。以历史建筑老粮仓为主体所建成的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均为聊城市出土,对聊城文物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大量的瓷器、抗日战争时期纪念物,无一不彰显着聊城人民的劳动智慧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博物馆也在积极探索更多的布展方式,以更好的利用老粮仓和展示收藏的文物。
参考文献:
[1]张锡忠.山东历史文化名城——聊城[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1):2.
[2]郝保奎,周大全.历史文化名城——聊城[J].春秋,1995(01):63.
[3]刘昆. 临清贡砖烧制技艺保护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
[4]申富强,李良明.抗战时期毛泽东“老三篇”的思想内涵与现实价值[J].毛澤东研究,2018(03):95-104.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