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板鼓子秧歌的动作及风格特征分析

2020-07-23 06:21王英杰
人文天下 2020年12期
关键词:快板秧歌右手

王英杰

“慢板鼓子秧歌”特色鲜明,体现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非遗舞蹈传承的社会意义。本文以山东鼓子秧歌中的“慢板鼓子秧歌”为研究对象,结合民俗文化及相关舞蹈知识,对“慢板鼓子秧歌”典型风格特征及基本动作要领进行解读,进一步还原传统的民间生活真实面貌,结合了当前时代特色保护和传承“慢板鼓子秧歌”。

一、慢板鼓子秧歌主要动作特征

(一)鼓子的基本动作

打鼓之前要做好热身和准备活动,具体而言,首先找到鼓帮上的皮卡,将左手插入其中,顺势在鼓面两侧边缘用拇指、小指紧紧按住防止打滑,拇指一侧称为“鼓正面”,小指一侧称为“鼓反面”,右手握住鼓槌,将鼓用左手举到头顶上方,右手握住鼓槌伸向后方,两肩微张,大步前行。

两腿呈深蹲状,踏步的同时顺势双手做击鼓状,整个过程要流畅而充满力量,以此展现山东大汉的粗犷和豪放;行进过程中,随着节奏边跑跳边击鼓,力求步伐与鼓点节奏的一致与协调。本着“左重右轻”的原则,左脚踏地要重,右脚踏地要轻,“踩重”击鼓,保持四肢协调。下一动作是首先将左腿踢至身体右侧,身体微向前倾,随后两手持鼓槌穿过右腿,此时“槌鼓相迎”随后收势向左旋转约90°成弓步,左手将鼓托抬高至头部以上,右手自然摆臂置于身体右后侧。

山东鼓子讲究淳朴细腻,步伐与击鼓的节奏是表达喜悦的直接方式,脚随拍动,当节拍快起来时,脸上洋溢出兴奋喜悦的笑容,重踏地,高跃起,跃起时将鼓翻转置于胸前,左小臂微抬,右手举高至头顶,以手腕的力量挥槌击鼓;右进步时力度轻、幅度小,左手随脚步变换翻腕上抬至头顶,右手自然放回原位。人们内心沉淀的情感和朴素的情怀,随着左右变换的步伐与欢快的击鼓节拍喷涌而出。当然,击鼓过程并不是一直舒缓的,运跃击转身也是常见的表演技巧。重左脚向前大步跃出、顺势右腿后抬,眼随鼓动,双手举过头顶做击鼓状。此动作幅度大,行云流水一般紧密,更讲究肢体协调配合,体现了山东人的坚毅又不失细腻的特点。

(二)跷花的基本动作

走跷花时同样需做好预热活动,绑好短跷,将红色长绸系于腰际,两手拽住长绸约三分之二处;走步是走跷花的基本功,鉴于两脚上的短跷,平衡性不好把握,则需要借助身体前进时的摆动惯性,以及小腿与膝盖的上下颠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基本的走步成形以后,再进行小步前跑,随着节拍踩点向前,停止时自然屈膝,表现出轻盈欢快的气氛;至于真正的表演性跷步,类似于现今的“花邦步”,需要转向时,两手叉腰,身体前倾,十分考验身体协调程度,也是见真功夫的动作。

(三)扛伞者的基本动作

扛伞的准备动作:两脚站丁字步,左脚虚步,脚后跟不着地,左手扛伞,右手握布并将布子搭于右肩。体现出山东大汉的纯粹朴实又英武的形象。做半花动作时,以右脚为中心点,左手转动手中的伞,右手将步子扔向前方,再缕着布子的后梢将其甩到身体后面,接着是以左脚为重心,当进入后半拍时手心向上,右脚上步,成预备姿态,然后右脚迈向左侧,身体拧紧,此时右手将布子甩出,这个动作利用一些简单的捊髯后拉、丁字步等细节塑造出老者形象,摇曳着手中的大伞,随手甩出的布子,以及故作捋胡须老态龙钟,这都是人们从田间地头耕种时延伸出的,无不反映了老者的积极乐观、怡然自得。

二、慢板鼓子秧歌风格特征分析

(一)慢板鼓子秧歌风格特点

作为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慢板鼓子秧歌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又被称为老慢板或旧派鼓子秧歌,主要代表为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仁风镇流河村和王家村的秧歌。济阳县仁风鼓子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仁风鼓子秧歌历史悠远,形成于夏商时期,完善于唐宋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仁风鼓子秧歌分“快板”“慢板”“戏剧”三种流派,各有千秋,各具色彩。改革开放后,仁风鼓子秧歌发展迅速壮大,十几支秧歌队在城市农村里面活跃,异彩纷呈。慢板鼓子秧歌最考验艺人的技术和功底,也是气势磅礴、最为耐看的流派。慢板鼓子秧歌动作特点鲜明,气势豪放粗犷,节奏缓而不拖,因此要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舞者的基本功必须十分扎实。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扛伞是最吸引观众眼球的环节,舞伞演员多扮作老人,神情慈祥,长须飘然。舞者将左手握住伞把,有规律的转动,右手甩动彩巾,动作幅度不大,在舒缓的节奏中飘逸似遗世独立一般。舞伞者是整个表演的核心,指挥和带动着整场表演的进度。老慢板较为传统,最早由“伞、鼓、棒、花”四个角色构成,“鼓”是慢板鼓子秧歌的灵魂代表,“鼓”的表演大多都是男子,对演员的形体也有着严格的要求,身体要强壮有力,跳起来要把身体的中心放在下面,不能松垮,更不能乱晃,要展现出男性的阳刚之气,“鼓”的手势有“端鼓”,要求脚成大八字站位,鼓端在身体前,另一只手大提襟位,以“沉”、“稳”为主,动作风格粗狂豪迈,刚劲有力。慢慢地,“棒”的角色就很少再出现了。刚开始流传的时候,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花”这一角色由男性踩寸跷来扮演,以此还原“花”角的女性裹小脚的特点,这也是这一流派独有的特色,这便是“地花”的由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开放理念的盛行,如今的“花”角由穿着鲜艳的姑娘扮演,大多数踩高跷上场,跳扭相互配合,犹如彩蝶穿梭在花丛中,使得整个表演场面热闹非凡。多个角色有序配合,紧密互动,情趣盎然,深刻表现了慢板鼓子秧歌刚中有柔的鲜明特色。

(二)慢板鼓子秧歌节奏特点

慢板鼓子秧歌表演与山东传统文化、民风息息相关,主要表演道具以大鼓和大锣为主,由此能感受到节奏的缓慢和稳健,展现出了鼓子秧歌男性的磅礴、热情与豪放。音乐节奏是舞蹈的灵魂,节奏对舞蹈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节奏能强调出动作的快慢。慢速的节奏是隆咚咚一咚咚框,来台,隆咚咚一咚咚框,哒,慢速的节奏动律比较缓慢,古朴沉稳;中速的节奏是隆咚一咚框,来台,隆咚一咚框,哒,中速的节奏让舞者随着加速让身体连贯起来,找到手臂的力量感和姿态感;快速的节奏是隆咚框,隆咚框,咚框咚框,隆咚框,快速的节奏跟着点把重心推下去,感受平稳,不能浮,不能跳动;最后结束点的节奏是框框框框,隆咚一咚框,哒,让观众能在流动不止的节奏中找到最后的那个点,让观众在铿锵有力的节奏中平静下来,难以忘怀。

(三)慢板鼓子秧歌与快板鼓子秧歌的区别

慢板鼓子秧歌与快板鼓子秧歌是济阳鼓子秧歌的两个主要流派,分为“旧派”、“新派”,慢板鼓子秧歌也称“旧派”,以仁风镇的流河村和王家村的秧歌为代表,正如其名字所言,节奏较慢,飘逸潇洒,刚柔不失,气势雄浑,十分精彩。其中由男青年扮演的“花伞”颇有特点,头上裹着毛巾,额头上戴着英雄缨,一身的短搭服饰,脚踩高跷,显得十分潇洒,英姿勃发,表演起来十分干净利索,生龙活虎,朝气蓬勃。“新派”也称快板鼓子秧歌,以仁风镇司家坊村的秧歌为代表,快板鼓子秧歌特点是节奏欢快,龙腾虎跃的舞者让场面瞬间气氛热烈起来,舞者的步伐矫健潇洒;快板鼓子秧歌中的“花伞”角色不踩高跷,而是在跑场地,“伞”又分为“花伞” 和“黑伞”两种,快板鼓子秧歌中的“黑伞”角色的肩膀上不扛伞,而是腰间系着一只小鞋,鞋中放着一酒盅,将伞插入酒盅内,表演时,左手握伞,舞蹈中巧用腕力使伞尽情的旋转舞动,还时不时的晃动右手的小铃铛,小铃铛是用牛骨做的, 在牛骨铃铛晃动的时候,会呈现出别样的伴奏声,很是扣人心弦,耐人回味。上述的两种流派,表演的套路各有千秋,套路也是层出不穷,慢板的鼓子秧歌的表演套路有“迷魂阵”、“十字坡”、“里四外八”等。快板的鼓子秧歌的表演套路有“十字街”、“阴阳转”、“葫芦镇”等。节奏也是有快慢之分,气氛上有着鲜明的对比,情绪上有张有弛,效果醒目。

结语

谈起鼓子秧歌,在济阳县有着几百年的传承,自身的艺术价值极高,不仅仅愉悦人们的心灵,更是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颂歌。鼓子秧歌所展现出来的粗犷的风格特征和细腻柔美的动作,给人们带来一场心灵享受和艺术美感为主的舞蹈文化盛宴。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当今社会,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随之提高,鼓子秧歌这种以人体动作为表演手段的艺术表演,因为其参与度高,门槛低,真正迎合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近些年,隨着时代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精神层次的更高追求,鼓子秧歌这种表演方式不断精益求精,在服饰、道具、人物等方面大胆创新,一些像“小猪佩奇”等新兴卡通形象也加入到表演队伍中,更加具有观赏性、娱乐性,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艺术话题。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快板秧歌右手
浅谈快板的创新与发展
为快板艺术正名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左手和右手
快板艺术形式及其发展路径
左手右手
左手右手(5)
左手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