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奕车人舞蹈阿腊撮田野调查研究

2020-07-23 06:58郭明瑶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哈尼族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摘    要:舞蹈是奕车人在劳动生活中的自我娱乐方式,是美好生活憧憬的表达,更是奕车文化内涵与精神风貌的体现。阿腊撮是奕车族群文化的标志,对于探究哈尼族奕车支系文化与民族精神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研究了红河奕车人的生活状况,解析阿腊撮的脚步组合和律动方式,并从中总结出阿腊撮蕴含的文化内涵,为阿腊撮舞蹈的传承传播提供一定的文字基础。

关键词:哈尼族;阿腊撮舞蹈;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哈尼族作为我国少有的分布较广的跨境民族,大部分分布在云南南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墨江、元江、红河、绿春、元阳、金平等县是哈尼族最为集中的地区,西双版纳、澜沧和新平等地也有少量分布。由于不断迁徙的历史因素,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周围人文环境的影响,哈尼族的支系众多,形成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化生态圈。作为哈尼族文化的一部分,哈尼族的舞蹈产生了各自独有的名称和形态特色。在仰阿娜(姑娘节)、苦扎扎(六月年)和扎勒特(十月年)等传统节日中,相关的舞蹈和节日习俗都得到很好地保留和传承。

一、红河奕车田野情况概述

据统计大约有30万奕车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地处红河南岸的哀牢山中段,山高谷深,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奕车村寨以孟子红都山为地理上的中心点,分布于红河县大羊街乡、浪堤乡浪堵村委会和车古乡哈垤村委会。笔者此次田野点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大羊街乡妥垤村,距离乡政府4.5公里,距县70公里,西与车古乡接壤,北与元江县那诺乡隔河相望,包括妥咪、妥龙、妥甫等11个村民小组557户农户在内,2723位农业人口。全村土地面积11平方公里,海拔1730米,年平均气温14.8度,年降水量898毫米,整个村寨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由于地形限制,乡村道路为泥泞山路,没有安装路灯,交通不便,村寨坐落于半山腰,水稻和玉米是主要农作物。哈尼人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哈尼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哈雅、碧卡和豪白三种方言,奕车这种称法是奕车人的自称。

在笔者田野的这些时间里,前后经历了开秧门、仰阿娜、苦扎扎、打谷子以及扎勒特五个仪式节日,也正是从播种到六月年再到秋收、十月年的时间流逝在奕车人的文化体现,一位贝玛(做祭祀法事的祭司)告诉笔者“平日里的村子没有这么热闹,家家户户都要农忙,现在又赶着建房子,根本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只有在节日那段时期才聚在一起。”在奕车人的文化传统习俗中,口头传承是教育和传承的主要方式,信仰万物有灵,崇尚祖先崇拜、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图腾崇拜。封闭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奕车人的舞蹈动作强调力量,注重风俗观念在舞蹈中的体现。

二、阿腊撮舞蹈的活态展现

笔者跟随导师的项目有幸遇上了哈尼族奕车人的传统节日——仰阿娜姑娘节,这个节日是所有青年男女的爱情盛会,人们跳舞唱歌来向对方表达爱意,祈求神灵在孟子红都山为自己寻求一段好姻缘。仰阿娜节日当中奕车妇女跳的舞蹈用哈尼语统称为“阿腊撮”,当然也有部分奕车人称“苏独独瑟瑟”。阿腊撮是哈尼族舞蹈中最基本、最具特色、流传最广的一种舞蹈。不同聚居区叫法一般不同,墨江、元江一带称为阿腊些、阿腊地,绿春地区称为同尼尼、朵尼尼等。

(一)阿腊撮的展演场域

笔者在妥垤村进行田野调查的时间大约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基本上看不到村民跳舞,采访当地居民得知村寨年轻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剩下的老人和妇孺孩童则需要照顾家里的里里外外以及田里的农活,没有闲暇时间进行娱乐。而仰阿娜姑娘节发生的这个时期是人们刚刚种下新一年的稻米谷种,春忙结束,为了祈求五谷丰登保佑秧苗能够顺利成长,将这些愿望诉说给神灵,祭祀仪式完成后人们便可以拥有悠闲的娱乐时间,笔者也因此才能在这个时期看到独属于奕车人的舞蹈。仰阿娜姑娘节随着政府的介入,更多倾向于商业化的表演形式,有串场的节目主持人,固定的舞蹈展演顺序,以及专业编排的舞蹈演员的表演,而真正属于奕车人的阿腊撮在第一个节目中用两分钟完成了。

实际上笔者在姑娘节进行祭祀仪式之后发现在孟子红都山的入口处站着两排奕车姑娘,她们穿着传统民族服装,头戴白色的帕常帽,手拿白色尖顶伞,随着身体的律动服饰上的银饰也铃铛响。出于好奇心笔者采访了一位跟着奶奶而来的小女孩,得知她们这些基本的身体律动和手脚步伐就是阿腊撮,每个动作并没有具体的动作名称,都统称为阿腊撮。阿腊撮实际上没有固定的表演场所,通常为两人对跳,不需要任何道具,两人面对面通过手部、扭胯以及脚下弹跳等动作来完成整个表演程式。当然这种舞蹈也可以多人共舞,不过个人完成整套舞蹈动作时需要和他人互换位置后再重复之前的动作。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阿腊撮也可以跳,但是只有一个人时则不能完整体现舞蹈的位置变化和动作姿态。

(二)阿腊撮的律动步伐

根据笔者所观察到的阿腊撮舞蹈,根据动作的先后顺序并由手至脚整理出动作姿态和节拍节奏。

动作一:单手牵跳

二人以背靠背的方式牵住一侧手,同时抬起另一侧腿用力向下踹地但不落地四次。

动作二:照面摆手

二人完成单手牵跳的动作以后顺势转换成面對面的位置,手部姿势为左右手上下摆动,肘关节弯曲,小手臂和大臂呈九十度姿势,左右手变幻位置时一边掌心向上一边掌心向下。完成手部动作的同时向左右两边顶胯,身体重心自然左右移动六次以后两人互换位置面对面。然后重复完成动作二至八次,进入下一个动作。

动作三:单向侧踢

二人位置面对面时双手自然伸开于身体两侧,身体重心偏向一侧,以弹跳的方式带动另一侧的腿部屈膝自然摆动,大概五次以后二人身体向内旋转,将两人的肩头靠向对方,重心坐落于肩膀靠近的一侧身体,同时抬起后侧小腿再次向下蹬地五次但不落地。完成以后二人以外侧肩膀的方向旋转180度至二人面对面,再次重复照面摆手这个动作八次,互换位置至面对面。

动作四:前后顶胯

双手叉腰,双腿膝盖微微弯曲,以跳动的方式前后顶胯,脚下步伐短距离前后挪步,顶胯跳动八次,再次完成照面摆手四至六次以后阿腊撮整个舞蹈程式就完成了。

阿腊撮传承发展至今动作形态是否改变因历史久远已不可得知,询问当地村民也未可知,目前我们所看到的阿腊撮也就最终成为奕车舞蹈的代表。阿腊撮舞蹈是人们生活态度的表达,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舞动,但是由于每天都很忙根本没有时间跳舞,笔者也只在仰阿娜姑娘节之时接触到这个独属于奕车人的身体狂欢。

(三)阿腊撮的风格特色

根据整个阿腊撮的舞蹈动作顺序和形态来看,阿腊撮舞蹈动作较为简单,主要以腿部弹跳、摆手和顶胯为主,在整个舞蹈完成的过程中二人可以随意改变动作的顺序和次数,基本步伐保持大致不变。因此这个舞蹈可以多人共跳,但是主要舞步以两人为主,舞蹈形态姿势的展现以两个人最佳。古朴沉稳、外柔内刚,没有过多的花式动作,自然简单的手臂摆动就形成一种动作,并且整个舞蹈过程跳舞之人一直保持着膝盖弯曲,双脚弹跳,强调下半身的稳重强劲。奕车女子跳舞之时散发着独有的女性魅力,自信而大方,没有丝毫的忸怩含蓄,动作极为稳定,身体力量通过动作姿态喷薄而发。在屈膝半蹲状态下的均匀颤动中,胯向左右斜前方扭动从而带动上半身的扭动,重拍向下是舞蹈的节奏特点,其中胯的扭动是轴心和关键。哈尼族的种类多样,棕扇舞、木雀舞、铓鼓舞等被人们争相乐道,其中的文化底蕴不可忽视,而动作简洁的阿腊撮更是被奕车人倾注了民族心血,民族信仰,祖先崇拜以及文化的传承都得到直白的体现。

三、阿腊撮舞蹈文化透视

(一)起源于民间传说

哈尼族民间舞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了原始社会生活印记,通过舞蹈动作可以明确看出舞蹈的主题意图,清晰的分辨其代表的含义。铓鼓舞是为了纪念祖先通过敲鼓收获猎物而跳,棕扇舞是人们怀着对白鹇鸟虔诚的崇拜和浓厚的感激之情而跳,因此也是哈尼族舞蹈当中保留和传承的较为完整的舞蹈。据奕车村民说哈尼族在迁徙的过程中,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同时还要抵御外族敌人的入侵,最后只剩下最后一位哈尼人,白鹇鸟给哈尼人民带来了谷种,因而救活了哈尼人民,人们为了感激白鹇鸟救活了哈尼祖先,因此编创了相关舞蹈动作,延续了舞蹈传统,成为奕车族群文化的标志,形成崇尚敬畏自然的生活法则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理念。“阿腊撮上部动作意为祈求粮食丰收,中部动作意为祈求人丁繁茂,下部动作为祈求六畜安康。” [1]

(二)生活状态的折射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快速发展,哈尼族进入稻作时期以后,祭祀仪式当中的“铓鼓舞”、“棕扇舞”等舞蹈动作不仅有祈祷人丁兴旺的含义,同时还祈求谷子颗粒丰满,粮食丰收。甚至将秧苗拟人化,来表现长成米粒需要经历的一些变故,以此来寻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庄稼丰收。通过分析阿腊撮的舞蹈动作可以看出,手部動作以简单的摆手为主,是为了方便人们手部可以做其他事情,忙农活,胯的部分则是民族信仰生殖崇拜,表现强烈的繁殖愿望,而脚步动作则是由于地形限制要保证自身安全。奕车人将平凡的生活理念和民族愿望寄托于舞蹈动作中,一方面祈求通过舞蹈将这些愿望传达给神灵,另一方面寻求内心世界的片刻安宁。

奕车人农忙时期笔者也曾见过一位贝玛在自家院子敲着锣跳起舞,膝盖弯曲弯腰驼背,动作形态由忙农活的样子直接转变而来,如插秧苗、踩水、捉泥鳅等,以及打捆秧苗,装载背篓等身体形态的展现,直接展示出奕车妇女日常生活的辛劳姿态。

(三)教育文化功能

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言传身教和口述文化是哈尼人民教育和发展的方式。奕车德高望重的老人的葬礼会有贝玛为其跳“打莫撮”和唱送葬祭词,举办“打莫撮”的意义就是为了教育哈尼族年轻一代不要忘记哈尼族祖先,教导他们尊老爱幼,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加民族认同感。给笔者展示阿腊撮的小女孩告诉笔者,长辈随时随地都能够教导她跳舞蹈动作,同时告诉她相关的舞蹈动作含义,边学习舞蹈动作边接受奕车民族文化的洗礼是奕车人传承文化习俗的重要途径。

(四)娱乐功能

阿腊撮舞蹈演变发展至今,已然被当做奕车人和外界群体共同欢乐的身体表述,纯粹的娱乐功能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首选方式。强烈的动作,直白的表述配合服饰的跳跃,足以引起他人的情感共鸣,让人共同沉浸在阿腊撮的魅力之中。

四、结语

在日常的劳动生活中,哈尼人民不断地上山下田,腿部力量保持身体稳定的同时,手部动作要足够灵活才能保证用来搬运物品和做其他事情,生殖崇拜的内涵转化为深层,扭动屁股、顶胯等动作不再过于直白,强调舞蹈动作的律动性和姿态的审美性。阿腊撮传承至今发生的形态上的改变我们已无从知晓,就目前所观察到的阿腊撮可以看出反映了奕车人的劳动生活场景,并借此达到教育的目的。纯粹的娱乐功能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步伐变化组合和动作姿态更为丰富,增添审美的趣味性,适应了哈尼族的社会发展需求和审美文化需要。本文分析奕车阿腊撮舞蹈,旨在希望能够为学界研究哈尼族文化提供绵薄之力,探讨新的学术视角。

注释:

[1]李金印、刘金吾《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舞蹈》.云南民族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高莎.基于文化视域下的民族舞蹈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05):137-140.

[2]宗丽.哈尼族民间舞蹈艺术特质及文化内涵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05):149-150.

[3]李梦白. 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族棕扇舞文化内涵的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8.

[4]林角嵘.浅谈哈尼族自娱性舞蹈《同尼尼》的源流[J].大众文艺,2018(03):36.

[5]罗列诗.哈尼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质及文化内涵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4,12(03):15-17.

[6]李骏.浅谈民族民间代表性舞蹈——以哈尼族民间舞蹈《嘎尼尼》《阿迷车》为例[J].民族音乐,2014(01):24-26.

[7]李枭香.浅谈哈尼族舞蹈[J].艺术科技,2012,25(02):25-26.

[8]王丹丹.哈尼族民间舞蹈探析[J].大舞台,2011(02):128-129.

[9]龙倮贵.红河哈尼族原生态舞蹈艺术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09,7(04):1-5.

[10]张谛.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简析[J].红河学院学报,2006(06):69-73.

作者简介:郭明瑶(1996-),女,汉,籍贯:湖北省随州市,单位:云南艺术学院,学位:硕士,职位:学生,研究方向:影视人类学。

猜你喜欢
哈尼族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学校您好
本土与异域:哈尼族民俗体育活动社会化发展研究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勤劳的哈尼族
论哈尼族文学的“祖先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