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伟
摘 要:“互联网+”与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二者之间的相加,其凸显了互联网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能让数学课堂教学实现全新的发展。文章主要从利用声像俱备的动画、模拟知识形成过程、展示学生实践成果、归纳课程系统知识四方面,探讨“互联网+”视域下数学课程资源整合与教学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数学课程;资源整合;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G43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1-0044-02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产生很多问题,如认为课堂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去听;内容抽象,无法理解;内容太多,思维跟不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在“互联网+”视域下,教师要重视数学课程资源整合与教学创新,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数学教学环境,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一、利用声像俱备的动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找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作用,让互联网真正为学生服务。虽然教师发现互联网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极大的作用,但是却出现了滥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内容不统一,学生只看到了形象的演绎,却没有将其与知识进行有机的关联,故而实效性不强。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设计好问题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点,并以这个点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关注。
例如,在“长方体的体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同学们,大家来跟我一起看这样的一个立体图形,这就是我们小时候最爱玩的积木,今天老师要考考你们积木玩得怎么样。老师展示的造型都是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组装起来的,你们能不能说出这些造型的体积呢?”接着,教师将自己用电脑教辅软件做出来的造型播放给学生看,帮助学生建立立体感。当有的学生被复杂的造型难倒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其拆分,让学生在造型拆分的过程中直观地看到立体图形的内在构造,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大家看看,立体图形就是这么有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长方体的体积,大家一起来探究一下,怎么才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呢?”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模拟知识形成的过程,讲解课程重点难点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一些数学教师会在黑板上一遍遍地演示公式的推导过程,一遍遍地擦黑板,整节课知识容量很大,但是学生是否跟上了教师的步调呢?也许学生会因为枯燥的、冗长的讲解而失去耐心,思想开小差,进而跟不上教师的思路,最后不得不放弃。由于一些学生的课堂自制力很差,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果学生不关注知识,那么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就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做出更细致的讲解,并借助信息技术,用动态化的形象的图画展示给学生看,模拟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茅塞顿开。
例如,在“百分数”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形象化的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内涵:“同学们,大家看,我用软件将这个圆形分成了一百个小扇形,你们看是不是很精准,电脑可是比我们自己分的还准确呢!我们来做个统计,我对100个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喜欢用信息技术上课的有67人,一般喜欢的有23人,不愿意的有5人,无所谓的有5人,大家看,我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将这些人标记出来,那么喜欢的就占了67%,这就是百分数,那么你们来看,不喜欢的占总数的百分之多少呢?”学生们在清晰的图像展示中,一下子就明白了百分数的定义。
三、展示学生实践的成果,精准评价学习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既无法判断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不能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有效的评价。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做题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更无法谈及教师的评价了。互联网因其先进的技术以及海量的信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让教师精准地对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互联网与数学的深度整合应该存在于数学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而不是简单地在一个环节中走一下形式。教师只有将这样的融合策略运用到极致,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才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解答心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让课堂教学因学生的智慧而灵动起来。
例如,在“小数除法”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明确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去做一些练习题。学生做完后,教师可以让小组长将本组的成果收集起来,在大屏幕上集中展示,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将评价权交给学生,交给小组长或者愿意为大家提供服务的同学。学生寻找问题错误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再次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会更加清晰,能够在集中的讲解中获到更有效的信息。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压缩课程时间,使更多的教学内容和练习题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这在教学评价环节尤其有效,它可以集中展示学生的实践情况,有利于教师展开精准的指导和评价,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四、归纳课程系统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每节课的内容讲解都是系统的,学生的概括整合能力不强,如果课堂中没有反思,就不会有突破和创新,更不会取得有效的发展,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授课的最后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拓展,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系统性,从而发现一些创新点和延伸点,为下节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还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梳理整节课的知识脉络,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
例如,在“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同学们,大家与我一起来画一棵智慧树,并对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探究。我们看树干就是数据,那么我分出來的这些树枝上都有哪些内容呢?大家回顾一下。”于是,学生们开始整合信息,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平均数的特征都被填了进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我们该如何搜集、整理、分析这些数据呢?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些统计图?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做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了梳理,并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相关思考,以促进自身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在课上展示几种不同的思维导图,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的特点。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知识树等多种思维导图的形式,为学生展示知识脉络和体系,使学生一目了然,清晰地了解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进行一些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探寻更深层的知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互联网技术,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得到改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实际,从利用声像俱备的动画、模拟知识形成过程、展示学生实践成果、归纳课程系统知识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有激情和动力,学习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彭爱萍.“互联网+”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J].甘肃教育,2017(21).
[2]潘亮佳.“互联网+”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2018(12).
[3]张君超.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黑河教育,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