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筱
摘 要:朗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来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创设朗读情境,体会文本之美;开展朗读竞赛,激发朗读兴趣;传授朗读技法,提升朗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朗读教学;核心素养;朗读能力;朗读情境;竞赛;朗读技法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0-0047-02
朗读能力是新课标要求的语文关键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会对学生的语感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学阶段是促进学生语文关键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会对学生后续的正常交际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开展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朗读教学的价值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教师要加强课堂朗读教学。朗读能力作为语文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重要保障,尤其可以解决当下我国一些地区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方言语言教学”问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朗读能力。此外,加强朗读教学也是破除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瓶颈,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之举,可以使学生不必反复开展阅读题求解训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1.创设朗读情境,体会文本之美
语文是一门蕴含丰富文学知识的课程,是提升学生文学修养和文学审美品位的重要路径。或者说,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以文字的形式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文化内涵展现出来。因此,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语文阅读素材中蕴含的文学知识及情感内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使他们通过朗读文本感受到文学艺术和思想、情感等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学生想象力和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年纪较小,教师创设朗读教学情境时,要尽量采用一些生动、直观的素材,并结合他们的思维与认知能力发展情况,科学地创设朗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体会文本之美。例如,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教材内容以文本、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体会、感受文本所呈现的内容和所包含的思想情感,这样才能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奠定坚实基础。比如,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富有革命精神的现代诗歌时,如果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诵读全文,由于学生年纪小,对延安地区抗日战争情况不是很了解,所以就无法体会这首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对此,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微视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延安的历史等。这样,学生就能更准确地把握这首诗歌的思想情感。接着,教师再协同学生一起解决诗歌中的生字词,向学生传授一些关于现代诗歌朗读的方法与技巧。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配上舒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充满感情地诵读这首诗歌。这种教学方式更容易深化学生对文本思想情感的理解与认识,更容易使学生在朗读时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实现“声情并茂”的朗读目标。
2.开展朗读竞赛,激发朗读兴趣
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和竞争欲,喜欢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的能力,并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表扬。为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朗读竞赛活动,借助朗读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及朗读水平,立足于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朗读竞赛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使他们在朗读活动中体验到朗读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爱上朗读。在组织学生开展朗读竞赛活动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反复朗读,对文本的文字运用及其包含的思想情感进行仔细推敲,以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掌握文本的内涵及思想情感。这样,朗读竞赛活动才能真正发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和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年级或校级的朗读竞赛活动,以新课标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为标准,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并准备一些小奖品奖励给获胜者,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朗读竞赛活动中。这种竞赛活动既能有效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发现自己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过来,从而提高朗读能力。朗读竞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除了开展朗读竞赛活动外,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朗读活动,指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语速、语调及语音,实现“以读促情”,逐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传授朗读技法,提升朗读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就要教给学生相应的朗读技巧和方法,并引领学生进行大量的朗读训练。所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朗读技法,并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朗诵训练,这样才能持续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针对朗读教学的指导,教师应该立足于语文教材,在灵活选择朗读素材的基础上,利用“讲读结合”的教学方式,将一些常用的朗读技巧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高效地开展朗读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朗读习惯。例如,教学《梅花魂》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形成生活化学习的观念,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抓住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自己与外祖父之间的相处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以梅花寄托外祖父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在指导学生朗读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各段落中有关外祖父行为描述的目的,让学生思考对这些段落或语句应该运用何种情感与语气进行表达。教师应该本着循循诱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中的思想情感,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水平。
总之,朗读教学是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会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朗读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之美,平时注重传授朗读技法,积极开展朗读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邹克波.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8(35).
[2]阙旭凌.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3]董秀妨.小学语文分学段朗读教学方法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