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世界“双一流”建设的政策分析与困境出路

2020-07-23 06:20王玲
商情 2020年30期
关键词:双一流政策高校

【摘要】自2015年教务部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近年掀起各大高校建设“双一流”的热潮,然而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开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历程。本文梳理了我国历年来各个时期出台的“双一流”政策,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现存的政策有引导高校分类分层发展、动态管理、激活高校竞争活力等进步之处,但同时也导致行政管控过多、“非双一流”高校生存艰难、重科研、轻教学等不足之处。因而,我国高校建设“双一流”在坚持中国特色办学的基础上,鼓励政府放权于高校自主办学、重视本科教育和精英培养、重新审视评价标准,引入多元评价机制。

【关键词】“双一流”  政策  高校

一、“双一流”建设的政策历程

(一)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80年代

新中国成立之后,教育部开始重视重点大学的建设,主要在建设一流大学上下功夫,出台相关政策,而一流学科的建设未有起步。195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中确定六所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直到20世纪80年代,虽说重点建设高校的数量上升到了88所,但是建设的重点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还是偏重于一流高校,改革开放之初已经基本奠定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和重点大学的建设方向,此时一流学科开始提上日程,但是并没有提出“双一流”共同建设的诉求。

(二)20世纪90年代的“211工程”、“985工程”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社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领导层开始意识到不但要建设一流大学还要建设国际一流学科,因此“211工程”、“985工程”应运而生。“211工程”,即面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并通过国家在资金、资源、战略上的培养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1993年,教育部出台《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对于“211工程”的建设目标:十年之类,将一部分高校建设成国际一流水平,另一部分建设成接近国际一流水平。“211工程”于1995年正式启动,“十一五”期间,在112所大学中实施建设,主要安排 1073个重点学科,中央专项资金增加到了96.5亿元。

(三)2015年的“双一流”政策

2015年8月8日,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决定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进程。“211工程”、“985工程”在提升我国办学能力,增强国际竞争人才实力的同时,也存在诸多负面影响,比如非“211”、“985”高校的学生招生困难,教育部在资金投入有的放矢,导致非“211”、“985”高校在资源上不均等,学生毕业找工作困难、社会的对“211”、“985”高校的刻板影响等,从而形成“马太效应”,导致高校之间的竞争无力等。“双一流”政策的出台,宣告“211工程”、“985工程”的结束,五年评选一次,重新激活了高校办学的活力,突破优质高校的身份标签,同时更加突出绩效导向,建立资源配置与绩效挂钩的资源配置模式,资金支持可进可出、可上可下,鼓励高校特色办学、质量办学、公平竞争。

二、“双一流”建设的困境

(一)政府控制過重,限制高校发展

“双一流”高校可以自由发展,但是如果想要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比如纳入政府的高校工程,政府的垂直管理不可避免地会嵌入到高校的管理制度里去。比如大学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应付繁杂的行政任务,层级越高,事务越多,导致教师在面对科研任务时分身乏术。建设“双一流”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任务,各大省份也将建设“双一流”的工程纳入到政府工作范围内,所以高校更像政府的一个机构,垂直领导,进行全方位的管控,从发展规划到日常监控,方方面面都在渗透着政府的权力,这就导致高校过度依赖政府,丧失“自主精神”,变得没有活力。在大学这样原本应该生机活力的伊甸园,行政权力应该仅限于学校日常事务和大局把控,政府其实不应干预过多,适当放权,“双一流”建设更多的依靠学术专家以及学生,只有他们才真正的了解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他们是建设者也是参与者,放权让他们去规划,政府只做背后的支撑者。

(二)导致高校重科研,轻教学

每当有与大学相关的新闻出现时,都会有网友评论:“先查查老师只读PPT的行为再说吧。”这就是高校老师划水的现象,但是与此同时,也会有尽管划水但是他们的科研成果很丰富的教师。一方面,教师评职称与科研成果有关,因此在教学方面疏于用心,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之上,“双一流”的建设也与科研成果有关,这也使得教学成为科研的附属品。这种现象可以用“本末倒置”来形容。“双一流”建设真正的用意是培养高校人才,以学生为培养重点,重在过程,而这样的现象更加注重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学科”必须要以“一流的本科教育”作为培养土壤,“土壤”不受重视,尽管生长出几朵鲜艳的花,但始终会凋谢,再也生长不出来,因为“土壤”没有培固好,重视本科教育,才是长久之计。如今“双一流”大学的评选标准大多通过量化标准来定,这是起源,需要重新审视什么是“双一流”?“双一流”的标准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三)双非高校学生就业遭受歧视,“减负”政策难以推行

一流高校拥有一流资源,各级政府重视对于一流高校或者准一流高校的建设,加强资金投入、监管力度,已经是拥有双一流称号的拼尽全力保住这份荣誉,对于在一轮评选未入名单但是有实力的高校也是摩拳擦掌准备下一战,实际情况是“211工程”都是“双一流”,这项政策最大的进步在于“双一流”不再是终身制,资源也不再固定投入,而是根据绩效而定,而“双一流”个数有限,那么非“双一流”的现实情况是怎样呢?政府资金资源投入没有“双一流”高校多,就会容易造成“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差的越差。与此同时,学生就业也是一大难题,尤其对于同是一本高校但非双一流而言,现在社会上对于高校已有了“三六九等”的认识,社会工作岗位招聘时对于“双一流”求贤若渴,有的岗位只招收“双一流”学生,待遇还有差异。这让我们深思,小学生减负为何一直减不下去的原因,中国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到更好的大学,找到更好的工作,不断的给孩子们“增负”,现实情况如此,家长也是束手难策。

三、我国“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困境出路

(一)彰显中国特色,非西方复制版

“双一流”建设要走中国特色道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把北京大学办成“第一个北大”,而不是“第二个哈佛和剑桥”。《方案》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学科为基础、以一流为目标、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探索“双一流”建设路径。

西方办学有西方的特色,我国可以借鉴,但完全不是照搬照用。不能遵照西方的建设标准走 “拷贝”的老路。为此《方案》提出,一流学科应居于国际前沿或国内前列,在第三方评估中名列前茅,或者学科优势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双 一流”建设是党中央为推进高等教育由大到强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基于此,“双一流”建设要坚持“自己建”和“建自己”有机统一的原则。

(二)政府放权,高校自主办学

政府以“行政”管控高校过多,容易导致高校失去自主的活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应该让大学成为一个独立机构处理内外部事务。首先要确定政府干预事务的边界以及管控范围,政府的角色更像守门人,保证门内的正常运转,而门内的事务有自己的管理系统,无须干预过多。其次,我国高校更大程度上资金的来源是政府,这也导致“行政”当头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所以需要寻求高校资金独立的方法,拓宽资金渠道,可以考虑面向社会和市场招募资金,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通过捐赠组织管理和运营方式实现自身的财务独立,我国高校也可以借鉴并结合我国国情寻找这样一种募集资金的方式。最后要保证高校的学术自由,意味着学术工作者除了学术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的减少其他方面的问题,世界一流大学多为研究型大学,所以应该创造一种创新、轻松、活力的氛围,排除其他不必要的干扰,比如行政的事务缠身,一心一意搞学术。政府平时除了负责日常的事务运转之外,涉及教学及办学方面的工作可以考虑放手让学校去做,最后评估的成果可以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鼓励高校办学。

(三)重视一流本科教育,创新精英培养模式

“双一流”建设要重视本科生教育,目的也是为了输出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水平,然而,目前存在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氛围,尤其是年轻教师。首先,教师自己要转变观念,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重视本科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其次,还有一个现象,教师的科研成果仿佛已经成了参选一切的标准,所以要制定评估科学的标准,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纳入评价系统,重视教师的本科课堂教育。最后,高校拔尖人才培养体现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准,健全拔尖人才培养的考核方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学生学业成绩为基础,侧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采用如小组讨论、社会实践、演讲等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高校要营造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氛围。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还有赖于依靠创新的校园文化底蕴,高校也应该积极培养营造拔尖人才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重新审视评估标准,建立多元评估机制

“双一流”建设目标的达成与否关键在于评估,在以往“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采用学科水平、人才培养、贡献奖励和政策导向四类第三方评估。“双一流”建设学科遴选采用的主要支撑指标是:MOE1[该学科在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处于第一名]、QStop50[该学科进 入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全球前50位]、ESI前1%(1‰)[该学科进入或者接近ESI全球前1%(1‰)]。“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结果目前也尚存争议。比如,拥有航空航天传统优势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居然没有航空航天一流学科,反倒是以文理见长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要建设一流“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这样我们不得不思考评估的标准问题,标准与追求的效果是否一致。最后,鼓励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反对一种模式培养,引导高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自我定位发展,因此评估也可以考虑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办学的多元机制评估着手,但是要兼顾公平问题,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不同,以地域为划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李小敏.“双一流”建设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渐进决策模式的分析[J].科教导刊,2017(04).

[2]刘昌乾.中国政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的变迁研究——基于渐进决策理论的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9(01).

[3]刘尧.“双一流”建设评估困境何以突破———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引起舆论风波谈起[J].江汉大学学报,2018(02).

[4]张继平.学科评估服务“双一流”建设:第三方评估的困境与突围[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04).

[5]张庆晓.“双一流”建设的逻辑、困境及破解[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

[6]平和光,程宇.“双一流”建设的特点、困境与出路——由19个省市“双一流”建设相关政策引发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7(30).

[7]殷安生.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1).

[8]梁挺福.“双一流”来了,985、211注定要重新洗牌[J].评价与管理,2017(01).

[9]邓优.我国世界“双一流”建设:政策回顾、存在问题与实践路径[J].贛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01).

[10]丁煌.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9(03).

[11]竺乾威.渐进决策理论及其运用[J].决策探索,1995(11).

[12]阎凤桥.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制度逻辑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

[13]孟凡.从“985工程”、“211工程”看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几对矛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1).

作者简介:王玲(1995-),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双一流政策高校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