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融合任务驱动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法、分层教学法,探究出一种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用的任务指导卡。通过任务指导卡的必选任务、自选任务及留白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完成信息技术中课堂教学,以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内化,从而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关键词:任务指导卡;信息技术教学;分层次教学
一、 引言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技术类的学科,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在全国的范围内,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如何能够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教学,也逐渐成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困惑,广大的一线信息技术教师不断的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自2002年起逐渐由研究层面走向了信息技术的课堂,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一种操作性知识可依托的平台,促进教学更有利地进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中学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 任务指导卡的理论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的教学法,它将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转变为以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为主的知识传授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课堂进行过程中,根据相应的问题,运用與之对应的知识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学习体系的建构。
自主探究教学法就是一种通过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来更好地促使学生主动完成个体知识系统建构的教学模式。其中自主学习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以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来完成更加高效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它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根据学生的差距进行分层次的教学,从而实现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达到各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教学能够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成功体验极大促进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法及分层次教学法的相关研究与实践经验,结合目前初中生所具备的信息素养,简化设计了一种更易于课堂操作的教学辅助手段,即任务指导卡。
任务指导卡是基于学生的起点水平所设计的符合多层次学生需要的课程生成性的任务指导文档,它从必选任务、自选任务和留白任务三方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必选任务:即巩固练习,1~2个知识点的巩固练习题,所学习知识点的低层次的迁移运用,促进知识点的习得;
自选任务:即拓展提高,3~4个拓展提高题,所学习知识点的高层次的迁移灵活运用,促进知识点的有效内化;
留白任务:即综合创新,自由设计试题,所习得内化知识的综合运用,自己完成试题的编写,自己来完成对应的任务,以更好地促进新旧知识的系统化提升。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所使用的任务指导卡最显著的两个特点为: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完成必选任务实现课程知识点的习得,在自选任务中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通过前两个任务的学习,可结合前面的学习内容及自己的理解使用互联网等资源生成具有开放性的自主设计试题。
三、 任务指导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一)任务设计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设计出分层次的任务卡。教师通过对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及认知特点的分析,确定学生的起点水平,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的必选任务、自选任务及留白任务。
(二)完成必选任务
下发任务卡和任务文档,学生结合原有的知识按照任务卡中的要求完成任务文档。尝试完成必选任务,教师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进行巡视并进行指导,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在3~5分钟后选择1~2名同学对完成情况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对必选任务给出针对性的讲解,并出示必选任务的完成指南,学生继续完成练习,教师要进行实时指导。教师再次针对必选任务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指导。
(三)完成自选任务
给出自选任务完成指南,供已经完成必选任务的学生进行扩展提高的练习,教师要实时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四)完成留白任务
在有余力的同学完成自选任务后,教师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水平,以自由结组的方式来选择性地完成留白任务。教师随机选择1~2组同学进行留白任务的展示交流,并将有价值的任务文档记录下来,补充到教学资源库中,促进教学资源的迭代共生。
四、 任务指导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河北大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初中版第一册第六章演示文稿的制作:
第一步,任务设计:
第一模块:必选任务(对应两个演示文稿的操作文档):
任务一(三只羊):
1. 页面设置:宽度20cm,高度20cm;
2. 第1页、第15页幻灯片背景设置为“预设——雨后初晴”;
3. 第1页幻灯片版式设置为“只有标题”;
4. 删除第8张幻灯片;
5. 交换第9和10张幻灯片;
6. 第2张幻灯片中合适的位置分别插入三个艺术字(大羊、中羊、小羊):“第2行2列”;
第二模块:自选任务(对应两个演示文稿的操作文档):
任务一:
1. 第一张幻灯片上的“综合技能”,超链接到:第四张幻灯片;
2. 将所有幻灯片的切换效果设置为:向右推出,中速,单击鼠标换页;
3. 隐藏最后一张幻灯片;
4. 在第6张幻灯片的下面,加入动作按钮:结束,并超级链接到:最后一张幻灯片;
任务二:
1. 在第1张幻灯片上插入艺术字,样式为3行1列,文字:“合作共赢”,黑体,96磅;
2. 将所有幻灯片的切换效果设置为:水平百叶窗,中速,声音:风铃;
3. 将第3张幻灯片上的图片设置为自定义动画:进入——盒状,快速;
第二步:完成必选任务:
准备:教师分发必选任务卡及任务指导,学生接受必选任务卡及任务指导;
0~5分钟:教师进行巡视,关注学生自主完成过程中的难点及易错点,学生自主尝试完成两个必选任务;
5~10分钟:教师对操作中的难点及易错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听教师讲解;
10~20分钟: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重点指导,并实时给予个性及共性的指导,学生进行强化练习。
第三步:完成自选任务
准备:教师分发自选任务卡及任务指导,学生接受自选任务卡及任务指导;
20~30分钟:教师巡视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帮助层次二的学生完成必选任务,层次一的学生尝试完成自选任务,层次二、三的学生完成必选任务;
30~35分钟: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层次一的学生在完成自选任务的同时,指导层次三的学生完成必选任务,层次二同学完成自选任务;
第四步:完成留白任务
准备:教师分发留白任务卡,学生接受留白任务卡;
35~40分钟:教师巡视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层次二、三的学生完成自选任务,层次一的学生尝试完成留白任务,层次二、三的学生完成自选任务;
40~45分钟: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总结与交流,对知识点进行总结提升。
五、 任务指导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一)促进课堂知识点的实时内化
通过任务驱动来增强学生完成学习的意识,使得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课堂学习内容,进而通过在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课堂知识点的有效内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相统一
通过三个不同层次任务的方法,让每一个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来掌握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的知识,让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三)提供开放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
通过自选任务和留白任务,使得课堂更具有开放性,这样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课堂习得知识及时地运用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去,继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 总结与展望
在文章中对任务指导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初探,在理论和实践领域都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一种有实际效果且具有可操行的教学方法。但由于该方法还处于实验探究阶段,其在教学流程的处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这是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光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J].教育部政报,2001(Z1):63-68.
[3]郭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4]李忠泓.在建构中体验 在体验中建构:再论“过程体验、自主建构”教学[J].科教文汇,2011(5):47-49.
[5]胡庆芳.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米亚会,河北省石家庄市,北京师范大学石家庄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