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莹 张明辉
[摘要]古风一词兴起于网络音乐,兴盛于网络文学。古风一词的兴起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当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在不同领域中都希望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20世纪互联网实现电脑端互联,21世纪移动互联网实现全球移动互联,使人类的阅读方式从电脑端逐渐转移到移动客户端,促进网络文学迅速地发展。“国学热”带动古风网络文学的兴起,大批网络写手投入到古风网络文学创作当中,在中国文化中寻求契机与灵感,吸引读者眼球,增加阅读量,增强读者黏性;读者对古风文学的喜爱,带动古风文化兴起,同樣也是文化寻根的一种表现。党中央十分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风网络文学的兴起也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它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一定作用。不仅仅是让国人更加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也能促进网文传播的速度与广度。网文写作与传统文学写作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讨论古风网文写作模式,对培养古风文学写作的专门性人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古风网文写作前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在写作过程中要积极与读者互动,结合读者反馈,边构思边写作,在故事框架不作巨大改变的同时,也要迎合市场的需要。当然,网文想要流传更广,一定要加强网文的思想内涵,同时把作品发展为一个大IP,加强跨界合作,把作品向经典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网文写作;古风;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3-0148-06
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阅读方式,也同时影响着我们的写作方式。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文字的产生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诞生,文字所承载的是厚重的历史文化。从最初的龟背甲骨,到青铜铭文,到案牍竹简,到纸笔传抄,再到现在的互联网写作传播——书写工具的转换,促使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发生质的飞跃。《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年度报告》称“2018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总计达153.5亿元,保持稳步增长”“作者数量高速增长”“产业链分工更加细化,行业日益成熟”“出海步伐加速,中国文化乘风破浪”[1]。这些信息告诉我们,科技的发展带动人类行为的变化,阅读平台的改变,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APP稳定发展,各大运营商深度合作,使得用户阅读体验越来越好,用户黏度越来越强;网文创作中出现“大神”,甚至“大师”级人物,作品从注重“爽”点的“小白”文逐渐发展为注重“爽”点与经典化相结合的“文青”文。我们看到了网络文学的发展,也看到了注重精神意识层面发展的有情怀的网文作家们的努力。届时,从古风音乐发展而来的古风文学逐年兴起,乘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东风”,把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船舵”顺势起航。
一、古风文学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和思想家开始对之前追逐的西方思想进行反思,转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探讨,并寻求复兴之路,从而掀起一阵阵影响深远的文化热潮,促进“国学热”的持续升温。进入21世纪,民族意识和文化本位意识逐渐苏醒,古风文学热潮兴起。
“古风”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多有出现。“古”与“今”相对,有“古代”“往昔”的意义,引申出“古代的典章文献”的意义,如《论语·述而》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风”,“风(fèng)也,讽也”,有“风教”“教化”的意义,引申出“习俗”“风气”的意义来,《诗经·国风》中的“风”就是“教化”的意思,《诗经》就是教化人民有好的习俗、风气的诗歌。那么,古风文学就是从意识形态和精神追求方面,以文学为手段,以互联网科技为依托,表达当代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求,对中华文明复兴的愿望。这是在文化断裂后的一种来自民族意识深处探寻,也是在中华民族在中国意识危机反思后重新开始寻找新的精神文化思想依托。“古风”一词最初出现在网络是在生产网络歌曲的网站上,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自发组成一个团体,进行古风歌词创作和古风音乐改编,形成一股小众的音乐风潮。2007年,首支古风乐队“墨明棋妙”成立,自此以后古风音乐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借着“国学热”的东风,从小众文化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古风文学是类型文学的一种,古风网文写作是网络类型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的类型化与读者的需要和市场的经济导向是密不可分的。网络写手在相同“母题”下进行类型化创作,写作模式趋同,从中获取无限价值。古风文学网络写手抓住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既不爱读艰涩难懂古书典籍,又想探寻传统文化中的“瑰密宝藏”),借助新媒体手段讲述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故事,增强用户黏性,获得巨量点击率,从而获得收益[2]。
二、古风网文写作模式探究
网文创作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创作模式,网文创作需要作者使用电子设备在网络上进行写作,并时时与读者互动,根据接受美学理论,作者不仅要有自己的构思,还要站在读者的角度,也就是“假象读者”,来进行创作。那么,在古风网文的创作其中要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作品的内容,加深作品的内涵,增强读者黏性。
(一)写作方式的更新
1.写作和传播工具换代。20世纪末以前,作者写作都是用纸笔,成稿以后投给纸媒出版公司进行出版。互联网科技发展以后,尤其是汉字输入改进以后,作者逐渐放弃纸笔创作,改用计算机键盘输入创作,作品投放到线下出版的还是占多数。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专门用于写作的电脑软件和移动设备上的APP逐渐增多,一些作家或者写手转而从事网上写作,投放到线上的作品的比例逐年增高,这与网络作家的写作工具的更新换代是息息相关的。我国目前专业的文学网站约有500家,签约作者有250万名以上,其中有近八分之一的写手是职业写手或半职业写手,日更新量在1.5亿左右,对于一名普通网络写手来说,日更新量也要达到5 000字到10 000字,很多写手都是花费数个小时构思当日要更新的内容,然后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将写作任务完成。这样巨额的工作量,催生出一些专业的写作软件,如小黑屋等。
网文的爆发式增长,不仅与网络作家的写作工具有关,跟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存在者密切的联系。根据《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年度报告》的数据统计分析,2010年-2014年,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提高,全球实现移动互联,读者不用再像从前一样端坐在电脑前阅读网文,也不用再将文本文档文件从网络下载到移动设备上阅读,网络小说运营平台抓住这个商机,将运营平台从PC端延伸到移动端,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地打开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阅读最新更新的网络小说。同时,多家运营商开展深入、密切地合作,如万维影业阿里文学联合北京文化打造IP运营平台、百度阅读与凯叔讲故事合作、中文在線与万达影视深度合作创造最大IP价值等等。这不仅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也提高了网文的传播效率[3]。
2.调研与互动相结合。移动互联网使人与人的联系更加便捷,移动阅读端不仅方便了读者阅读,也同样方便了网络作家的写作。《初写者该如何写网文——千幻冰云做客北大网文课堂》一文中,资深网络作家千幻冰云说道:写网文应该先调研,也就是说,在着手写网文之前,应该先将各大运营商的网络小说排行榜进行考察,尤其是对写古风网文的作者来说,调研读者的阅读品味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一阵刮的是玄幻风,那么写玄幻类型的古风网文,“出线”的概率就会大一些;如果这一阵刮的是穿越风,那么写穿越文的“出线”概率就会大一些,等等。不仅需要对内容进行调研,对于角色的选取更需要调研。在21世纪初,“虐恋”型的网文大行其道,很多有相似情节的古风网文点击量都居高不下,如《花千骨》等,后也改编成电视剧;后来流行“霸道总裁”型网文,满足广大女性内心安全感需要的古风网文也开始流行起来,如《步步惊心》等;随着“女权意识”的觉醒,重视“女权”,以女性立场为主的“女尊”体裁也开始流行起来,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如懿传》等。读者在阅读时是有“趋同效应”的,一方面,一种类型的网文流行起来,读者会跟风式阅读;另一方面,当读者看完一篇优秀网文时,他会再去找相同类型的作品。这对于网文写手来说,是具有启发性的。网文写手可以在写网文之前,做好相关调研,有的放矢地进行创作。
网文写手在进行网文写作时一定要重视读者的反应,尤其是古风网文的写作。通常,网络写手对自己的故事是有一个整体构思的,但对于主角的命运走向,读者拥有自己的期待。网络文学的互动性,相对于传统文学来讲,是比较即时、快捷的。这有利于作者与读者的沟通。由于现在很多读者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知半解,这就要求作者在行文中加入“解释说明”性文字或“景物描写”性文字,这些文字在日更新量中的比例需要严格把控,量大则触及不到读者的“爽”点,量小则说不清楚需要表达的概念。网络文学的互动性在这一点上对初写者,尤其是古风文学的初写者是有利的,在更新中既要触及读者的“爽”点,又要吊足胃口,保证读者黏性,从而获得收益。
(二)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加入是古风文学区别于其他网络文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它占据排行榜榜单的优势之一。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除了指中国的古代器物、概念等,也包括历史年代等相关信息。对于穿越文的作者来说,写穿越架空文要比写穿越历史文好驾驭一些,因为架空文是作者本人创造的“第二世界”,作者本人是“立法者”,对整个世界的故事发展有掌控权;而穿越历史文难度系数倍增,因为历史是“立法者”,历史本身有自己的结局,作者需要掌控的是如何将整个人物的命运“引导”到历史本身的结局中去,同时,作者还要对全文中的各个历史节点把控到位,虽是“戏说”,但不能“出轨”,做到对读者负责。如作品《琅琊榜》是架空历史类古风网文,作者在写作时参考了五代十国中南朝梁的历史,小说内的人物穿着、使用器物无不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无论是大梁国与周边各国相互博弈的国际关系,还是大梁国内的各项年节礼仪,都是经过细致考究的。另外一部作品《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网文小说,明朝的政治体制、宫廷斗争、官员晋升等进行了高度还原,对明朝的帝王与王宫权贵的命运进行了全方位展示,为读者解读历史的另一面。2019年暑期大热的《长安十二时辰》,掀起了一阵“古风热”,作品以时间命名时辰不仅仅是按照“子丑寅卯”的顺序排列的简单序列,而是还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时间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辰时”,又可以称为“朝食”,“亥时”,又可以称为“入定”,这都与人类的活动有关,从而使人们在阅读时还会延展到古人纪月、纪年的相关时间概念上来。
值得一谈的是中国文化中关于“侠”的概念。“侠”字本义是有武艺、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人,“侠”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以墨家学说为代表,墨家所说的“侠”是“游侠”,是存在于民间而非统治阶级之中的。“侠”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不同的含义,即使这样,中国文化中的“侠”也不等同于西方的英雄主义,“侠”是存在于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民族气节,不论是“游侠”“剑侠”、还是“武侠”“仙侠”,“侠”本身都代表了一种价值判断、道德准则和审美意蕴。石娟《当下武侠小说阅读关键词分析——以2014、2018年武侠小说阅读调查为中心》一文中指出,传统纸媒时代的金庸先生笔下的“侠之大者”是一代人的文化记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网络武侠小说是古风网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扩大了武侠创作的时空,而且改变了传统武侠小说的叙事手法,有时作者也会参考读者的意见进行再创作。不管怎么说,网络武侠小说依然承载着中华民族专属的“侠”之精神,注重身在江湖的人成长为侠的过程,传达丰富的文化精神[4]。古风网文写作必须尊重并遵从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赢得读者。
(三)内容模式化和创新性
陈力丹《传播学纲要》中的文学传播一节中归纳道:“如何讲故事(叙事),讲什么故事(内容)成为文学传播的两个核心问题,尽管故事结构看似千变万化,但实质上却遵循着相同的结构规则;故事的内容表面上看似纷繁复杂,实际上却可以归纳为有限的‘母题”[5]。古风网文是类型文学的一种,大部分网文的内容都有着重复性,有的是“轮回转世爱恋”型、有的是“打怪升级”型、有的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复仇”型、还有的是“穿越回古代秒变大神”型等等。尤其是现在网络写手鱼龙混杂,网络小说运营平台对网文的版权保护程度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大神”写出一章,“小白”就跟着写出一章的乱现象。读者对同类型网文的追随,导致一些粗制“小白”网文占据榜单,而一些走情怀路线和经典化路线的“文青”文走得却异常艰难。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对于承载着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网文能够得到更多的传播和更多读者的追捧,这对古风网文市场起到促进作用。
(四)接受美学影响作者创作
接受美学指的是从读者的角度去研究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这一学说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以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伊泽尔等人为代表。接受美学注重创作者与接受者的互动价值。陈力丹在《美学接受理论:把重心移向读者》中谈到,接受理论专注于文学作品对读者产生的影响方式,或者可以理解为读者是如何接受一部作品的方式[6]。张洛冲在《接受美学视域下“潜在的读者”的追随与满足——以〈声入人心〉》一文中谈到,中国的美学讲究“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同质的东西混合在一起是缺乏张力的,而异质的东西相互叠加,才能达到色、声、味不同层次的混合,从而达到矛盾的统一,增加审美张力。将古代的东西拿到现代来讲,就是将异质的东西相互混合;把传统的创作模式转移到网络上,也是将异质的东西相互混合;让创作者的思路与读者的思路相互碰撞,一样是将异质的东西相混合,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文学作品的审美张力[7]。比如一些纯学术的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纵使写得再精彩,知识再准确,针对的人群也是从事学术的人。古风网络作品则不一样,创作者是在调研的基础上,贴合读者的口味去进行文学创作,将传统文化以一种更“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打破了传统文化“严肃认真”的“学究”刻板印象,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
文学作品的创作要坚持“人民性”,也要坚持“时代性”。在物质基础得到一定满足以后,人们便有了对于“美”的追求。而现代服饰缺少古代服饰的唯美,这是现代人想要追求的一种“美”,这种对“美”的追求可以在古风网文中得到满足。作者在创作时,加入一些对古风场景的描绘、对妆容的勾勒和对服饰的描写,满足了读者对古风唯“美”的追求。
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要胸怀精品意识,不能总是写质量低下的“小白”文,而是应该创作一些质量上乘、能达到出版标准的“经典化”作品。古风元素可以增加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读者更愿意收藏和推广有思想内涵的作品,也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这样的作品。这对古风网文作者的启发是相当大的。作者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读者更需要阅读什么作品,而不仅仅是自己想要创作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三、古风网文写作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
越来越多的写手进行古风网文创作,可以说丰富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传播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拉近传统文化与现代人之间的距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开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同时,文化需要“走出去”,阅读网文时的快感,以及网文的文化承载力可以加快加深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促进“网文出海”的速度与广度。
(一)文化传承
首先,从网文作者方面来讲,要想写一篇故事性强、内容有深度的古风网文,需要作者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要有深层次的理解,不仅要阅读大量的古典文献,还要从文学、哲学、史学等各方面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而在写作时才能行云流水,将想要传递的文化信息内化在故事当中去,让读者接受。尤其是在网文经典化的道路上前行的作者,一定要在作品中不断创新,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些作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维度切入,寻找灵感,既保证了作品内容的内涵,也扩展了文化继承的外延。
其次,从网文读者方面来讲,通过调查显示,网文读者的文化素质是逐年提高的。网上一句戏谑的话讲“这届网友不好带啊”。实际上就是在说,大众文化素质提高后,对网络文化的要求也在提高,虽然古风的“小白”文读起来一时痛快,但是经不起推敲的作品终究是不可能长时间地停留在网站的排行榜上的。读者是有趋同性的,如果一篇古风网文实现了经典化,那么读者点击率一定会上升,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作品在网络上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
(二)从束之高阁到寻常百姓家
网络文学不仅仅是创作文学作品,更多的是通过文学创作获得收益,那么网络文学自然不能是十分严肃的文学作品,即使是“文青”文,也应该兼具一定的消遣娱乐属性,迎合市场运营的要求,获取一定数量的“粉丝”,获得利益回报。一谈到传统文化,在很多年轻人看来,就是陈旧的、严肃的。但实际上,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值得称颂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传承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源泉来自于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我们不应该让这些文化尘封在古籍中,也不应该让这些历史文物仅仅展示在博物馆中,而是应该流淌在我们的平时阅读的文字中,应该展现在我们平时阅读的平台中。网文作者当年明月在书中提到,历史本来很有趣,关键是怎样把这些历史有趣地讲给人们听。古风网文可以通过这种手段,利用人们对古代文化的求知心理,将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融入经典的网络文学作品中,让束之高阁的知识,通过网络,进入到大众的视野。
据调查显示,年轻人,尤其是“90后”“00后”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信息接收,需要更加新颖的传播方式。古风网络文学可以是古典文学的一种延伸,让这些年轻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离自己是很近的,是可以分享和体验的。当古风文学搭载古风文化形成一股热潮,从而掀起一股“汉服热”,带动了周边元素的发展。现在传统文化不仅仅在文字上传播,也通过绘画、服装、化妆等渠道进行传播,一些美妆博主在社交平台上进行不同时期的女子装束的教学,从而模仿的人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真正的去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这不得不说是大众娱乐产生的效果,也是古风文学传播影响的结果。
(三)网文出海
古风文化的持续火爆,中国传统的诗词、礼乐、服饰、建筑等文化元素,搭载着中国故事跃然“网”上,作为一种东方特有的文化,蔓延全球。国家政策的倾斜,是网文出海的一大助力。目前,我国的网文已经被翻译成英语、韩语、日语、泰语等多种语言文字,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一些网站特意招募团队建立传统文化词语语料库,阅文集团、掌阅科技、咪咕阅读等各大运营商也加紧和海外公司的合作,建立线上线下阅读平台,加快了传播进程,扩展了传播空间。
经过分析,西方的网文爱好者偏向于古风网文阅读,他们对充满东方异域文化的玄幻类、仙侠类、悬疑类古风网文极其追捧;东南亚地区的网文爱好者则喜欢言情类和武侠类的古风网文;东亚地区的网文爱好者又对已经影视化的网文更感兴趣。在网文出海的过程中,网络写手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的读者口味对作品进行调整,扩大古风网文的影响范围。
四、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为我国的网络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提高,承载着民族精神文化的文学作品,包括充满历史底蕴的古风网文,应该被创作出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去。当然,这样的作品必须搭载一个好故事,只有好故事才能做成一个大IP,一个大IP才能发挥巨大的价值,保证我们文化传承的同时,也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传播好我们的中国声音、阐释好我们的中国特色、展示好我们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年度报告[EB/OL].https://www.iresearch.com.cn/Detail/report?id=3390&isfree=0,2019-06-27.
[2]李贝.“古风文化”产生缘由探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0-65.
[3]石娟.草稿化与媒介转移:网络小说性质及经典化路径之探讨[J].小说评论,2016,(2):43-51.
[4]石娟.当下武侠小说阅读关键词分析——以2014、2018年武俠小说阅读调查为中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7):136-146.
[5]陈力丹.传播学纲要[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48-150.
[6]陈力丹.美学接受理论:把重心移向读者[J].国际新闻界,1997,(5):6.
[7]张洛冲.接受美学视域下“潜在的读者”的追随与满足[J].视听,2019,(7):108-109.
〔责任编辑:徐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