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美
摘 要:在通常状态下,完整形式的课堂教学往往分为“导入环节”“主体流程”和“总结阶段”等三个部分。导入部分虽然时长较短,却是课堂活动中不可或缺且不容忽视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活泼有趣的课堂导入就像异彩缤纷的舞台开幕式,能够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笔者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拟从多元导入设计这个角度进行教学方法的阐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 多元导入 高效课堂
“良好的开端是走向成功的一半。”这一流传广远的信条式经典俗语,意在强调“万事开头”的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在教学中,课堂导入不仅直接影响教学的状态和过程,而且对于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同样有重要作用。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喜闻乐见的课堂导入有利于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有效激发、良好期待的同时,还能充分发挥扣人心弦、层层推进的正引领效应。就是说,打造高效课堂应从导入开始。就历史学科而言,如何设计丰富多元的导入形式呢?
一、简单实用的“联系导入”法
如果把学习视为一种“旅行”,那么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普遍怀有从“已知世界走向未知世界”的渴望。联系导入侧重于前后知识的有机衔接,既有利于对已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又能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达成“温故知新”的目标和效果。
比如,在《辛丑条约》的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中英南京条约》和《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重大影响。通过有目標、有针对性地知识回顾,让学生再次认识上述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进一步感悟“弱肉强食、落后挨打”的历史规律。“今天要学的《辛丑条约》,才是把中国真正推向‘两半社会的标志!”这种水到渠成的导入式,自然会产生“投石激浪”的效果。
二、直观形象的“图片导入”法
历史图片内容丰富,可直接展示多个方面的历史现象,而且种类很多,有地图、文物和图画等,是历史教学的优质资源。在课堂导入时善用历史图片,能够为学生提供强烈的视觉感受,使其更好地集中注
意力。
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例。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首先呈现出“星条旗”图片,让学生认知这是美国国旗。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家认真观察并思考:这种星条旗究竟有什么特点?上面的“条”有多少,它代表着什么?上面的“星”又有多少颗,它又代表着什么?虽然有些学生早已认识美国国旗,但并不懂得其中的寓意。如此导入,激发了“愤启悱发”的课堂状态,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三、诗情画意的“整合导入”法
历史学科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却与其他各类学科的知识之间存在着难以割裂的紧密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通过“跨学科整合”的途径,可以取得“1+1>2”的效益。比如“文史不分家”,把历史与语文知识相互渗透并有机地结合起来,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又能为课堂教学创设诗情画意的美感。
以“红军长征”内容为例。在课堂导入时,笔者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词作。通过对已学语文知识的回顾和感悟,大家再次被中国工农红军那种无与伦比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所感染,由此激发了对长征历史学习的强烈愿望。
四、喜闻乐听的“故事导入”法
无论讲故事还是听故事,都是少儿群体乐此不疲的“大爱”。教师要善于把握并积极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科学合理地把“故事”形式引入课堂活动,有利于营造善教乐学的良好氛围,并且赢得无可替代的“情绪智力”效益。
比如,在关于古希腊历史的导入时,教师从众所周知的奥运会体育盛事说起,从中提出“马拉松长跑”这一运动项目的起源这个问题,为学生讲述激奋人心、流传千古的历史故事,一定能为课堂导入增添不少趣味,充分发挥提振精神、促进互动的正强化作用。再如,在教学《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内容前,教师从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革命友谊故事开始,必定会让课堂轻松活跃起来。
五、发人深思的“悬念导入”法
“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在学校教育中,“疑”集中表现为“课堂提问”和“质疑问难”两种形式。前者是教师在教学中拥有的“常规武器”,后者是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常态形式。就课堂导入来说,教师善于提出激发学趣、引人思考的“悬念”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状态下自觉投入到“乐学乐思”中。
比如,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导入环节,笔者提问: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只有几十个人,在历经28年的国内外战争中却由少到多、由弱变强,最终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其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是紧紧地依靠人民!既然新中国成立了,那就意味着中国人民从此怎么样呢……(学生答:站立起来了!)
六、视听共享的“信息导入”法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特质在日益加强,“信息教学”不仅创新无限,而且呈现一种无可逆转的发展态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科学合理地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活动,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实施,并且获得无可比拟的“科技红利”。
以“鸦片战争”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没有直接讲授,而是用多媒体演绎《林则徐》(或《鸦片战争》)影视中的相关片段,为学生提供了一场“视听盛宴”。在此基础上提问: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和销烟?中英爆发鸦片战争是不是由于“虎门销烟”事件引起的?以此让学生在疑问与思考中进入“视文互动”的课堂学习状态,加强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课堂导入的途径和方法不止于此,还有“活动导入法”等。总而言之,“应用之妙,存乎一心”,上述几种导入法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起来使用。课堂教学应从“头”开始,实现高效课堂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