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欢
[摘要] 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及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关联性,为改善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偶遇抽样方法,于2018年5—12月对齐齐哈尔市本科院校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效调查人数931名。手机依赖的发生率为26.2%,手机依赖总分为(38.39±12.3)分,研究对象手机依赖在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生源地、父亲职业、母亲职业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在受惩罚因子及其他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际交往因子得分越高越倾向于手机依赖。结论 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现象,高校应采取干预措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手机依赖;负性生活事件;相关性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literacy. Methods The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mong undergraduates in Qiqihar City from May to December 2018. Results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surveys was 931. The incidence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was 26.2%, and the total score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was(38.39±12.3)points. The study subject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ge, whether they are only children, birthplace, father s occupation, and mother s occupation(P<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antly differences in punishment factors and other factors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P<0.0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higher the score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actor, the more inclined it was to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Conclusion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improv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young peopl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Negative life events; Correlation analysis
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e, MPD)是过度使用手机,并产生严重生活、社会功能损害的问题行为,也称问题性手机使用或手机成瘾,属于一种行为成瘾。大学生作为手机使用的重要群体,高普及率和使用率导致产生“低头一族”。过度的手机依赖会影响学生学习,甚至严重影响身心健康[1]。大学生在成长中可能遭遇诸多负性影响的事件,引起健康恶化[2]和心理异常。有研究显示手机依赖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负相关[3],不良事件的發生与氯胺酮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病密切相关[4],提示负性生活事件可能与手机依赖有关。目前关于二者之间的研究比较罕见,该研究选取2018年5—12月931名在校生,旨在对生活负性事件与手机依赖进行关联性分析,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素养提供基础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采用统一的语言,指导研究对象自行填写相关问卷,于2018年5—12月对齐齐哈尔市本科院校(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校生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931份,有效回收率为93.1%。
1.2 方法
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匿名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为一般人口学资料、生活负性事件及手机依赖等。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年级、居住地、家庭收入、父母文化水平及职业等。生活负性事件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5],包含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以及其他因子,得分越高压力越大。手机依赖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6],手机成瘾者被认为其总分达到48分,分数越高手机依赖越严重。
1.3 统计方法
应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及录入,SPSS 17.0统计学学分析。定量资料的描述采用(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筛选出对手机依赖有影响的因素,采用 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机依赖现状
该次调查的931名大学生,平均年龄(21.55±2.07)岁。独生子女的占比为43.7%,家庭月收入集中在1 000~3 000元。调查对象中手机依赖人数244名,手机依赖的发生率为26.2%。手机依赖平均分数为(38.39±12.31)分,最小值为16分,最大值为80分。男生手机依赖的比例高于女生,低年级同学手机依赖占比高于高年级。发现在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生源地、父亲职业、母亲职业之間的手机依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生活负性事件情况
研究对象的生活负性事件平均分为58.04±23.41(27~157)分,从各维度分析,其中最严重为受惩罚因子(12.88±7.03)分,最低为丧失因子(6.26±3.68)分。农村生源地在学习压力方面的得分高于其他。受惩罚及其他因子的得分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其中受惩罚因子男性为12.31±5.04,女性为10.28±3.93(t=2.235,P=0.028<0.05);其他因子为男性12.43±5.12,女性为8.75±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0,P=0.001<0.05)。非独生子女在学习压力方面的负性生活事件得分高于独生子女(P<0.05)。综合多因素分析,以总分及各个维度作为评价指标,其中性别、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手机依赖与生活负性事件的相关性分析
将负性生活事件及一般人口学特征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方程,以是否手机依赖作为因变量,显示手机依赖的不同类别中人际交往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际交往因子得分越高越倾向于手机依赖(OR=1.097,95%CI(1.003~1.198),P<0.05)。见表2。
3 讨论
国外学者预测,手机成瘾将会是21世纪最重要的非药物成瘾类型之一。手机依赖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削弱学习动机、更易导致身体不适,危险使用甚至可引发交通事故。研究显示手机依赖的发生率为26.2%,与相关研究比较有高有低。可能与研究对象的来源和地域差异有关。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P>0.05),不同于一些的研究结论。男生与女生主要通过手机维持社交关系,大学生活相对高中课业压力轻,业余时间丰富容易形成手机依赖。女生主要用于网上购物、聊天等,男生更多的用于打游戏及社交,可能导致在手机依赖方面无差别。
该研究中生活负性事件平均得分高于合肥市大学生的结果。其中受惩罚因子影响最大,不同性别在受惩罚因子及其他因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显示,受惩罚因子及其他生活负性事件得分越高越倾向于酒精依赖,因此,不良生活事件是影响大学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人际交往方式,提高身心健康的水平。调查对象在人际交往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人际关系良好的个体与同龄人沟通更多、更多地使用手机产生依赖,间接说明大学生手机依赖易受到同伴的影响,通过手机获得较多的愉悦感,逃避现实世界的压力与挫折,与相关学者的结论一致。在该研究中,受惩罚因子影响程度最大,说明受批评都会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影响,手机依赖作为发泄方式,产生进一步的危害,提示不良的生活事件是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充分应用智能手机时更需关注其负面影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手机成为学习工具,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兴趣。高校应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干预策略,构建大学的健康素养教育体系,从而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该次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调查过程中,调查对象的样本量的问题,使结果受到一定的影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7-8]。
综上所述,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现象,人际关系因子得分越高越容易产生手机依赖行为。高校应采取干预措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诗晨,杨蓉,李丹琳,等.中学生健康素养和手机依赖行为的交互作用与意外伤害的关联[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8, 39(12):1549-1554.
[2] 杨蓉,李丹琳,万宇辉,等.中学生健康素养和手机使用依赖与发生心理病理症状的关联[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9, 53(3):279-283.
[3] Schwarz, M R Wojtczak, A.Over-connected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stralian youth and their mobile phone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8,1(31):77-92.
[4] 叶学君,林劲松,王锋锐.滥用氯胺酮与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4(9):565-577.
[5] 刘贤臣,刘连启,杨杰柴,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测试[J].山东精神医学,1997(1):15-19.
[6] 熊婕,周宗奎,陈武,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3):222-225.
[7] 蒋怀宾,黄俊雄,张斌,等.人格特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18,45(14):2588-2591.
[8] 何章彪.医学类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调研与因素分析—以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4):84-85.
(收稿日期:202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