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试验

2020-07-23 00:10李艳朋李秀钰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吡唑叶面积白粉病

赵 帅,李艳朋,李 猛,肖 琦,李秀钰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东辛分公司,江苏连云港222248)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生产有极大的影响。病原物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f.sp.tritici)属真菌性病害。小麦白粉病具有发病快、范围广、传播迅速、危害大、损失重、多次再侵染的发病特点。该病害在小麦各生长期均可发生,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1-2]。目前,三唑酮仍是白粉病的主要防治药剂,但由于常年使用,三唑酮的防效已经明显降低[3]。因此,筛选新的有效药剂对小麦白粉病防治及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由江苏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00 g/L 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由瑞士先正达公司提供;40%粉唑嘧菌酯悬浮剂,由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30%醚菌酯悬浮剂,由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市售;20%三唑酮乳油,由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生产,市售。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 个处理小区,每个药剂处理各40 m2,3 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表1)。

1.3 施药方法与时间

试验药剂于2019 年4 月15 日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开始施用,采用美亚电器LBX-16L 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进行喷雾,用水量15 kg/667 m2,清水对照,其他水肥管理、病虫防治与周围大田保持一致。

1.4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安排在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东辛分公司海南生产区45 大队北区22#试验田(119°20′06″E、34°31′08″N)进行,土壤类型为重黏土,土壤肥力均匀一致。小麦品种为淮麦38,稻茬,采用复式播种机播种,播种时间为2018 年11 月15日,播种量35 kg/667 m2。肥料施用情况:基面肥为尿素15 kg/667 m2+磷酸二铵15 kg/667 m2,返青肥为尿素10 kg/667 m2,拔节肥为尿素15 kg/667 m2,倒二叶肥为尿素7.5 kg/667 m2。

1.5 气象资料

2019 年4 月15 日施药当天天气晴,平均相对湿度为70%,平均温度为16 ℃,微风。2019 年4 月15 日至5 月7 日试验期间共降雨4 次,累计降雨33.6 mm。由于试验期间相对湿度较高,气温较为适宜,小麦白粉病发病较为明显。

1.6 调查内容与分级方法

1.6.1 安全性调查。药后持续观察小麦拔节、抽穗等生长发育状况,观察是否存在药害。

1.6.2 防效调查。施药前调查发病基数,于药后10、25 d 分别调查每个小区白粉病的发病情况。调查方法为每小区随机取5 点,每点25 株,调查每株的旗叶及旗叶下第1 张叶片,根据小麦白粉病分级标准记载,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1.6.3 白粉病病情分级标准。0 级:无病斑;1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以下;3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6%~15%;5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6%~25%;7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6%~50%;9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1%以上。

计算公式: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值)×100;

防效=(1- 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100%。

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试验中所有数据均由Excel 2007 进行计算,利用DPS 7.0 软件中Duncan 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

表1 小麦白粉病药效试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药后持续观察小麦生长发育情况,各处理对小麦均安全,无任何药害症状。

2.2 防效

试验结果(表2)表明,药后10 d(4 月26 日),30%醚菌酯SC 25 mL/667 m2处理(处理4)对白粉病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90.30%;其次为25%吡唑醚菌酯SC 40 mL/667 m2处理(处理1),达77.41%;其他处理防效稍差,其中200 g/L 氟唑菌酰羟胺SC 50 mL/667 m2处理(处理2)防效最差,仅46.62%。方差分析表明,30%醚菌酯SC 25 mL/667 m2处理(处理4)与200 g/L 氟唑菌酰羟胺SC 50 mL/667 m2处理(处理2)、20%三唑酮EC 50 mL/667 m2处理(处理5)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药后25 d(5 月11 日),30%醚菌酯SC 25 mL/667 m2处理(处理4)对白粉病防治效果最好,达87.95%;其次为25%吡唑醚菌酯SC 40 mL/667 m2处理(处理1),防效达80.69%;其他处理防效均较差。分析表明,200 g/L 氟唑菌酰羟胺SC 50 mL/667 m2处理(处理2)与30%醚菌酯SC 25 mL/667 m2处理(处理4)、25%吡唑醚菌酯SC 40 mL/667 m2处理(处理1)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0%醚菌酯SC 25 mL/667 m2处理(处理4)与20%三唑酮EC 80 mL/667 m2处理(处理6)、40%粉唑嘧菌酯SC 35 mL/667 m2处理(处理3)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药后各示范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表明,30%醚菌酯SC 25 mL/667 m2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且持效期较长,防效达87%以上,这也再次证明了大面积推广应用醚菌酯防治白粉病的效果。除了30%醚菌酯SC 外,25%吡唑醚菌酯SC 对白粉病也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25 d 其防效达80%以上。吡唑醚菌酯作为醚菌酯的第二代产品,与醚菌酯一样具有较强的治疗和保护作用,而且杀菌谱更广,可以应用在防治小麦白粉病生产中。20%三唑酮EC 在白粉病上防效表现一般,仅60%左右。虽然三唑酮是高效、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杀菌剂,具有预防、治疗、铲除作用,但是由于长期、大量、单一的应用,白粉病菌抗药性逐年增强,这也是三唑酮对白粉病防效下降的原因[3]。

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流行性病害,发生较重年份对小麦产量产生较大影响。2019 年东辛分公司白粉病发生总体偏轻,但试验田块小麦白粉病发病较为明显,这为试验药剂筛选奠定了基础。在白粉病发生较重年份,施用30%醚菌酯SC、25%吡唑醚菌酯SC 等试验防效较高药剂可以有效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率,从而减少白粉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猜你喜欢
吡唑叶面积白粉病
水稻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关系研究进展
干旱胁迫和施钾量对大豆叶片补偿效应影响研究
200 g/L氟酰羟·苯甲唑悬浮剂防治草莓白粉病效果示范分析
枯草芽孢杆菌对宜良大棚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2种水培观叶植物叶面积回归测定①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吡唑并喹啉衍生物合成研究*
吡唑类农药概述
多企业竞逐吡唑醚菌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