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秧龄和基蘖肥配比运筹对机插稻茎蘖动态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2020-07-23 00:10吴昌生路友强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粒数穗数结实率

罗 刚,吴昌生,陈 霞,徐 曙,路友强,吴 干,孙 燕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洋分公司,江苏射阳224314)

相比人工移栽稻,机插稻秧苗素质差,尤其是机械移栽时易伤秧,其根系受损较重,影响根系的养分吸收功能,导致缓苗期延长,水稻分蘖受到影响,无效分蘖过多,且生育进程推迟导致贪青晚熟等,最终都影响机插稻获得高产[1]。前人通过研究发明了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2-4],实现钵苗机插,大大降低对水稻秧苗及根系的损伤率,缩短缓苗期;通过改进栽培技术,提高机插大田的整地质量,在整平后沉实,待泥浆沉淀,表土软硬适中,保持薄水机插,可提高机插效果;还有缩短秧苗运栽时间及阴天机插等措施,可提高成活率。本试验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一是通过不同落谷期来选育不同秧龄秧苗,二是通过不同基蘖肥配比,在水稻生育前期设置不同尿素施用量来探索其对机插稻栽后返青活棵、分蘖发生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当地机插稻新技术、新措施的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洋分公司第五生产区24 大队S16 号田(120.26546°E、33.65343°N)、25 大 队 N1 号 田(120.27773°E、33.66930°N)、26 大 队N21 号 田(120.26416°E、33.64320°N)、27 大 队 S7 号 田(120.28556°E、33.64118°N)、27 大 队N11 号 田(120.27503°E、33.64898°N)、29 大 队N9 号 田(120.28830°E、33.63817°N)。2019 年前茬作物为小麦,土壤类型为沙壤土,肥力中等,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期间及时防治病虫害,水稻生长正常。

1.2 供试材料

1.2.1 供试水稻品种。2019 年供试水稻品种及移栽情况见表1。

1.2.2 供试肥料。尿素(N ≥46.4%),购自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复合肥(质量分数:N、P2O5、K2O 均为15%),购自江苏中东化肥股份有限公司;磷酸二铵(质量分数:N 为18%,P2O5为46%),购自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3 试验设计

1.3.1 不同秧龄对糯稻99-25 缓苗期的影响。在机插稻条件下设置不同移栽秧龄处理。秧苗均采用机插软盘法培育壮秧,育秧盘为9 寸盘(28 cm× 58 cm),每盘3 200 苗,不同日期落谷,同一落谷密度和移栽期,分别设置25 d 秧龄、30 d 秧龄、35 d 秧龄、40 d 秧龄4 个处理。

1.3.2 不同基蘖肥配比运筹对不同机插稻缓苗期的影响。试验设计见表2。机插秧行距30 cm,株距10~11 cm,栽插时均无分蘖。每小区面积100 m2,重复3 次。为保证独立灌排,各小区筑埂并用塑料薄膜深埋包埂。

表1 2019 年不同机插水稻品种移栽情况表

表2 不同基蘖肥配比运筹对机插稻缓苗期的影响试验设计 kg/667 m2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1 茎蘖动态。详细调查基本苗,定点定时调查水稻茎蘖的消长动态。每个试验小区选长势一致的连续10 穴,移栽后每隔7 d 调查1 次,直至成熟。

1.4.2 产量及构成因素。在水稻收获前进行测产,调查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质量,并进行割方测产。

1.5 数据处理

试验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 2010 进行处理及图表绘制,利用SPSS 19.0 进行方差分析与Duncan法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秧龄对糯稻99-25 茎蘖动态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2.1.1 不同秧龄对糯稻99-25 茎蘖动态的影响。由图1 可知,不同处理的高峰苗均在7 月18 日,其中:40 d 秧龄处理的茎蘖数最高,为37.3 万个/667 m2;35 d 秧龄处理的茎蘖数位列第2,为36.8 万个/667 m2;30 d 秧龄处理的茎蘖数位列第3,为36.4 万个/667 m2;25 d 秧龄处理的茎蘖数最低,为35.6 万个/667 m2。至7 月4 日,即栽后21 d,达到茎蘖等穗期[5]。

2.1.2 不同秧龄对糯稻99-25 移栽后成活率的影响。由图2 可知,30 d 秧龄处理的移栽成活率最高,分别较25、35、40 d 秧龄处理增加9.25%、4.80%、8.62%,且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

2.1.3 不同秧龄对糯稻99-25 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由表3 可知,从产量来看,30 d 秧龄处理的产量最高,达643.19 kg/667 m2;其次是35 d 秧龄处理,产量为629.27 kg/667 m2;第3 位是40 d 秧龄处理,产量为602.15 kg/667 m2;25 d 秧龄处理的产量最低,仅593.47 kg/667 m2。30 d 秧龄处理的产量较25、35、40 d 秧龄处理分别增加8.38%、2.21%、6.82%。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30 d 秧龄处理的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均有不错的表现;穗数以40 d 秧龄处理最高,每穗总粒数以35 d秧龄处理最高,结实率以30 d 秧龄处理最高,千粒质量以25 d 秧龄处理最高。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处理间产量、结实率、千粒质量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处理间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图1 不同秧龄对糯稻99-25 茎蘖动态的影响

图2 不同秧龄对糯稻99-25 移栽后成活率的影响

表3 不同秧龄对糯稻99-25 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不同基蘖肥配比运筹对机插稻茎蘖动态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2.2.1 不同基蘖肥配比运筹对不同水稻品种茎蘖动态的影响。由图3 可知,不同基蘖肥配比处理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的分蘖在整个生育期均表现为T2 处理大于T1 处理,且均在7 月26 日达到高峰苗,平均增加1.50 万个/667 m2;其中,由图3-A 可知,南粳9108 T2 处理较T1 处理高1.00 万个/667 m2,茎蘖数达到36.90 万个/667 m2;由图3-B 可知,南粳505 T2 处理较T1 处理高2.00 万个/667 m2,茎蘖数达到48.00 万个/667 m2;由图3-C 可知,镇稻21 号T2 处理较T1 处理高0.20 万个/667 m2,茎蘖数达到34.20 万个/667 m2;由图3-D 可知,京粳1号T2 处理较T1 处理高0.60 万个/667 m2,茎蘖数达到43.70 万个/667 m2;由图3-E 可知,武育粳2812 T2 处理较T1 处理高3.70 万个/667 m2,茎蘖数达到36.50 万个/667 m2。

图3 不同基蘖肥配比对不同水稻品种茎蘖动态的影响

2.2.2 不同基蘖肥配比运筹对不同品种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由表4 可知,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均表现为T2 处理高于T1 处理,平均增加3.72%,其中:南粳9108 T2 处理的产量较T1 处理极显著增加4.48%(P<0.01),南粳505 T2 处理的产量较T1 处理极显著增加5.35%(P<0.01),镇稻21 号T2 处理的产量较T1 处理极显著增加2.66%,京粳1 号T2 处理的产量较T1 处理增加2.70%,武育粳2812 T2 处理的产量较T1 处理增加3.51%。从穗数来看,不同水稻品种均表现为T2 处理高于T1处理,平均增加5.88%,其中:南粳9108 T2 处理的穗数较T1 处理高3.55%,南粳505 T2 处理的穗数较T1 处理高2.92%,镇稻21 号T2 处理的穗数较T1 处理高3.21%,京粳1 号T2 处理的穗数较T1 处理极显著增加9.19%(P<0.01),武育粳2812 T2 处理的穗数较T1 处理极显著增加11.05%(P<0.01)。从每穗总粒数来看,不同水稻品种表现不同,T2 处理较T1 处理平均降低1.17%,其中:南粳9108 的T2 处理的每穗总粒数较T1 处理增加4.19%,南粳505 的T2 处理的每穗总粒数较T1 处理增加1.70%,镇稻21 号T2 处理的每穗总粒数较T1 处理降低0.28%,京粳1 号T2 处理的每穗总粒数较T1处理极显著降低7.99%(P<0.01),武育粳2812 T2处理每穗总粒数较T1 处理降低3.05%。从结实率来看,不同水稻品种表现不同,T2 处理较T1 处理平均降低0.81%,其中:南粳9108 T2 处理的结实率较T1 处理降低2.81%,南粳505 T2 处理的结实率较T1 处理增加0.18%,镇稻21 号T2 处理的结实率较T1 处理增加0.52%,京粳1 号T2 处理的结实率较T1 处理增加1.40%,武育粳2812 T2 处理的结实率较T1 处理降低3.22%。从千粒质量来看,不同水稻品种表现不同,总体上平均降低0.06%,其中:南粳9108 T2 处理的千粒质量较T1 处理降低0.38%,南粳505 T2 处理的千粒质量较T1 处理增加0.48%,镇稻21 号T2 处理的千粒质量较T1 处理降低0.76%,京粳1 号T2 处理的千粒质量较T1 处理增加0.86%,武育粳2812 T2 处理的千粒质量较T1 处理降低0.67%。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处理间产量、穗数、每穗总粒数、千粒质量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结实率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

表4 不同基蘖肥配比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 结论

3.1 不同秧龄对机插糯稻99-25 茎蘖动态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从茎蘖动态来看,较长秧龄处理的高峰苗均高于较短秧龄处理,表明较长秧龄处理在早发苗、早够苗上有一定的优势。从移栽成活率来看,在当前的栽培模式下,30 d 秧龄处理的成活率最高,其次分别为35、40 和25 d 秧龄处理,表明延长秧龄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水稻机械移栽后的成活率,但过度延长可能会在其他限制条件下对水稻的成活率有一定的影响。

从产量及构成因素来看,30 d 秧龄处理的产量最高,表现为30 d 秧龄处理>35 d 秧龄处理>40 d秧龄处理>25 d 秧龄处理,与移栽成活率一致,其中30 d 秧龄处理的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在4 个处理中分别位列第2、2、1、3 位,表明30 d 秧龄处理在产量各要素的综合、平衡作用下获得高产。

3.2 不同基蘖肥配比对机插稻茎蘖动态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从茎蘖动态来看,不同品种T2 处理的高峰苗均高于T1 处理,从分蘖初期开始,T2 处理的茎蘖数便高于T1 处理,尽管增减速度不一,但趋势完全一致,表明在基蘖肥氮肥用量相同的情况下,降低分蘖肥尿素,增加基肥尿素,能够实现促早发、发足苗的作用。

从产量及构成因素来看,不同品种T2 处理的产量均最高,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也是T2 处理最高,而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较其他处理差异不大,表明与茎蘖动态趋势一致,可见增基肥尿素降分蘖肥尿素的模式主要是通过增加穗数来促进增产的。

4 讨论

不同秧龄对水稻分蘖及产量等影响的研究较多。张军等的研究表明,移栽期群体随着秧龄的延长而增加,但在秧盘孔径和空间条件限制下,其低位分蘖退化更为明显,不同迟熟中粳水稻品种的产量随着秧龄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品种获得最高产的叶龄处理不完全相同[6]。这与吴一梅等的研究结果也基本保持一致,延长秧龄会提高秧苗高度,增加黄叶,延迟分蘖,减少分蘖节位[7]。本研究是对机插稻缓苗期调控研究的初步探索,表明延长秧龄对缩短缓苗期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分蘖性上,但在试验过程中也发现,单纯的延长秧龄可能对水稻的其他性状产生影响,比如在较高落谷密度条件下,延长秧龄在移栽时并不会实现带蘖壮苗,反而会加剧秧盘内秧苗的养分竞争,甚至会出现密集的大小苗、黄苗现象,降低秧苗素质。本试验从产量方面能看出,在相同的落谷密度和肥料运筹条件下,30 d 秧龄处理的各产量构成因素综合效应最好,最终实现平衡增产。

关于基蘖肥对水稻产量等性状的影响,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基蘖肥和穗肥不同比例[8-10],而单独的基蘖肥内基肥和分蘖肥不同比例甚少涉及。本研究在不同基蘖肥配比运筹的条件下发现,基肥尿素10 kg/667 m2+分蘖肥尿素25 kg/667 m2处理的分蘖性要明显好于基肥尿素5 kg/667 m2+分蘖肥尿素30 kg/667 m2,从分蘖初期至有效分蘖终止期均保持着一定的优势,其增产也是通过提高穗数来实现的,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不大。

猜你喜欢
粒数穗数结实率
利用Ln位点进行分子设计提高大豆单荚粒数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粳稻盐粳188 航天诱变后代穗部性状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小麦穗顶部和基部小穗结实粒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辐照育种杂交水稻Ⅱ优838的耐热性鉴定
不同栽培措施对两种枣结实的影响
七个水稻粳型不育系的柱头活力
玉米合理密植增产的原因探究